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醫學的發展史

好學沙灘gv 發佈 2023-01-27T16:44:05.097616+00:00

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醫學陳規被打破,產生了人體解剖學。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逐漸成為兩個獨立學科,數學、生物學、物理學、化學等方面的巨大進步為現代臨床醫學的產生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近代

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醫學陳規被打破,產生了人體解剖學。

17世紀,生理學建立。

18世紀,病理解剖學建立。

19世紀,細胞學、細菌學獲得長足發展。

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逐漸成為兩個獨立學科,數學、生物學、物理學、化學等方面的巨大進步為現代臨床醫學的產生奠定了堅實基礎。


17世紀的醫生西登哈姆(Sydenham T.,1624-1689)提出:「與醫生最有直接關係的既非解剖學之實習,也非生理學之實驗,乃是被疾病所苦之患者,故醫生的任務首先要正確探明痛苦之本質,也就是應多觀察患者的情況,然後再研究解剖、生理等知識,以導出疾病之解釋和療法。


」西登哈姆的呼籲獲得了人們的支持,醫生開始回到病人身邊,從事臨床觀察和研究。

西登哈姆也被稱為「臨床醫學之父」。


18世紀,臨床教學興起。

萊頓大學在醫院設立了臨床教學專用病床。

臨床醫學家布爾哈夫(Boerhave H.,1668-1738)充分利用教學病床展開床邊教學,開創了臨床病理討論會(CPC)的先河。


這一時期逐漸形成了生物醫學模式。

這一模式將健康看作宿主、環境和病因三者的平衡。

每一種疾病都能從器官、細胞、生物大分子上找到可測量的形態和(或)化學變化,確定生物的和(或)物理的病因,從而進行治療。


二、現代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下,20世紀醫學先後發生了三次革命,產生了現代臨床醫學。

第一次革命發生在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標誌為磺胺類藥物的發現、抗生素的發現和青黴素的大規模生產。

第二次革命發生在七十年代,標誌為電子計算機X線斷層掃描機(CT)和磁共振檢查(MRI)的發明與應用。


第三次革命發生在七十年代後期,標誌為利用遺傳工程生產生物製品(如生長抑素、胰島素、生長激素、干擾素、B肝疫苗)。

伴隨著藥物學、治療學、分子生物學、免疫學、醫學遺傳學、器官移植技術、傳染病學、醫學影像學等學科的發展,生物醫學模式在七十年代逐漸過渡到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從生物學、心理和社會三個因素綜合的看待健康與疾病,從多個方面實施綜合治療。


現代臨床醫學已經形成了分科專業化、發展國際化、技術現代化、學科相互滲透交叉等鮮明特點,與社會醫學、全科醫學的關係日益緊密,成為人類與疾病抗爭的最重要武器。

三、未來

作為與疾病直接對抗的科學,臨床醫學在未來將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具體發展趨勢有四個。

​​​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