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郊區過年,看見一個村莊的「前程」| 新京報評論

新京報 發佈 2023-01-27T18:02:40.073463+00:00

此時此刻,無論城市還是鄉村,年味兒正濃。為此,新京報評論部聯合新京智庫,推出「新春調研行」專欄,記錄並評述新聞人眼中的新時代鄉村實景,品嘗各地獨特家鄉味道,與讀者共同感受時代脈搏。

【編者按】

此時此刻,無論城市還是鄉村,年味兒正濃。

在外遊子終於回到家鄉,我們也不例外。返鄉的行囊中有年貨、有思念,還有一雙重新認識故鄉的眼睛。回到出發的地方,鄉音激活記憶,感知時間的流動與地方風貌變遷,這裡蘊含著個人的獨家記憶,也呈現著中國大地的時光側影。

為此,新京報評論部聯合新京智庫,推出「新春調研行」專欄,記錄並評述新聞人眼中的新時代鄉村實景,品嘗各地獨特家鄉味道,與讀者共同感受時代脈搏。

大年三十,家裡客廳迎春花開了。新京報記者 徐秋穎 攝

大年三十,客廳里的迎春花,居然開了。

結婚7年,今年是第一次回北京密雲農村老家過年。映入眼帘的迎春花,像是在告訴我,「你穿多了」。

回老家前,我們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不僅全家人「全副武裝」,穿上了最厚的羽絨服,我還把珊瑚絨睡衣、棉馬甲以及電暖風、暖寶寶之類的保溫取暖設備,都打包進了後備箱。平日和我們一起住的公婆,還提前兩天回來開暖氣熱屋子。

到家不一會兒,厚衣服就穿不住了。閒不住的5歲兒子,最先行動,脫得只穿著一身秋衣秋褲滿屋亂竄。

村里也有了地暖

密雲,雖地處北京東北部的遠郊區,卻始終是京郊遊的好去處。尤其是夏日的周末,連接兩地的京承高速,常常被堵得水泄不通。

我公婆家所在的巨各莊鎮塘子村,由於不靠景區,不挨水庫,幾乎沒有遊客和民宿,可以說保持著大多數京郊農村的原始樣貌。

京郊農村的優越性,從開春暖和以後凸顯出來,我們常常約三兩好友燒烤,地方寬敞耍得開,孩子們在院子裡噴水刨地,大人們能短暫享受「解放雙手」的快樂。

但一到冬天,則冷清許多,這裡不僅氣溫要比城區低個兩三攝氏度,大多數景區也在11月份關閉。我們一家往往在十一假期過後,幾乎無事不回村了。

冷,當然是最主要的原因。

2014年,村里張羅「煤改電」,公婆家是最早一批響應的27戶之一。

「後半夜孩子(我老公)睡著覺,突然就開始哭,接著哇哇吐。」早先這段煤氣中毒的經歷,讓婆婆很後怕,一到陰天氣壓低的時候,就擔心夜裡封爐子之後煙往屋裡灌。再加上當時正好裝修房子,一向「會過日子」的婆婆拍了板,索性就一起弄了。

自此,農村老家冬季取暖,其實就不愁了。冬日白天只要有太陽,農村坐北朝南的屋子沒有想像的冷,地暖(空氣源熱泵)設置到30℃左右,屋裡溫度高時也能達到22℃。

真正考驗人的是太陽落山以後,白天反射光線的大玻璃,夜裡就成了透風的罪魁禍首,用婆婆的話說,睡覺還感覺「凍臉」。

我家的空氣熱源泵。新京報記者 徐秋穎 攝

2016年到2017年,村里又開始為每家房子換玻璃,做保溫。

這兩年,全村316戶都相繼升級換代,免費改造了地暖設施,同屬巨各莊鎮隔壁村的大姨家,更遠一點的老舅家,也都紛紛拋棄了使了幾十年的煤爐、煤球。

常年住在老家的舅媽算了一筆帳,原來家裡100平方米的房子,一冬天要買3噸半煤,差不多4000多塊錢。改造之後,整個取暖季能節省一千多塊錢。

不過,在舅媽看來,比少花錢更重要的是「乾淨省事」,再也不用「買煤、添爐子、掃灰」,不再燒煤,住著也安全、舒服了許多。

廁所搬進了屋裡

去年10月份,公婆把廁所搬進了屋裡。這讓我們回老家過年方便了不少。

之前,廁所在院子外的夾道里,大冬天穿過院子上廁所,真是一項挑戰。再早一點,家家戶戶的廁所都建在街道上,冬天流出來的污水結冰,出門都得格外小心。

享受舒適、便利、現代化的生活,廁所絕對是繞不開的一環,無論是美麗鄉村還是個人小家,都至關重要。

若說老人習慣了上旱廁,那年輕人可真受不了這個「罪」。我就是家裡百般嫌棄旱廁的那個人,每每回村都發愁上廁所,兒子索性在院子裡就地解決。

而老舅、大姨家,前幾年翻蓋房子,廁所早就實現了現代化,大姨家四室兩廳兩衛,老舅家三室一廳一衛。婆婆也是羨慕得很,卻總以不常在家住為藉口,遲遲沒有下決心。直到去年在我和老公的攛掇之下,老家廁所進屋的大工程終於啟動。

自從廁所搬進屋裡,幸福感真是大大提升,用上了和樓房一樣的沖水馬桶,洗澡也不再依靠太陽能。冬天,也能隨時回家住了。

當然,一些地方的廁所進屋後,也面臨一些配套問題。比如,污水管網沒建成,家家戶戶就得定期花錢找人掏化糞池。而一些只有老人在家的人家,就只有晚上用家裡的廁所,白天都去村裡的公廁,「麻煩一點卻能省點錢」。

搬進屋裡的廁所煥然一新(左),院子外手動沖水的廁所已棄用(右)。新京報記者 徐秋穎 攝

在塘子村,17年前就解決了這個問題。作為2006年北京市新農村規劃建設80個試點村之一,全村進行了旱廁改造和污水分級處理。我家院外的旱廁,也是那時候村里施工改建的。

聽村里老書記介紹,那時候整個密雲縣(區)只有6個村子鋪設了污水管網。根據地勢,塘子村建設了一南一北兩個小型污水處理站。村民們徹底告別了「提桶倒水」「定期掏糞」的日子,村莊街道也是數一數二的乾淨整潔。

是的,真正改善農村村居環境,提升村民生活便利程度,離不開各項基礎設施的跟進。而越是好政策,越要有細緻的落實方案。

所以,仍要看到,現在很多村雖然翻蓋了房子,擁有了現代化的裝修,但建設美麗鄉村是一個持續性的過程,需要有久久為功的耐心,針對一時的不足、短板也要有更周全的配套措施、系統化的「解題」思維。

事實上,變化也一直都在發生。原來回村里,車都隨便停,現在可不一樣,我會在正吃飯時被電話叫去挪車了。

農村生活環境的改善,正讓之前總是拜個年就走的年輕人,選擇了回家過年;而過年回到農村的年輕人們,也從這些一點一滴的變化中,看到了京郊發展的美好未來。

撰稿 / 新京報評論員 徐秋穎

編輯 / 遲道華

校對 / 趙琳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