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和天子是一個意思嗎?漢代有皇帝三璽、天子三璽,二者不一樣

浩然文史 發佈 2023-01-24T04:52:38.388934+00:00

秦漢皇帝為了適應內外需求,研製出皇帝三璽、天子三璽,這六璽制度的背後牽扯出一個重要概念,皇帝和天子是一個意思嗎?




今天看古裝劇,皇帝發布個命令,就是簡單地玉璽一扣,帝國全境甚至周邊蠻夷都接到榜文,隨後命令即可生效。但在秦漢,皇帝可不是只有傳說中的一枚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和氏璧玉璽(該璽存在與否還有爭議)。秦漢皇帝為了適應內外需求,研製出皇帝三璽、天子三璽,這六璽制度的背後牽扯出一個重要概念,皇帝和天子是一個意思嗎?

一、玉璽的神聖

璽,在先秦就是印章的通稱,並無尊卑之別,秦始皇統一中國,確立了皇帝制度,其中一點就是將皇帝的印章獨稱為「璽」,又因該璽「獨以玉,群臣莫敢用」,故稱為「玉璽」。最著名的就是「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和氏玉璽,但這枚玉璽是不是和氏璧雕刻的,甚至到底有沒有這枚傳國玉璽,還存在爭議。

公元前206年,秦王子嬰向劉邦交付了「皇帝璽符節」,這是印璽制度出現後,第一次以轉交印璽的形式確立一朝之亡、一朝之興,可見秦代確有國璽,自此以後,璽就成了國家權力的最高象徵。


在漢代,「行淫亂」的海昏侯劉賀當皇帝時期,輔政的霍光給他列了1000多條罪行,霍光將他的罪行報告給太后以求廢立,其中一大罪就是 「受皇帝信璽、行璽大行前,就次發璽不封」,這句話的意思是,劉賀在大行皇帝棺槨前接受了皇帝信璽、行璽,也意味著他繼承了大統,但劉賀回到宮殿後,沒有小心地將玉璽裝封收起來而是肆意玩弄,侮辱了皇帝玉璽的嚴肅性和重要性,所以劉賀不配當皇帝。這段話第一次揭示秦漢皇帝的真正玉璽其實不是只有一枚,而是有多枚,秦漢六璽制度問題隨即被揭示出來。


二、六璽制度的出現

今天古裝劇里皇帝動輒說加蓋玉璽,給人的印象好像皇帝就這一個玉璽,但實際上秦代確立了此後皇帝的基本制度,漢承秦制並將之發揚,秦代規定的最高統治者的印璽,其實是六顆印璽,「乘輿六璽,秦制也,漢遵秦不改」。六璽即皇帝三璽(皇帝之璽、皇帝行璽、皇帝信璽)和天子三璽(天子之璽、天子行璽、天子信璽)。這六璽合起來,才是帝國最高統治者權力的象徵。

所謂皇帝之璽、天子之璽,是皇帝自己貼身佩戴的印章,是身份的象徵;而其他四璽在漢代則存放於符節台,有尚符璽郎中四人專門保管四璽。因為四璽是日常發令的重要憑證,類似於公章,使用頻繁,所以放於公共處,待皇帝指示下來,決策機構按照皇帝的精神擬撰詔書,然後去符節台蓋章,發令生效。四璽使用頻繁,而且又存放於公共處,所以被仿製的風險極大。漢代規定仿造玉璽者「斬以勻」,但即便如此,不軌者仍甘冒風險,陰謀私刻,以求正統。

秦末,占據兩廣、越南的南海郡守趙佗,反秦稱帝,自稱南越國。漢興以後,南越勉強歸納,但關起門來依舊稱孤道寡,趙佗、趙佗之子二代南越王趙胡自稱南越武帝、文帝,二人都就仿效中原皇帝刻制了自己的六璽。

到了三代南越王趙齊嬰時,因怕南越私藏六璽逾制而引發天朝征討,就將六璽藏了起來。今天廣州發掘了二代南越王趙胡的墓,在其墓中就發現了金制「文帝行璽」一枚,其規制無疑就是中原皇帝六璽的翻版,顯示了南越國自比天朝的野心。


三、六璽的應用

那麼皇帝的六顆玉璽,有什麼區別呢?簡而言之,加蓋皇帝三璽印章的文書,面對的對象主要是帝國境內郡縣制下的臣民;而加蓋天子三璽的文書,主要是面對周邊藩國的。


比如《續漢書·輿服志》中記載,天子三璽,不同之璽有不同用處,「天子之璽」主要加蓋在給藩國國王的國書上;「天子行璽」加蓋在給藩國國王和藩國重臣的冊封書上,即「凡封」「凡雜」;而「天子信璽」主要用來徵集外國藩兵協助天兵作戰或徵召藩國名人來朝。

皇帝三璽則一一對應,漢代郡國並行,帝國境內有郡縣也有諸侯國,所以皇帝之璽用於給諸侯國國王的王書上;皇帝行璽是在冊封諸侯王、賞賜臣下的詔書上使用;而皇帝信璽就是發兵、徵辟名人時所用。


這一點還可以從《隋書·禮儀志》、唐代《唐律釋文》中皇帝三寶(璽)、天子三寶(璽)的用法上得到側證,唐代的皇帝三寶即用於本國,而天子三寶則用於藩國。

四、六璽引發的問題

那皇帝為什麼要弄這麼多玉璽?這就牽扯出古代一個最重要的問題,也是今天容易被忽視的問題,即天子和皇帝的區別。乍一看,在秦代以後,天子和皇帝都是一個人,沒啥區別,其實,大錯特錯!在古代,皇帝和天子有著嚴格的區分。簡而言之,皇帝是郡縣制的總長官,其統治疆域只限於郡縣制下、服從中央派遣官員統治的地區,而天子則是天下四方之主,有人的地方就都是天子的領土,不管統治的對象是華夏還是蠻夷。


「天子」這個詞被發揚光大於周代。《詩經》中說:「明明上天,照臨下土」。上天通過天子來管理天下,所以只要是天空照耀下的土地,都是天子的地盤。正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日月所照,莫不賓服!天子就是天下的最高統治者,包含著強烈的宗教色彩。


周代確立了封邦建國制度和五服制度,周王居於中央,四面藩國環衛。「邦內甸服,邦外侯服,侯衛賓服,夷蠻要服,戎狄荒服」。天子直接統轄區叫甸服;和天子同樣出身,治理同樣人民的諸侯統治區叫侯服、賓服;再遠的,和中華有交集,只配朝貢的蠻族部落叫要服、荒服;五服之外不算人,是夷狄禽獸。這樣通過五服制度,不管有沒有交集,反正只要有土地,那就都是天子的地盤,最終目的就是天下一家。


到了秦始皇時期,修築長城,確立了邊境,天下無邊的情況遭到了遏制,長城成了華夏和夷狄的人為分界線,生硬地將天下一家隔絕開來。而秦始皇在疆域之內設置了郡縣制、皇帝制,皇帝成了郡縣的總長官,但皇帝卻不是天下的最高統治者,如此一來就衍生出了一個麻煩,那就是秦朝對外交往時不能服眾,因為秦朝皇帝只是秦朝的總長官,不是天下的共主。想當年秦始皇想將郡縣制往外推,將蠻夷所處的要服、荒服盡納入土,表現就是北擊匈奴、南收兩廣越南設置三郡,但這一過程明顯是不順利的,耗費了太大的人力物力,而且匈奴始終沒有被消滅,兩廣也不安穩,兩廣在秦末復叛就充分顯示了蠻族對皇帝的不服。所以秦始皇時期在皇帝制度運行國內的同時,以天子制度交往於外。在國內直接統治區,中原最高統治者以皇帝自居,是郡縣制總長官;在國外無法直接統治區,以羈縻制度安撫蠻荒,中原最高統治者就以天子自居,以天的代言人出現(唐太宗被稱為天可汗,即有此意),通過蠻族國王統治那些無法直接統治的地區,因此在秦漢才出現了內外六璽。


文史君說

印璽是秦漢皇帝發布命令的重要憑證,而皇帝六璽則牽扯出古代重要的、也是今天容易混淆的概念,皇帝和天子的區別。當然皇帝和天子的明顯區分存在一個時間限度,即在華夷存在明顯區分的秦漢六朝隋唐時期,六璽尤為重要,但在元明清時代,中華郡縣制已經外推,朝鮮、琉球等藩國已經完全漢化,接受華夏禮儀,習慣於皇帝領導,藩王已經成了皇帝的外臣,儼然漢代的郡國,所以與這些藩國交往時就少有天子稱號,天子已經完全成了皇帝祭祀時的稱謂。

參考文獻

黎虎:《漢代天子三璽在外交中的運用》,《河北學刊》2016年03期。

阿部信幸:《魏晉南北朝皇帝璽管窺:玉璽、金璽與「傳統」的虛像》,《秦漢魏晉南北朝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6年。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團隊文史科普自媒體,全網主流平台文史類優質作者。讓專業的歷史更有趣,讓有趣的內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內容請關注我們的同名公眾號(id:haoranwenshi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