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中疾控在其網站發布新冠狀病毒感染疫情情況。其中12月以來本土病例病毒變異株監測情況中顯示,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1月23日,這五十多天裡,共報送10165例本土病例新冠病毒基因組有效序列,全部為奧密克戎變異株,共存在24個進化分支。
主要流行株為:BA.5.2(70.2%)、BF.7(28.3%)
共發現重點關注變異株11例,其中:1例XBB.1、1例BQ.1.1.17、4例BQ.1.1、3例BQ.1.2、2例BQ.1.8。
需要注意的是:XBB.1被發現了!
這組數據量是一萬多例就發現了1例XBB.1,按此數據計算比例是萬分之一,大家想想吧,另外現在都沒人去測核酸了,沒了核酸也測不了序,很難知道XBB.1的傳播情況究竟如何。
這個XBB到底有多厲害,還值得我們關注嗎?
據美國那邊的情況說,新變異株XBB.1.5正在迅速蔓延,成為上升勢頭最快的毒株,已引發超過40.5%的感染病例。世衛組織將XBB.1.5認定為奧密克戎變種中「傳播力最強後代」,具有更強的傳染性和免疫逃逸力。
大家還記得蒙脫石散嗎?年前,一張「XBB1.5毒株在美國登頂,主攻心腦血管和肚子,建議準備蒙脫石散」的截圖迅速流傳。第二天1月1日,蒙脫石散、諾氟沙星相關話題接連衝上熱榜,這些藥物也被搶了一空。
XBB在印度被首次發現,從2022年8月13日開始,已經傳播到70多個國家,並成為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的主要流行株。
中疾控病毒所許文波說,BQ.1和XBB是奧密克戎新的變異分支,已在一些歐美國家成為優勢毒株,主要表現為傳播力和免疫逃逸能力增加。
華山醫院王新宇說,XBB、BQ.1、BQ.1.1仍屬於奧密克戎的亞分支,致病性和之前的毒株差不多,但免疫逃逸能力增加了,會造成病毒傳播速度可能比之前更快。
目前,雖然我們第一輪感染高峰基本上算是過去了,根據國外的情況分析,這並不意味著疫情這樣結束了,很有可能第二輪正在醞釀之中,因為在美國傳播的XBB.1.5毒株,感染能力真的是太快了。
北大曹雲龍說,我們大多數人接種的是祖先株疫苗,其誘導的體液免疫對XBB這種突變株幾乎無效。在BA.5.2和BF.7感染高峰消退後,可能會出現由BQ.1.1、XBB或其他免疫逃逸能力更強的毒株驅動的感染高峰。」
用美國那邊的數據舉個例子:12月24日的數據顯示,XBB.1.5毒株引起的感染病例才不過21.7%,到了12月30日,這個比例上升為40.5%。這說明XBB.1.5毒株僅需一周,感染比例環比接近翻倍,迅速成為那邊主要流行毒株。
所以,奧密克戎XBB.1.5毒株還真是一種需要我們認真對待的病毒,有研究說,感染之後以前能引發的症狀它基本上都有,還更容易引起消化道的嘔吐或腹痛、腹瀉等症狀,出現的症狀可能會很折磨人。
院士高福說,在美國XBB的一個分支XBB1.5已成為流行占比不斷增大的毒株。XBB.1.5有著明顯的免疫逃逸,幾乎相當於一個全新病毒。與此同時,BQ.1毒株也在很多國家流行。
北京佑安醫院李侗曾說,XBB毒株的免疫逃逸能力有所增強,和我國流行的BA.5有所差異,感染後經過一段時間保護力水平下降,遇到免疫逃逸能力強的毒株,再感染的風險會增加。
隨著過年人員數以億計的流動,人群聚集,無論是出去旅遊,還是家庭朋友聚餐,還是逛街、逛商場、看電影等,目前都沒有出現大規模的二次感染報導,這說明群體免疫屏障有效。但病毒並沒有像大家所樂觀的那樣已經消失了,隨著入境放開後XBB毒株進入,雖然尚未發現有規模性傳染,隨著時間的過去和國外XBB進入量的增加,群體免疫屏障依然面臨極大的考驗。
如何應對XBB和BQ.1可能造成的二次感染?
繼續堅持做好個人防護及社交禮儀總沒有錯,例如一米線、勤洗手、戴口罩、多通風等,保持健康文明的生活習慣,積極接種疫苗。
尤其是80歲以上的老年人,身體承受能力脆弱的人,對他們來說每次感染就是一道大關,即使能闖過去仍然是很傷身的,更應該做好防護、備好藥。
儘量拉長一次感染和二次感染的間隔,想盡辦法延遲二次感染,直到免疫系統有時間喘息直至完全恢復。
目前沒有針對XBB和BQ1.1等毒株的有效疫苗,也沒有能夠預防的特效藥和治療新冠重症的特效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