中國歷史上每個皇帝都有年號,有的有幾個甚至十幾個。年號是用來紀年的,比如唐太宗貞觀二年。
但是清朝皇帝卻都只用一個年號,這是為什麼呢?我想大概有以下幾個原因。
理學占了上風
宋朝時風行理學,發展到明清時期理學基本上占了上風。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一直奉理學大師朱熹為先祖,假借他為老朱家的祖宗。所以朱元璋推崇理學,他開了一個好頭,在位期間只用「洪武」這一個年號。後來的皇帝都跟著洪武皇帝只用一個年號。
那麼明朝有沒有用兩個年號的皇帝呢?當然有,他就是明英宗朱祁鎮,兩個年號是正統跟天順。明英宗在「土木堡之變」中失去皇帝位,弟弟代宗朱祁鈺即位。1450年石享發動「奪門之變」朱祁鎮再次當上皇帝,這樣就用了兩個年號。
可能有人會問,皇太極不是也用了兩個年號,為什麼說清朝皇帝都用一個年號呢?皇太極第一個年號叫天聰(1616一1627),這是後金時代的年號,不能算是清代的。第二個年號崇德(1627一1636)才算是清朝的,嚴格意義講崇德是清朝皇帝的第一個年號。
方便紀年
年號是用來紀年的,只用一個年號方便紀年。
比如女皇帝武則天用了十七個年號,有10個年號只用了一年就不用了,用得最久的年號是「垂拱」和「長安」,各用了4年。年號多了就會發生混亂,老百姓不一定記得住。
朱元璋開了一個好頭,立下用一個年號的規矩。而清朝是承襲明朝的舊制,這就是「清承明制」的說法。
方便鑄錢
皇帝在位時,流通的錢幣上會鑄上皇帝的年號,比如乾隆通寶、光緒元寶。
如果年號變更頻繁,會對鑄錢帶來不便。因為年號變了,鑄造的模具就要換,工序可能也會變,這樣會增加鑄造成本。所以,這也是清朝皇帝用一個年號的原因。
向民眾傳達正統
清朝皇帝在位時,信息傳遞還不方便。他們意識到穩定民心,首先要有一個固定的年號。因為,年號變更頻繁,老百姓以為又換皇帝了,害怕不明原因的老百姓恐慌。
文:青檸檬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