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案說醫】吳芳汀:益氣活血治療中風案

廣東中醫藥 發佈 2023-01-22T10:26:10.091876+00:00

吳芳汀,廣東省名中醫,主任中醫師,汕頭市中心醫院中醫科主任兼中醫門診主任。任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神經專業委員,汕頭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醫療專家等。

吳芳汀,廣東省名中醫,主任中醫師,汕頭市中心醫院中醫科主任兼中醫門診主任。任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神經專業委員,汕頭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醫療專家等。從事中醫內科工作40餘年,發表論文多篇,專業理論紮實,臨床經驗豐富,擅長治療冠心病,腦梗塞,糖尿病,面神經麻痹,重症肌無力,腫瘤疾病,脾胃肝膽疾病等。

醫案是中醫臨床實踐的記錄,體現了診療過程中理、法、方、藥的具體運用,是醫家診治疾病思維過程的表現。歷代名家醫案是中醫藥寶庫中的瑰寶。我們推出【以案說醫】欄目,以期傳承精華,啟迪我輩,共同進步。

【基本資料】

何某,女性,時年57歲,2020年9月18日初診。

患者2月無明顯誘因前突發頭暈、視物模糊、噁心嘔吐,立即至院急診就診,查顱腦CT提示右側基底節區腦出血,予患者急行外科手術治療,術程順利,術後患者左下肢麻痹,活動受限,時有口乾口苦,無頭暈頭痛,無胸悶心悸等不適,納眠欠佳,二便可,舌暗,苔薄黃膩,脈弦。

首診證候

主訴:左下肢麻痹2月余。

既往史:既往高血壓病史,規律服用倍他樂克、拜新同降壓,近期血壓控制良好。否認其他慢性內科疾病史。

過敏史:無。

體格檢查:BP134/72mmHg。

輔助檢查:無。

辨證論治

中醫診斷:中風。

證候診斷:氣虛血瘀。

西醫診斷:腦梗死後遺症。

治法:益氣活血。

處方:

黃芪30g、桂枝15g、赤芍15g、黑棗15g、獨活10g、烏梢蛇粉10g(沖服)、狗脊15g、川芎10g、防風10g、續斷15g、天麻15g、伸筋草15g,日一劑,煎水服,共7劑。

隨診過程

二診:2020年10月3日

規律服用上方14劑後,患者左下肢麻痹稍好轉,偶有頭痛,納眠可,二便調,舌暗,苔薄黃膩,脈滑。近日自測血壓控制可。原方加牛膝10g、當歸10g加強活血之力。14劑,水煎服,早晚分服。

三診:2020年10月17日

服用上方14劑後患者左下肢麻木較前好轉,納眠可,二便調。舌邊暗有齒痕,苔薄白膩,脈滑。近日自測血壓控制良好。守上方,14劑,水煎服,早晚分服。

【按語】

患者老年女性,既往高血壓病史,2月前右側基底節區腦出血,現左下肢麻痹,中醫診斷為中風-中臟腑-恢復期,根據舌脈辨證為氣虛血瘀,方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效果顯著。《金匱要略方論本義》:「黃芪桂枝五物湯,在風痹可治,在血痹亦可治也。以黃芪為主固表補中,佐以大棗;以桂枝治衛昇陽,佐以生薑;以芍藥入營理血,共成厥美。五物而營衛兼理,且表營衛里胃腸亦兼理矣。推之中風於皮膚肌肉者,亦兼理矣。固不必多求他法也。」中風形成病機總屬陰陽失調,氣血逆亂,主要病理因素為風、火、痰、氣、瘀,形成與臟腑功能失調有關。恢復期因氣血失調,血脈不暢而後遺經絡形證。治本宜補益氣血,滋養肝腎或陰陽並補。《景岳全書・非風》曰:「卒倒多由昏聵,本皆內傷積損頹敗而然。」認為正氣虛衰是中風病發病的基本病理基礎。清・王清任《醫林改錯》中說:「元氣既虛,必不能達於血管,血管無氣,必停留而瘀。」強調氣虛是致病根源,而血瘀是其結果。正氣虛推動血液循環功能減弱,而致血流緩慢,血行不暢,阻塞於腦,血瘀髓海,腦竅閉塞,發為中風。中風病發病後的基本病理為腦脈瘀滯不暢,瘀象存在自始至終,表現為偏癱、失語等諸症。對恢復期中風病人,由於瘀阻日久,必耗氣傷血,使氣虛、血瘀形成惡性循環。

(本案編者:袁卓傑)

鄭重申明:

由於每個人的體質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藥和劑量僅適用於本案病人當時的病情。未經中醫辨證診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處方和劑量。廣大讀者如有需要,應前往正規醫院診治,以免貽誤病情。■

【來源:汕頭市中心醫院,作者:吳芳汀 主任中醫師】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