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商學+」教育生態系統的浙大方案

經理人雜誌 發佈 2023-01-20T12:54:07.421073+00:00

針對商學教育長期存在的六大痛點及三大」假設」問題,浙大管理學院自2017年以來,掀起了一場建院以來的重大改革。這場改革中,不僅涉及思想上、教學理念上的根本問題,同時還涉及從本科到碩士、博士,以及各類教學項目的全教學體系,甚至還包括教師團隊的管理等綜合性重構。

針對商學教育長期存在的六大痛點及三大」假設」問題,浙大管理學院自2017年以來,掀起了一場建院以來的重大改革。這場改革中,不僅涉及思想上、教學理念上的根本問題,同時還涉及從本科到碩士、博士,以及各類教學項目的全教學體系,甚至還包括教師團隊的管理等綜合性重構。由此,形成了獨特的浙大「商學+」教育生態系統的新方案。

來源 | 經理人傳媒旗下《經理人》雜誌

■文/魏江*

對於當下的商學教育,先談幾個痛點問題。

其一、教育工具化。把教育的內容、對象、過程都看成一種機械的工具化流程;

其二、生源文科化。三十年前商學教教對象很多來自工科,來自理科,高中生是多元化的,現在商學院研究生和本科生越來越文科化,當然文科本身不是問題,問題是過度單一的生源結構;

其三、專業山寨化。專業越分越細,稱為專業山寨化;

其四、內容疲軟化。疲軟主要是知識審美疲勞,知識內容要求標準偏軟;

其五、教學三水化。集中體現在教學內容上的水專業、水課、水師;

其六、出口功利化。就業好、工資高的專業往往好招生。但這樣培養的學生跟我們國家所提出的新發展階段所需要的創新啟動、發展科技、自立自強、貢獻商學人才方面的要求漸行漸遠。

再談有關商學教育教學的三個基本假設問題。

第一、商學教育價值是文憑學歷(非長期邏輯、短期指向)嗎?

商學教學的價值是什麼?是為了讓他們找到工作嗎?是為了能夠在短時間內找到年薪更高的行業 嗎?

第二、商學教育內容是理論方法(非人類思維、人的存在)嗎?

商學教學內容到底是什麼?在一場管理課程教學過程中,我問了學生一個問題——「你所理解的戰略是什麼?」

多數學生告訴我,戰略就是SMART(Specific、Measurable、Attainable、Relevant、Time-bound),就是PEST(Political、Economic、Social、Technological),或是五力模型。為什麼在我們學生心目中記住的課程知識,就是幾個模型、幾個工具,而不是我們管理的思想和智慧?

第三、教育成效是畢業就業(非終身邏輯、教育失能)嗎?

教育成效好不好,就是畢業以後的就業嗎?當然,新冠疫情發生後,就業確實受到很大的挑戰,但是不同的學校應該有不同的分層。比如,對於浙江大學這樣的學校,我旗幟鮮明提出,我們教學成效不是為了就業,而是培養能夠改變中國,進而改變世界的創新型、領導型人才。如果我們今天培養的目的是為了本科畢業找工作,我的態度也很明確,今天就不需要再辦浙江大學。

如何去建立終身學習、終身發展、全能培養的商學教育,越來越成為當下引領中國發展的商學教育的學院、學校所承擔的使命和責任。

2017年,浙江大學提出了浙大管理學院要走上「商學+」教育時代系統改革的方案。

「商學+」教育生態系統浙大方案的三個里程碑

第一、我們從2017年提出優化本科專業、碩士專業和MBA專業學位教育之後,在2019年首先就在本科教學上做了一個突破。打開專業的邊界,把原來八個本科專業優化成為三個專業,進一步把專業建在學校、在學院平台上,而不是在學繫上。

其中最重要的成果是2018年啟動智能財務專業建設,讓財務和會計、數字、數據、計算機融通而打造全新的專業,也是全國第一個智能財務專業。

第二、2020年,在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建院40周年慶典上,邀請了來自全球的200多位一流商學院院長和校長,共同見證了「商學+」教育生態系統浙大方案的推出,向全球發布了「商學+」的整體方案。

第三、2022年,我們受邀在重要的國際期刊發表了「商學+」培養方案和模式,「商學+」模式被國際上認為是非常重要的創新和人才培養變革方案。

商學院人才培養定位的反思:何謂高質量人才?

三個里程碑事件背後所貫穿的主線,就是要把商學院建在大學裡。

不同的學校,不同的學院,不同的學科,商學培養定位也不同。我將商學院分為三大類:第一類叫企業商學院;第二類是專業性的大學商學院,如財經類、化工類、師範類、機械類等;第三類就是以浙大、清華、北大等為代表的創新型、研究型、綜合性大學的商學院。

在浙大管理學院,我們要充分利用各個學科的優勢,打開學院的邊界,打開人才培養的邊界,推進跨學科、跨學院,實施跨專業邊界、學院邊界、學科邊界的培養方案。

我們最終目標是,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和人文科學充分體現在全培養的過程中,培養創新型、領導型高質量人才。

經過近五年的探索,我們提出了人才培養目標體系、內容體系、運營體系和支撐保證四大體系,以全面推進人才培養系統改革。聚焦表述為:「管理理論+科技洞見+人文精神」——按照這12個字,對本科、碩士、專業學位以及高級管理培訓等進行全面改 造。

內容體系的改變,必須要構建整個運營的教師、課程、項目全方位的改變。所以,我們就提出了三位一體的基層教學組織體系。分別是課程團隊、項目團隊和科教融合團隊。項目建設放在學校學院平台上,使整個管理體系特別是行政體系就需要重構——對於體系內的組織問題、師資問題、評價問題和激勵問題等保障體系做出改革。

系統改革在設計執行過程中七大議程

數位化課程模塊。打造面向產業需求的模塊,浙大MBA現在有7個模塊。如在醫療健康模塊方面,我們請了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及政府的領導者和相關企業,一起圍繞「管理理論+醫療」這些技術和管理課題,加上社會責任、管理倫理等,通過四年多的建設,我們的醫療健康模塊成了一個多次獲得社會榮譽的優秀MBA項目。

「開放型、平台化」學科組織體系。

要重構學科體系尤其是學科的組織體系。為什麼我們要將學科打開?將學科、專業建立在學系的基礎上,一定需要十幾個老師來承擔150多個本科學分,這勢必會出現一個老師要開兩門課,甚至三門課的現象。我們一直強調,要把最好的老師放到本科教育,所以我們要把學科平台化。

「商學+科技+人文……」課程體系。

全面落實管理理論+科技洞見+人文精神。我們要把學生培養成為有創新能力、有社會責任、有全球視野業的人,所以我們重構了課程體系:M(管理),加上S(科學)、T(技術)、A(人文)、R(社會責任),形成SMART課程體系。經過這兩年改造,浙大MBA和EMBA學生的忠誠度越來越高,考分越來越出色,直到2022年我們上線的考生還有40%~50%被淘汰。

「平台+項目」的運行體系。

改變運營體系,落實平台+項目的運營體系。浙大管理學院有28個項目,其中包括本科、碩士、博士、MBA、EMBA等,這些項目由學院平台統籌——將人才培養的基礎體系和底座系統建立在學院的平台上,學院對每個項目進行賦能。

學院共有125位老師,平均3~4個老師跟一個項目,從招生、課程設計、項目開發、培養過程、學生質量等方面為項目負責,讓每一個老師都成為項目的責任主體。

經過四年多的建設,在取得成效的同時,也深深感受到要改變老師,特別是行政和教師的認識和理念非常不容易。目前階段,我們完成了其中70%,還有30%需要繼續努力。

「項目團隊+課程團隊+學科團隊」責任體 系。

學生培養得好不好,要看課程講得好不好;課程講得好不好,就看教學團隊好不好。把教師團隊和課程團隊打通,同時面向未來面不斷開發新項目,只有這樣才能解決整個教育的底層系統和底層邏輯,夯實系統的底層。

全面優化價值導向的考核評價體系。

我接任管理學院院長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本科教學的工作津貼提高,同時把各種課程打通,將整體教育的收益提上去。

第二件事,就是老師的職稱要和教學質量掛鈎。如果一個老師能夠做到教學質量優秀,或者能夠培養出優秀的博士,那麼他就能和職稱、收益全面掛鈎。

接著,要改變行政關係。原來行政關係是看領導,現在行政關係是要看學生,有沒有把學生培養好!我們教學管理中心的每一位老師,都要跟著一個項目,行政老師不能只靜坐在辦公室里,需要跟著項目主任,跟著授課老師一起進到課堂,學生有問題,作為行政老師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首要責任落實,同時進一步把老師的激勵提上去。

平台賦能的前台-後台行政體系。

要做好前台-後台行政體系建設離不開平台的改革。教學管理中心、專業學位中心以及繼續教育中心都是我們的平台。要把三大教學平台融通,讓項目、老師和其他各個教學管理的學生都能在這個平台上得到賦能。

*作者系浙江大學管理學院院長、浙江大學中國科教戰略研究院副院長、浙江大學創新創業學院副院長、浙江大學全球浙商研究院院長。

如涉及版權請告知刪除,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