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芳汀,廣東省名中醫,主任中醫師,汕頭市中心醫院中醫科主任兼中醫門診主任。任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神經專業委員,汕頭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醫療專家等。從事中醫內科工作40餘年,發表論文多篇,專業理論紮實,臨床經驗豐富,擅長治療冠心病,腦梗塞,糖尿病,面神經麻痹,重症肌無力,腫瘤疾病,脾胃肝膽疾病等。
醫案是中醫臨床實踐的記錄,體現了診療過程中理、法、方、藥的具體運用,是醫家診治疾病思維過程的表現。歷代名家醫案是中醫藥寶庫中的瑰寶。我們推出【以案說醫】欄目,以期傳承精華,啟迪我輩,共同進步。
【基本資料】
郭某,女性,時年43歲,2020年4月23日初診。
患者自訴近一月來反覆失眠,表現為入睡困難,易醒,每晚睡眠時間不足6小時,伴觸事易驚,納可,二便調,舌質紅苔黃干,脈沉。
首診證候
主訴:反覆失眠伴觸事易驚1月余。
既往史:否認慢性內科疾病史。
過敏史:無。
【辨證論治】
中醫診斷:失眠。
證候診斷:心膽氣虛證。
西醫診斷:睡眠障礙。
治法:益氣鎮驚,安神定志。
處方:
茯神20g、生半夏9g、制川芎15g、香附15g、石菖蒲20g、制遠志10g、丹參15g、桃仁20g、紅花10g、益智仁15g、梔子10g、龍骨30g(先煎)、珍珠母30g(先煎),7劑,日一劑,水煎服,早晚分服。
【隨診過程】
二診:2020年4月30日
患者服後覺失眠較前好轉,每晚睡眠時間延長,現表現為易醒,納可,舌淡苔白,脈左沉。
辨證:陰虛血少,神志不安。
治則:滋陰清熱,養血安神。
處方如下:
白朮15g、生曬參15g、黃芪45g、柏子仁10g、茯神20g、蜜遠志10g、酸棗仁30g、枸杞子10g、炙甘草10g、當歸5g、大棗15g、女貞子15g、旱蓮草15g、首烏藤15g、川芎15g,7劑,日一劑,水煎服,早晚分服。
三診:2020年5月17日
患者訴失眠較前好轉,現夜可入睡,但多夢,無口乾,伴頭昏,視物模糊,納可,二便調,舌淡苔白,脈左沉。
辨證:肝血不足,虛熱內擾。
治則:養血安神,清熱除煩。
處方如下:
酸棗仁30g、川芎10g、知母20g、炙甘草10g、茯神20g、首烏藤15g、石菖蒲20g、枸杞子10g、川楝子10g、烏藥10g、益智仁10g、黃芪30g,7劑,日一劑,水煎服,早晚分服。
後隨訪,患者失眠較前好轉,夜可入睡,不影響生活質量。
【按語】
患者失眠首診辨證為心膽氣虛證,擬方安神定志丸加減,去人參、茯苓,加丹參活血、桃仁、紅花活血,益智暖腎溫脾補虛,梔子清熱除煩,珍珠母安神定驚,共奏益氣鎮驚,安神定志之效。患者二診辨證為陰虛血少,神志不安;擬方天王補心丹加減,熱勢不甚,去生地清熱涼血,去天冬、麥冬滋陰清熱,去硃砂重鎮安神之品。加白朮、大棗補益脾胃,女貞子、旱蓮草、枸杞子滋補肝腎,川芎行氣活血,共奏滋陰清熱,養血安神之效。三診辨證為肝血不足,虛熱內擾;擬方酸棗仁湯加減,加首烏藤補益精血,石菖蒲寧神益志,枸杞子、益智仁補益肝腎,烏藥行氣溫腎,川楝子行氣活血,黃芪益氣,共奏養血安神,清熱除煩之效。
(本案編者:袁卓傑)
鄭重申明:
由於每個人的體質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藥和劑量僅適用於本案病人當時的病情。未經中醫辨證診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處方和劑量。廣大讀者如有需要,應前往正規醫院診治,以免貽誤病情。■
【來源:汕頭市中心醫院,作者:吳芳汀 主任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