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上街賣痴呆,除夕夜要照鏡子,一文了解那些小眾卻有趣的年俗

浩然文史 發佈 2023-01-21T15:21:08.255072+00:00

鏡聽,是古人利用鏡子在新年前後進行占卜的行為,具體的操作過程可見描繪蘇州民俗的《吳郡歲華紀麗》:「除夕,更深人靜,禱於灶神,以杓投釜中,隨杓柄所向,執鏡而往,聽路人無意之言,以卜來歲休咎,謂之鄉卜,亦名鏡聽。」


臨近歲末,年關將至,貼春聯、燃爆竹、包壓歲錢等年俗,又將喚醒我們的文化記憶。其實,除了這些習以為常的年俗,還有一些在古代甚為流行的習俗,因為失去了時代需要而最終湮滅在了歷史當中。今天就不妨來看看那些較為小眾卻甚是有趣的年俗。


一、鏡聽

鏡聽,是古人利用鏡子在新年前後進行占卜的行為,具體的操作過程可見描繪蘇州民俗的《吳郡歲華紀麗》:「除夕,更深人靜,禱於灶神,以杓投釜中,隨杓柄所向,執鏡而往,聽路人無意之言,以卜來歲休咎,謂之鄉卜,亦名鏡聽。」但不同時間、不同區域下的「鏡聽」習俗有著不小的區別。在方法上,成書於元代的《賈子說林》收錄了《鏡聽咒》「並光儷影,終逢協吉」,並記載說占卜時需手握鏡子面向灶神,不能令人看見,口中誦咒七遍,再出聽人言,以定凶吉,這和元代伊世珍《嫏嬛記》中的描述一致。也有另外一種方法,即是占卜時閉眼信足七步,隨後開眼照鏡,隨其所照的方位去傾聽人言。在時間上,《吳郡歲華紀麗》只言明在除夕時才會有「鏡聽」,《揮塵錄》則說是在「元夕第三夜更闌時」。這些記載雖然有所差異,但「鏡聽」作為一種新年前後的占卜習俗則毫無疑問。


行鏡聽之人需聽無心之言方可定凶吉,因此這種行為一般都是在夜深人靜時私下偷偷進行的,而他人也知自己無意中說的話可能會極大地影響占卜之人,因此盛行這種習俗的當地人在新年前後都會儘量相約說好話。清人錢沃臣就在《鏡聽》一詩中道:「相成好言非媚灶,隔牆鏡卜有人聽。」這種時候也要特意關注那些口無遮攔者,清人袁景闌也曾寫過:「此夕街頭扶醉漢,隔牆有耳勿輕言。

鏡聽之俗最早可以追溯至唐代,唐代詩人王建寫有一首《鏡聽詞》,頗值得玩味:「重重摩挲嫁時鏡,夫婿遠行憑鏡聽。回身不遣別人知,人意丁寧鏡神聖。懷中收拾雙錦帶,恐畏街頭見驚怪。嗟嗟㗫㗫下堂階,獨自灶前來跪拜。出門願不聞悲哀,身在任郎回未回。月明地上人過盡,好語多同皆道來。卷帷上床喜不定,與郎裁衣失翻正。可中三日得相見,重繡鏡囊磨鏡面。

按照詩中的描述,鏡聽之俗應該在此前就已經形成。鏡子本就與女性息息相關,早期的詩文故事中行鏡聽之俗的絕大多數都是女性,而且不少是以閨怨為主題,如明人韓洽寫的《鏡聽詞》:「夫婿經秋長別離,空留明鏡照相思。含顰自啟香匳看,分付愁心與鏡知……隔溪遙聽人行處,依稀似道歸家去。自疑自信還自慶,鏡明鏡聰堪作證。」這就暗示了鏡聽之俗與女性尤其是閨中婦女間親密的關係。鏡聽之俗很有可能就起源於閨中婦女對於某些事物的占卜,此後這種行為才逐漸擴散開來,不僅占卜的對象日益擴大,不少男性也加入到了鏡聽之列,最後和民眾過年祈福占卜的心理相結合,發展成了現在我們所見到的年俗。


鏡聽之俗在古代應受到過不少民眾的歡迎,在《聊齋志異》中就收錄有一篇名為《鏡聽》的短篇小說,描寫的是一戶普通人家有兩個兄弟,父母偏愛大哥,這就招致了弟弟媳婦的不滿,因此她於夜半行鏡聽之俗,想以此占卜自己丈夫的前途,但只聽見「汝也涼涼去」一句,這令她十分困惑,未曾料到不久後的夏日,兩兄弟雙雙中舉,她正可拋開家務涼快去,這令她不禁感慨鏡聽如此靈驗。收錄於《賈子說林》中的另一個關於「鏡聽」的小說也明示了這種習俗有多麼靈驗,有一女子行鏡聽之俗,聞見有人說「樹邊兩人」,鏡子裡照見的簪餌之數為五,她因此獲悉五日後將有兩人經過,期至果然。或許正是在這些故事的傳播渲染下,鏡聽之俗才會在古代民眾中受歡迎。

二、賣痴呆和照田蠶

南宋詩人范成大曾久居如今的蘇州一帶,對吳地的習俗耳熏目染,曾寫下過不少詩詞來記錄年俗,其中有一首名為《賣痴呆詞》,若是讀者不了解背後的文化知識,肯定會因為這首詞名而感覺雲裡霧裡,何謂賣痴呆呢?不妨先來看看范成大的這首詞:

除夕更闌人不睡,厭禳鈍滯迎新歳。小兒呼呌走長街,雲有痴呆召人買。二物於人誰獨無,就中吳儂仍有餘。巷南巷北賣不得,相逢大笑相揶揄。櫟翁塊坐重簾下,獨要買添今問價。兒雲翁買不須錢,奉賖痴呆千百年。

由詞可知,所謂的賣痴呆就是在吳地盛行的一種除夕習俗,吳地的孩童都害怕自己痴呆,因此在除夕時分就會走上街頭大喊「賣痴呆」,希冀把痴呆賣掉,這樣就不會得痴呆了。從詞裡面還可以看出,除夕孩童成群結伴於街道上大聲呼喊,而老翁則與小孩嬉笑玩耍,歡鬧的氣氛躍然紙上。據目前的文獻可知,賣痴呆的習俗似乎流行不廣,蘇州的賣痴呆習俗最為有名(范成大寫的這首詩有很大功勞),所見文獻大多說賣痴呆乃是吳俗。此外,道光年間撰修的《廣東通志》裡面也曾有記載說賣痴呆乃是粵地習俗,但這兩者的關係已經難以考定。


無論怎麼說,賣痴呆這種習俗更多的還像是小兒胡鬧,但是照田蠶就不一樣了。照田蠶並不像賣痴呆一樣局限於蘇州一地,南方諸如上海、青浦都有這種習俗,北方也有,只是名稱變成了「照門庭」。《吳郡歲華紀麗》中有對這種習俗的記載:「鄉村田家,就田中插長竿,以禿帚、麻秸、竹條縛諸竿首,燃為高炬。夾以爆竹,流星亂滾,和以鉦鼓,喧聞四野,以照燭田塍,燦然遍壠。」這樣的活動於夜晚進行,活動進行時星火四濺,光耀阡陌,頗為美觀,居於鄉下的范成大對這種活動的印象也極為深刻,他用「近似雲開森列星,遠如風起飄流螢」來形容此番場景,可謂至美至極。農人「照田蠶」的主要目的是占卜來年的收成如何,范成大說是「農家今夜火最明,的知新歲田蠶好」,意思是說如果「照田蠶」迸發出來的火光明亮,來年定是豐稔之年,這可比孩童的「賣痴呆」嚴肅多了。


三、撐門炭和書米囤

除夕當天,有些地方如太倉、蘇州的百姓還會在自家門戶前撒一把木炭,名為把門炭,又稱撐門炭,其寓意查找諸多文獻都沒有直說,筆者大膽猜測,木炭乃取暖之物,撒之門外或許有「雪中送炭」之意,應該是百姓希冀來年能夠家中暖和如春,不愁炭火。清代蘇州人袁景瀾的「風雪難逢送炭人,撐門聊博暖生春。思量牖戶綢繆計,先辦晨炊自積薪」可為佐證。杭州習俗是以砍下的甘蔗置於門兩側,取「漸入佳境」之意。

除夕年夜飯後,小孩燃放煙花爆竹,大人也不能閒著,一些地方在閉門守歲時家家戶戶會爭先用石灰在地上畫圓圈,圈中大寫吉祥話語,此外還需畫出米囤元寶,以祈來年豐收,畫出弓矢戈矛,以求禳災辟邪,這是因為鬼喜黑畏白,不少人家還會在門口用白米畫出城池弓矢狀,這些行為統稱為「書米囤」。許清浮有詩《書米囤》,將此番場景惟妙惟肖地還原了出來:「爆竹聲中分歲罷,呼兒淨掃空庭下。柴心帚細石灰濃,長繩倒拽周遭書。書得團團米囤圓,滿庭小圈復大圈。圈中致祝無躬事,第一先書有年字。盡教禾黍多禳禳,千斯倉與萬斯箱。明年米囤大且長,塞破屋子堆上場。」這首詩的語言雖然十分質樸,但是卻很好地將普通老百姓「書米囤」的心理勾勒出來,所謂祈福占卜,所希望的也只不過是家中安康,田裡豐收而已。


文史君說

鏡聽、賣痴呆和書米囤等習俗在當代人看來似乎有點荒誕不經,但究其實質,這些祈福占卜的行為折射出了古人對於未來的嚮往,自然不能一味以愚昧視之。傳統與現代之間,賡續的不也正是這種充滿希望的嚮往嘛?歲暮天寒,爆竹聲聲,懷揣著希望,用一兩種儀式表達願景,不也是一種生生不息的浪漫情懷嗎。

參考文獻

袁景瀾:《吳郡歲華紀麗》,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張亮采:《中國風俗史》,團結出版社,2005年。

王弘力:《中國風俗百圖》,新星出版社,2018年。

(作者:浩然文史·景蘇)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團隊文史科普自媒體,全網主流平台文史類優質作者。讓專業的歷史更有趣,讓有趣的內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內容請關注我們的同名公眾號(id:haoranwenshi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