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文物的守望者

中國水事 發佈 2023-01-27T07:32:24.650240+00:00

從人民渠翻水站、泉河泵站、蘆山翻水站再到紅旗防洪閘,這些年,徐州市賈汪區水務局的老高一直默默守護著這些水利文物,聽說我們要看看水利工程的「紅色遺蹟」,老高顯得特別興奮。一路上,他高興地為我們講述著這些工程背後的水利故事。水利文物的守望者老高在徐州市賈汪區水務局已經工作了近10年。


從人民渠翻水站、泉河泵站、蘆山翻水站再到紅旗防洪閘,這些年,徐州市賈汪區水務局的老高一直默默守護著這些水利文物,聽說我們要看看水利工程的「紅色遺蹟」,老高顯得特別興奮。一路上,他高興地為我們講述著這些工程背後的水利故事。



水利文物的守望者


老高在徐州市賈汪區水務局已經工作了近10年。他熱愛水利這個行業,一直牽掛著徐州大地上那些散落在田間的水利文物。


聽說我們要看看水利工程的「紅色遺蹟」,老高顯得特別興奮。他把我們帶到龐下窪人民渠翻水站。這是一座看起來十分龐大的建築物,1974年竣工,到現在還在使用,每年種稻的時候,能灌溉稻田2萬畝。遠遠望去,土黃色大理石砌成的建築像一座城堡,一條寬3米多的溝渠延伸向遠方。



老高一邊介紹,一邊爬上爬下地找那塊「不可移動文物」的石碑。石碑被荒草遮蓋,寬闊的石拱內堆滿了玉米秸。遠遠看去,枯草衰楊,古道夕陽,有一種蒼涼的美感。老高說,這只是一個小的,更大更精細的在後面。


老高接著把我們帶到泉河泵站。相比之下,人民渠翻水站就成了「小兄弟」,泉河泵站的主體建築像一座石砌的城牆,如今設備已經換了新的。這個泵站和渠道不僅有灌溉功能,在汛期還是一個重要的攔洪、排洪道,能把山區的洪水引入大運河。


泉河翻水站只是賈汪鎮朝陽渠工程的一部分,朝陽渠是當時徐州專區第一個提水上山工程。工程於1970年9月開工,經過四個冬春,共動員民工5500人。其中,泉河站自1971年建成後,一直擔負著賈汪鎮山區2.5萬畝耕地的灌溉任務。我們看到,翻水站下面連接不牢河的河道,河岸像被刀砍斧劈一樣,都是堅硬的石頭。老高說,徐州地下都是堅硬的石頭,可以想像在缺乏大型機電設備的年代,當時的民工們施工有多麼困難。


最讓我們感到震撼的還是蘆山翻水站。看到它,我們想到了紅旗渠的主體。翻水站有一處泵房和一條35孔高架石拱渠,懸渠長315米,跨度8.5米,頂至地面最高落差17.6米。老高說,這個站建成於1975年,動用民工1100人,投工25萬個工日。如今,蘆山翻水站支渠和配套的一些建築雖然已經損毀,但保留下來的部分依然結實牢靠,石塊之間嚴絲合縫,特別是孔洞上部,靠著石塊之間的力量,硬是撐起了上面的水槽,堪稱奇蹟。



負責看守的張師傅是當年蘆山翻水站的建設者。他說,那個時候,他還是名小學生,放學後就在工地砸石子拌混凝土。大家都是自己帶乾糧,每人都帶一個茶缸子,工地上燒煮的開水蘿蔔湯就是大家的伙食。一個村一個孔,就這樣建了一年多……


老高把我們領到一個刻有「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詩句的石孔前,這裡曾經犧牲了11位民工,協助爆破的解放軍戰士也是一死一傷,這是對犧牲者的紀念。我們走的時候,老高叮囑張師傅:「要看好守好啊!」



老高還帶我們看了他從施工隊伍中搶救出來的「七孔閘」。這座建於1958年的紅旗防洪閘,並不在現在的位置。施工單位當初並不知道這是文物,差點給毀掉。老高知道後,馬上聯繫文物保護單位,進行整體遷移。現在,七孔閘成為一處景觀。


老高說,他愛這些文物,這些當年的水利工程,經過風風雨雨幾十年,他們沉澱成了文物,承載了那個時代人民群眾偉大的創造精神和犧牲精神。他相信,這些文物也能激勵年輕一代幹事創業的熱情。他願意做一位田間守望者,終生守望著這些文物。



審核丨陳銳

監製丨樊弋滋

統籌丨羅景月

責編丨周念晨

美術設計丨王子月

作者丨王子鵬 顏笑

校對丨王瑜


(收聽《水之物語》故事,請關注「中國水事」微信公眾號,從菜單欄—主題欄目—夜讀獲取更多內容。)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