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見聞:初一大串門(T+3)

軍轉佚事 發佈 2023-01-27T08:41:40.093462+00:00

村里不禁止放鞭炮,迎新的爆竹聲聲聲入耳、此起彼伏,真真感受到一波過年的熱烈氛圍。一覺睡到十點半,起來吃了傳統的過年食品炸豬肉丸和炸雞、水餃。

昨晚大年夜,凌晨兩點半才睡!村里不禁止放鞭炮,迎新的爆竹聲聲聲入耳、此起彼伏,真真感受到一波過年的熱烈氛圍。一覺睡到十點半,起來吃了傳統的過年食品炸豬肉丸和炸雞、水餃。

第一家‬拜年對象:鄰居三爺爺家

早飯後,老媽讓我去鄰居三爺爺拜年,與我不謀而合。首選三爺爺家拜年,自然有道理。2019年底,父親去世,我在家守夜,三爺爺也是近70的高齡而且是長輩,愣是陪我一整夜未合眼。這不僅父親的同輩近親難以做到,連下一輩的子侄輩也幾乎沒人能做到。三爺爺家與自家之隔著公路斜對面,抬腿就到了。

近三年,母親在縣城幫弟弟帶孩子,平時很少在家。老家在莊前還有半畝地,靠近三爺爺家菜地,種的少部分蔬菜,其餘種玉米,因為一個人很累多次勸母親送人種,她都不捨得,堅持自己種。每到收玉米的時候,三爺爺都主動上門幫忙收拾到家從來不求回報。平時的菜地三奶奶也多有幫忙照看。確實是很好的近鄰,又脾氣合得來,守助相望、情意濃濃。

春節回家因為沒有開車,也沒帶什麼東西。大過年的去三爺爺家,不能空手而去。去村裡的小賣部買兩包煙,店主九勝大叔也是家族遠支堂親,寒暄問好後,說買煙有什麼煙?他推薦有15的,20的,25的,30的幾種。幾年沒回家,沒想村里小賣部有些這麼貴的煙。我的感覺應該村里五、六塊、十塊左右就不錯了。一剎那,我都差點問問是一盒還是一條了。後來迅速判斷是一盒,買了兩盒芙蓉王50,去三爺爺家拜年坐坐,拉個話。

到了三爺爺家,直觀的印象是以前他家老破小房屋翻蓋一新,三爺爺三奶奶都在家,還有他二兒子的二兒子在,七八歲很聰明伶利的一個小伙。三爺爺說他的房子花了9萬,是二兒子出的錢,當時是一大筆錢。

來之前,多次聽老媽嘮叨三爺爺的二兒子包工程水電暖活計,很能掙錢,年入七八十萬。他的二兒子,我印象中是一個聰明伶利但學習成績一般的小孩,其實我該喊二叔,初中畢業未考入高中外出打工,借著房地產業的東風發達起來。現在作為包工頭,手下有幾十個工人幹活。雖然學歷不高,確實發達了,有車有房,還養了三個兒子,給一生平平淡淡的三爺爺三奶奶掙了大臉面。

我跟三爺爺三奶奶誇獎老二,告訴他們聽我媽說,二叔乾的不錯,每年能掙一大麻袋錢!變相的代老媽誇讚了一番。三爺爺三奶奶開心的笑了,哪有掙那麼多,掙了錢收不上帳來,但是年底把工人工錢全部結清了!可見,老二賺大錢所言非虛。

真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沒人會想到多少年前流著鼻涕的小屁孩,成績一團糟,多少年後成為村里人仰慕的對象,比村里讀書的碩士、博士更讓人看得起。

第二家‬串門‬:同‬家堂‬九年大叔‬

九年大叔是本家族的一個近房叔叔,老爸生前跟他一直很投緣,脾氣合得來,日常交往很多。九年大叔本身也是一個憨厚正直的人,樂於助人,沒有壞心眼。

老爸去世時,他一直在現場幫忙張羅。當年春節在家裡供祭父親,他也主動來祭奠。還主動帶了小弟,去別家磕頭祭奠去世老人,做到了禮尚往來不失禮,這雖然是一件小事但是自己親叔叔未必想到提醒,更不用說做到了,讓人感覺特別的感動。(家裡有去世的,三年之內春節在家擺桌貢品祭奠,村里很多關係近的人來磕頭祭拜,別人來了自家祭拜,如果對方家也有亡人,自己理應前去祭拜,當年沒有以後有了也要去祭拜)。

後來,聽老媽說在家裡最困難的時候,2006年翻蓋房子,不僅主動前來幫工還借了幾千塊錢給用。那一年,我研究生畢業正連職軍官,才一月一千多塊錢。再後來,小弟結婚,怕老爸手頭緊張,又一次主動送錢上門幫助。這些都是建立在深厚交情基礎上、不圖回報。

去大叔家路上,碰見另一個本家近房大叔。這個大叔也有淵源,關係也不遠,而且他們家的房子就是我在村裡的宅基地蓋的。我1998年考入軍校大學,後來弟弟妹妹也要讀書,家庭負擔重,老爸就把我的宅基地物色買主出手。我家的宅基地因為我考了學,也成為了香餑餑「風水寶地」,很多家想買。老爸並沒有採取價高者得的選擇,而是低於別家出價500~1000元賣給了這個本家選房叔叔,當時五間房子的宅基地加石頭地基共9000元,當時是一大筆錢。

到了九年大叔家,大嬸和他都在家。得知他的女兒在臨沂工作,對象是部隊士官16年了,今年回來可以安排臨沂的機關事業單位。他的兒子前段時間博士畢業,未有合適的單位,大叔一著急還給我打了電話,拜託留意,能力有限只能幫助留意相關信息並推薦。這次一問,他兒子去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在東莞的大學做博士後研究,一月工資收入26000左右,公積金5000多,租房在那裡只要1000多,很滿意的單位。

想想自己碩士工作接近二十年,在部委事業單位工作,工資也就萬把塊錢,博士畢業月薪兩萬六確實不錯的就業了。

所謂是人好德家世旺,在久年大叔身上有完美的體現。他兒子也是村里兩個博士之一,而另一個也是他們本家的兄弟。

大叔本人在縣城的油頂廠打工,老闆也是馬站人,客氣很好說話,吃飯都是老闆出生活費自己做飯,想吃什麼就做什麼。大叔對現狀很滿意,感覺中國很偉大,感覺國家惠民政策都挺好。買了醫保和養老,醫保每年交350塊錢,大嬸子曾住院花了一萬多月,後來新農合醫保報銷了8000多,自己只掏了1000多,大大減輕了個人負擔,非常感謝國家的好政策。

在大叔家聊天喝茶、嗑瓜子,坐了兩個多小時才提出來告辭。大叔一再挽留,要晚飯在家做幾個菜一起喝點,堅持婉拒。

第三家串門‬:本家‬大伯‬家‬

從九年大叔家出來回家,快到家碰見了本家的一個近房二叔久端,站在馬路邊寒暄起來。這個二叔家就住在我家後面,屬於前後鄰居。年齡也小了一些。我記憶中最深刻的一件事,初中時老爸在外打工,我上馬站鎮上初中曾主動騎自行車送過我一次。還有更小時,老爸在田野打機井,他和他哥哥久懷都主動幫忙,算是關係比較近的。後來來往的少了,跟家裡關係不算密切。他們家跟大伯關係更熟絡一些。

他說剛從我大伯家那裡上來,提到堂哥金勇明天返回縣城。寒暄了幾句,客氣的邀請去家裡坐坐,這不在我的計劃範圍內,於是推辭剛從西邊串門(沒告訴他去誰家了)回來,先回家看看就先不過去了。

回到家看了下表,大概4:30~5點之間,於是稍事休息去大伯家坐坐。大伯家一家正在吃飯,看見我下去了,連忙讓一起吃飯。我慌忙說剛吃飯了下來的,吃飽了,您們快坐下吃吧。

有一沓沒一沓的聊天。我提到剛去九年大叔那裡坐了坐,說他家兒子博士畢業了,找工作一月2萬多。讓堂哥家的侄子正讀研究生的嘉樂再努力一把,讀完博士出來就風光了。我問現在村里是不是有五六個、七八個博士了,大伯說只有九年他們本家的兄弟2人。

一會兒,大伯家的前面房子久錄家四嬸也來了。又聊了一會兒。差不多半個多小時,久錄家四嬸提出要走了。趁著送人的功夫,我也要走了。出了大伯家門口,四嬸熱情邀請去前面他家坐一坐。盛情難卻,又四叔也在家,就一起過去了。

第四家串門:本家近‬支‬四叔

老家所在的村子小湖,具體建村日期不可考。村里最初都是黃姓,後來由於通婚和入贅,其他姓也多了起來,現有十幾個姓氏(不含女性),但是黃姓仍是絕大多數。根據現有家譜,黃姓一世祖黃秉夷明代初居馬站南黃家店子村,後來不知哪代有人遷居小湖村建村。到了自己這一代,家譜上已經是第二十二世了。粗略估算,按一代25年計,從一世祖秉夷至今已經500年了……

久錄四叔四嬸是村里與我們本家最近的關係了。爺爺的房子和四叔他爸也就是我二爺爺家緊挨著。翻翻家譜,二爺爺和我爺爺是一個爺爺,二爺爺大名守倉之所以叫二爺爺,是他還有一個大哥大名守彥闖關東落戶黑龍江,他們的老爸名安東。我爺爺大名守文,是獨生子,老爸是鳳東。安東和鳳東師親兄弟,同屬於永傳支派。這樣算起來,自家和四叔家是村里最近的近支了。

二爺爺家我所知道的有四個兒子、一個女兒。二爺爺二奶奶前幾年早已故去,他家的老屋緊挨著爺爺的老屋,早已無人居住。其大兒子久紅,也就是我的大叔應該是2020年去世了,他家大嬸在我讀小學時早因病去世了,如今過去了三十多年,記憶中模模糊糊還有印象,他的兩個兒子初中畢業未能考入高中,外出打工謀生,現在早已在城中買房落戶居住,聽說都過得不錯。除夕給老爸上墳,久紅大叔的墓碑跟老爸很近,前後排位置,看了下沒有煙火的氣息,沒有了牽掛兄弟倆很少回村了。二爺爺家二兒子久光,是我的二叔,本次回村未看見,也是兩個兒子,大兒子也是初中畢業,小兒子好像是醫學大專還是本科畢業,兩人也早已在城市買房居住,大兒子在臨沂,二兒子畢業進小城工廠做銷售,醫學畢業的可惜了點,可是家裡也幫不上什麼忙。二爺爺家三兒子久浩,有一個兒子兩個女兒,他的兒子初中畢業,現在村的南山腳下搞大棚養殖,過得也不錯,除夕自己爬南山下來,碰見一個小媳婦帶孩子往前面走去,猜測是三叔的兒媳婦和孫子,倉促未及問。

四叔久錄家一子一女,均碩士畢業。其子年齡大概85左右,考編進入江西某市的海關,現在已是科長了。其女在新泰一中學教書。這次到四叔四嬸家聊天,得知其兒媳在南昌一職業學校工作,兒子在下面某市海關,目前剛有了孩子,兩地分居矛盾頗多、爭吵不斷。因為兩人都是有編制的工作,都難以做出犧牲。最大的希望是兒子能從下面某市的海關調往省城的海關……希望自己能夠吃力,看有沒有可能找到關係蒼茫,花錢的時都好說。我當時表示這個很難,不認識海關系統的,可能幫不上什麼忙。出主意說,當科長應該每天都給海關局領導接觸、匯報工作,想辦法處好關係,爭取內部獲得機會推薦。

說到二爺爺一脈,下一輩兄弟四人全是農民,再下一大代男孩六人,目前五人居住城市遠離了農村,只有一人堅守村里。

爺爺一脈,父親輩兄弟四人一個姑姑,三叔當兵提干成為處級幹部,四叔小學教師退休,父親和大伯務農,我們這一代男孩四人均在體制內工作。

第五家串門:本村‬的‬一個‬‬大爺‬、二哥‬家‬

從四叔四嬸家回家,一看差不多七點半了,快速的吃了點飯去前面久舟大爺家坐坐。他家離我家隔著兩排房子,本來與我家在村里關係並不近,但是大爺本身人好和善,又因為二哥也是軍人出身,所以每次回來逢過年也去坐坐。

二哥光一也是當兵出身,給人一副文質彬彬的印象,原先在南京軍區軍需部,正團職轉業後進入江蘇省糧食局,是村里很早少有的處級幹部,另一個就是三叔了。

二哥是少有的孝子,每年都從南京回來看望老人兩次。今年滿六十,已經談話退休了,以後可能回村的機會越來越多。他唯一的兒子,碩士畢業後就在澳大利亞工作,近三年因為疫情沒有回來過,以後大概率定居澳大利亞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