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體》終於下證,但觀眾還在乎嗎?

影藝獨舌 發佈 2023-01-11T06:00:47.672421+00:00

在動畫版《三體》豆瓣評分跌破5的第一天,劇版《三體》過審了。根據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公開信息顯示,昨天,電視劇《三體》已獲發行許可證。

在動畫版《三體》豆瓣評分跌破5的第一天,劇版《三體》過審了。

根據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公開信息顯示,昨天,電視劇《三體》已獲發行許可證。有人預計,這部劇將於本月中旬在騰訊視頻上線。

如此重磅消息落地,卻沒有激起想像中的熱度。雖然也上了熱搜,但卻連前10都沒擠進去,微博娛樂榜熱搜最高排名更是只有21名。微博超話的熱評第一,甚至出現了「不要期待,不要期待,不要期待」的玩梗式吶喊三連。

不可否認,作為昔日觀眾最為期待的國民IP之一,《三體》始終備受關注。《三體》動畫播放量單日破億,足以證明它在大眾心目中的地位。

然而,它讓人等的時間太久了。自2015年傳出影視化消息,如今已有八年之久。觀眾的耐心已經被「一鴿再鴿」的上線時間消耗殆盡了。

更遑論,動畫版《三體》帶來的負面影響仍然縈繞在這個IP的上方。沒有人能夠打包票,它一定是自己想像中的樣子。

01

不要拍攝!不要拍攝!不要拍攝!

從昔日游族影業宣布要拍影版《三體》時,就有書粉發出了吶喊和疾呼。如今看來,這種「拒絕」,顯然是有道理的。

2015年,是國產電影蓬勃發展的一年,那一年,開啟了中國電影的「鍍金時代」。

當年票房最高的電影是《捉妖記》,國產電影票房首次突破20億元。象徵著電影重工業體系(行業將以發展特效與技術為中心的電影稱為重工業電影)成果的《尋龍訣》,也收穫了觀眾的青睞。

但《三體》的拍攝之難,似乎超出了人們的想像。不說影版至今難產,近日上線的動畫,也沒能成功征服觀眾。

動畫製片方藝畫開天從「國動之光」到「依託答辯」,只用了一集《三體》的時間。動畫《靈籠》的豆瓣熱評里,還能找到彼時網友的留言:三體交給這家公司我放心了。

這個世界上,被打臉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正如世界盃之前,沒有人會預測到阿根廷能拿冠軍。《三體》動畫播出前,也沒人能想過,它能爛成這樣。

六集看下來,整部動畫可以說和原著關係不大,從建模到人物塑造,從影像到故事,《三體》都像極了主創離職前最後一天趕工出來的作品。

難怪有熱評說,「葉文潔當年想毀滅世界肯定是看了這部動畫。」

這是大眾想像中的《三體》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它既沒有讓觀眾眼睛「爽」到,也沒能展現書中關於宇宙浪漫與人文情懷的一點一滴。建模粗糙,科技場面硬核不夠;人物懸浮,羅輯成了「中山狼」。

好不容易有個讓人覺得亮眼的角色,還上來就被車撞死了。動畫唯一貼合「黑暗森林」的,恐怕就是糊成一片的灰暗畫風了。

02

我們想在影視版《三體》中看到什麼?

是羅輯雨夜之後,渾身顫抖地說出那句震驚世界的「我對三體世界說話」;

是丁儀檢查完水滴後絕望地喊出「傻孩子們快跑啊」;

是葉文潔打開結果文件時讀到的「不要回答!不要回答!!不要回答!!!」

更是章北海臨終時欣慰的「沒關係的,都一樣。」

是影視如何以有限篇幅,呈現近五百年跨度的人類命運和三體文明;

是突破視覺想像的大秦人列計算機、質子低維度展開和水滴銳角攻擊;

是玩世不恭的羅輯如何向孤膽英雄轉變;

更是葉文潔如何在三體各派間調停遊走最後悟出黑暗森林理論;

還有幻夢版的莊顏,「聖母」的程心,以及可靠的「大史」。

原著龐大而嚴謹的世界架構和深厚的哲學思辨,令讀者對影視化眾說紛紜,或不屑或嘲諷的背後,總歸都抱著硬核科幻在國產劇中如何落地的好奇。

03

但一切都沒有那麼容易。

關於改編,有個觀點很流行:一流的文學作品很少能改編為一流的影視作品。托爾斯泰的文學韻味是改不出來的,但是金庸的小說可以;莎士比亞的戲劇風格,再好的影視導演也只能還原三分。於中國科幻來說,《三體》無疑是最頂尖的一類。

IP改編,考驗的是主創團隊對原著旨趣的再解讀與再創造,即便是原著作者來操刀也不免翻車風險(如作者江南撰寫《九州》系列劇本的失控)。

2009年劉慈欣低價售出《三體》版權後,影視化改編權一路輾轉,目前落在游族網絡旗下的「三體宇宙」廠牌手中,「三體宇宙」作為版權方,同時深度參與了劇版和動畫版的出品及製作。

上個月,編劇李亞玲在微博爆料《三體》動畫編劇署名混亂,引發了《三體》編劇「甩鍋」羅生門,也引發了讀者對「三體宇宙」的質疑。

電視劇《三體》的承制方是靈河文化,編劇田良良曾靠《終極筆記》拯救無數心碎「盜筆人」。雖然有過成功改編大IP的先例,但《三體》並不似《盜墓筆記》有明顯類型化的冒險主線,一切仍需要上眼定分曉。

04

從過往成功的科幻改編來看,科幻IP影視化的關鍵不在於還原,而在於新世界觀的建構。簡單來說就是,「再造一個世界」。

曾被視作打開國產科幻大門的電影《流浪地球》,便是顛覆原著的範例。

電影僅僅保留了原著的主要角色與關鍵設定,主要情節幾乎都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動,如木星營救行動、劉氏父子的誤會與和解等。

最重要的是,電影顛覆了原著借同類互戕書寫人性之惡的灰暗內核,賦予了更為積極的土地情義與家園情結,因此,整部電影基調變得昂揚且充滿希望。

但《流浪地球》並未因精神表達悖於原著遭到讀者炮轟,反而憑紮實的地球流浪編年史征服了很多對科幻本不感興趣的觀眾。大到地下城生態系統的建立,小到防護服顏色、結構的設計,情懷滿滿的細節讓故事變得尤為真實可信。

同樣,觀眾覺得《三體》動畫難看,也不只是因為粗糙的畫風、糟糕的建模,而是它缺少了一種科幻浪漫,沒能創造出一個令人信服的虛擬世界。

05

最後再聊一個問題:即使《三體》播成了爆款,又當如何呢?

我覺得,倘若《三體》電視劇大獲成功,也很難將國產科幻帶入新的高峰。

《流浪地球》之後,《上海堡壘》等科幻題材的連續折戟,已經將「國產科幻元年」的論點證偽。去年國產劇《你好,安怡》《天目危機》《致命願望》等對「科幻+」的探索也並不順利。

實際上,從創作者到讀者,國產科幻的存在土壤始終非常貧瘠。

有報告顯示,2022年科幻小說銷量占據中國通俗讀物市場的15.56%,而其中70%的銷量來自《三體》系列。劉慈欣曾在採訪中提到,中國科幻文學的受眾群體小,主要源於有影響力的科幻作品和科幻作家的匱乏。

薄弱的文化基礎,讓科幻這一影視分支嚴重缺乏人才。

科幻片是行業工業化水準的集中體現,不僅對視效技術有極為精細的要求,也考驗著整個生產鏈條分工與協作的效率。

近幾年隨著科幻起勢,國產科幻工業已經有了質的飛躍,但面對大體量項目依然欠缺獨立完成的能力。

而有科幻史詩之稱的《三體》,無疑是該類型集硬核想像與人文思辨於一體的一座高山。

觀眾對《三體》影視化降低期待,也是因為對行業真實工業水準瞭然於心。說到底,在中國電影的重工業體系架構完成之前,科幻仍然是塊硬骨頭。

好在,未來總歸是有盼頭的。創作者已經在青島東方影都拍出了《刺殺小說家》《流浪地球》《獨行月球》等一眾需要硬核特效的大片。這些星星之火,意味著中國電影工業化以及視效製作技術正在穩步提升。

哪怕幾年之內,《三體》都無法給我們帶來新的驚喜,但對於這顆金字塔尖的珍珠,我們更應該「給歲月以文明」,直到能採擷它的那一天到來。

【文/葵涌、馬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