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的家具幾乎都以紅色為主,這有什麼講究嗎?

中華網文化 發佈 2023-01-09T17:02:24.259575+00:00

而這裡又以楚國漆器最為著名,楚國漆器也創造了中國漆器史上的第一個高峰。楚國的漆器,無論是色彩,還是造型,在當時的中國都是首屈一指的。

每當我們行走於湖北、湖南等地的博物館,都會被裡面的漆器所吸引。而這裡又以楚國漆器最為著名,楚國漆器也創造了中國漆器史上的第一個高峰。

楚國的漆器,無論是色彩,還是造型,在當時的中國都是首屈一指的。目前中國出土最多的漆器主要集中在湖北與廣東等地,而戰國時期的漆器尤以湖北最為出色。那什麼是漆器?楚國的漆器又有哪些特點呢?

漆器的樣式(作者攝)

一、漆器是什麼器

說到中國的漆器,大多數人可能會聯想到現代裝飾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江漢平原一帶,也能找到幾件漆器的家具和生活物品。

湖北地區出土的漆器多為生漆,或者是大漆。這與我們日常生活的油漆完全不同,油漆從質地來說,是典型的化工製品,而古代漆器中所用的生漆則是天然的塗料。

中國的大巴山區、秦嶺、雪峰山、雲貴高原一帶,都是天然漆的主要原產地。漆樹的生長主要在今天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這裡年降水量充沛,氣候與溫度很適合漆樹的生長。所以,中國在國際上一直享有漆樹故鄉的美譽。

漆樹

漆樹的漆多為汁液,是一種密度比較高的半固態液體。而對於這種漆如何利用,古人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方法。古人發現,這種漆塗抹在物體表面能很快凝結,並會在物體上形成比較厚實的保護薄膜,能夠起到保護文物和裝飾美觀的作用。

於是,將這些天然漆塗抹在器物上,就成了楚國人的一種習慣,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我們所見到的古代漆器。

中國古代的漆器(作者攝)

科學研究表明,這種天然漆的成分有漆酶、水分與膠質的作用,其塗抹在器物表面,能使器物更加堅固,而且更加美觀。而這種漆膜適合的溫度多集中在15-30度之間,相對的濕度需要達到近50-70%。而長江中游等地的溫度和濕度,就是最適宜的地區。

每年的春季是製作漆器的最好的時節,同時,長江中游地區的木材等也相當豐富,而這些都是製作漆器的絕佳材料。

影視劇中的楚莊王

二、楚國漆器有哪些特點

中國最早的漆器出現於杭州蕭山區的跨湖橋遺址中,當時杭州出土了一個漆弓。而在長江中游一帶,最早的漆器出自石家河文明,距今約4500-4000年之間。

跨湖橋遺址博物館

漆器在夏商周時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而且用途也逐漸廣泛。到了戰國時期,隨著鐵器的普及與技術的進步,諸侯貴族的審美也開始逐漸提升,而漆器則受到了諸侯王的青睞。

而在各個諸侯國中,楚國的漆器是最負盛名的,在中國所出土的所有漆器中,漆器大都來自楚國境內,即今天的湖南與湖北兩省。

在荊州的楚國墓葬中,發現了數以萬計的楚國漆器,如著名的文物浮雕龍鳳紋漆豆、漆木羽人等,都是典型的代表。我曾在今天的荊州博物館、湖北博物院,以及鄰近的宜昌博物館,發現了大量精美的漆器。

荊州博物館的楚國漆器(作者攝)

楚國的漆器多以黑、紅兩種顏色為主,它們的質地有的以黑為主,用紅描紋;有的則以紅為主,以黑描紋。同時還會不時地用黃、金、銀、藍等顏色作為襯托。這些漆器很巧妙地將黑色所具有的特點,與眾多的色彩調和在一起,雖然色彩的差別很大,但你絕不對感到浮誇與突兀。

三、漆器在楚國人的生活中占有怎樣的地位

從今天出土的楚國漆器中發現,無論從日常的裝飾打扮,還是一日三餐,楚國人都離不開漆器。裝食物的豆與鼎是漆器,吃飯用的勺子、鏟子也是漆器,喝水時他們也會用漆器,就連平時梳頭用的梳子也是漆器。

可以說,漆器已經滲透到了楚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楚國人為什麼對漆器情有獨鍾呢?一是因為漆器在日常生活中非常的實用,而且漆器比較輕巧,還能防水防蟲,容易清潔。另外一個方面,漆器雖然貴重,但原料的製作並不像青銅器那麼複雜,能供普通人使用。

楚國人生活中的漆器(作者攝)

到了戰國後期,隨著冶鐵的發展,鐵器得到推廣,這為漆器製作提供了很好的工具基礎。從漆器的造型上看,楚國的漆器更體現了楚國人浪漫的天性特點,漆器的樣式也不受北方禮樂制度的約束,創造了一種崇尚自由的社會風氣。同時,由於楚國好巫術,所以在漆器中能看到具有巫文化色彩的喪葬器物,這些器物給觀者一種神秘感。

從漆器的製作我們也可以發現,漆器其實象徵了楚國對美學與藝術的追求。楚國人崇尚火,所以紅色是他們主要的生活基調,而漆器恰恰又是以紅色為主。

《羋月傳》中楚國朝堂尚紅

楚國的漆器從誕生到發展,經歷了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但在今天兩湖一帶,我們依然可以在博物館中尋覓到各具特色的楚國漆器,這些漆器在一定程度上展現了楚國文化的風采與韻律。今天,漆器的製作在湖北一帶依然盛行,目前我國已經將這種漆器的製作手藝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種傳承數千年的技法,經歷了兩千年的風雨後,至今依然熠熠生輝。

參考文獻

中國國家地理編輯部:《中國國家地理》(湖北專刊下),2019年第2期。

魯西奇:《中國歷史上的空間結構》,華中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