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樓市從1500降到35,為啥皇帝毫無波瀾,不出手救市呢?

賤議你讀史 發佈 2023-01-27T16:38:36.489888+00:00

唐朝鼎盛時期,長安洛陽等地的房價是居高不下,即使是像白居易這樣的大詩人,在長安也買不起房,只能租房住。

引言

唐朝鼎盛時期,長安洛陽等地的房價是居高不下,即使是像白居易這樣的大詩人,在長安也買不起房,只能租房住。

在行情好的時候,唐朝的房價一平米能賣個上百,甚至上千銀子,但是,後來跌到了每平米十幾、幾十銀子。

即使是崩到了這種地步,但是,朝廷的內心依舊毫無波瀾,壓根就沒有採取任何措施去救「樓市」。

這是為什麼呢?這篇文章簡單和你聊聊。

正文

在唐宣宗時期,房價還比較穩定,也比較貴。我就以敦煌的房價作為你切入點,看看唐朝房價的崩盤。

唐宣中十年的時候,一個家住敦煌慈惠鄉的居民,名叫沈中和,他因為著急用錢,就賣了自家的房子。

和咱們現在一樣,買賣房子都要簽房屋買賣合同。

我們來看看這份合同上的內容:

「慈惠鄉百姓沈中和,斷作舍物,每尺兩碩五升,准地皮尺數。算著舍櫝物二十九碩五斗六升九合五圭乾濕穀米。其舍及地當日交相分付訖」

唐朝的計量單位「一尺」,是一平方尺,相當於咱們現在的0.09平方米;「碩」是一個計量單位,和「石」相通。

合同里標註「兩碩五升」的小麥,大概重約180斤;如果以我們現在的物價來衡量的話,這180斤的小麥大概能賣140元。

那麼,合同里註明的「每尺兩碩五升」,也就是說每0.09平方米的房價是140元。

那麼,也就是說,唐宣宗時期,敦煌一個鄉的房價,每平方米是1500元,這在千年之前的敦煌,是個高價格了。

到了唐僖宗李儇在位的時候,房價幾乎是攔腰斬了一半。

還是在敦煌的慈惠鄉,一個名叫陳都知的鄉紳賣自家的宅子。他這個宅子還挺大,有個200左右平方米。

在唐宣宗時期,每平方米能賣差不多1500元,到了唐僖宗的時候,每平方米卻只能賣500元左右。

等到了倒數第二個皇帝唐昭宗李曄的時候,樓市算是徹底崩盤了。

唐昭宗四年,敦煌的一戶人家,名叫張義全賣房子,他運氣還算好,每平方米還能賣個200多元;等過了五年,敦煌的另一戶居民曹大行賣房子,每平方米居然只賣35元。

敦煌房價的暴跌,也只是唐朝樓市崩盤的一個縮影,在唐朝的其他大城市,房價也急速下降。

或許有人認為,朝廷之所以不出手救市,是因為唐末,皇帝都已經朝不保夕了,哪還有心情去顧忌其他。

這倒不是,縱觀整個唐朝,即使是在國力最盛的時候,不管你房價是漲還是跌,都沒有出手干預過,更不可能給購房者提供什麼政策性的補貼。

那麼,為何皇帝對樓市這麼波瀾不驚,沒有絲毫反應呢?

原因歸納起來,其實也很簡單,無非以下這三個方面:

第一:古代社會,朝廷的收入來源主要集中在田賦,農業才是根本,朝廷從來沒有想過,以賣地來生財;所以,不管你房價是漲還是跌,絲毫不會影響朝廷的收入,皇帝自然也就不會去管理房價這事。

第二:古代也沒有什麼房地產行業,也沒有地產開發商,;因此,房屋買賣也只是二手房買賣,是民間業主們之間的一種商業行為;在皇帝看來,這個估計還屬於是擺不上檯面的一種商業行為。

第三:當時的房屋買賣,在國家的經濟領域占比很少,不管你房價是漲還是跌,都不會影響國家的正常發展。

總結起來,在現代社會,「樓市崩盤」這四個字,對於大多數國家而言,都是很刺眼的四個字。本文來自頭條號「賤議你讀史」原創,其他平台和作者均為抄襲搬運

而在千年前的唐朝,即使房價從1500元降到了35元,皇帝壓根也沒正眼瞧過,也沒有出手拯救樓市。

因為,就算房價降到了地平線之下,也不會觸及到朝廷的利益,皇帝也就不會搭理這茬了。

後記

最後,我們再來看看唐朝時期,普通工薪階層每個月的工資是多少呢?

還是以敦煌為例,唐宣宗時期,不管是給人放牛牧羊,還是幫人拉貨,或者是替人當兵,等等。

這些人每個月的薪水,通常不會超過兩石麥子,也就是說,工薪階層每個月的薪水不到三百元。

這樣的收入水平,在唐宣宗時期,一般的工薪階層基本上是買不起一套房子的。

當然了,如果有屬於自己的宅基地也就另當別論,可以在自己的宅基地上蓋房子。

本文來自頭條號「賤議你讀史」原創,其他平台和作者均為抄襲搬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