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漢兩大將犯了三個職場大忌,他們身死族滅,諸葛亮有沒有責任?

半壺老酒半支菸 發佈 2023-01-27T22:34:39.536847+00:00

內訌是很傷元氣的,這一點在漢末三國時期已經得到了證明:曹魏高平陵之變,宣告曹家失去社稷掌控權;季漢兩員大將被殺,與諸葛亮薨逝於五丈原都發生在季漢後主劉禪建興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34年——「蜀」是《三國志》作者陳壽強加給劉備劉禪的蔑稱,劉家父子一直以漢室正統自居,諸葛亮的職務實際是大漢丞相領司隸校尉、益州牧、武鄉侯,而不是什麼「蜀國」的偽官。

內訌是很傷元氣的,這一點在漢末三國時期已經得到了證明:曹魏高平陵之變,宣告曹家失去社稷掌控權;東吳孫峻謀殺諸葛恪,刀光劍影數年不休;一向比較安定的劉氏集團,也曾在一年之內連殺兩員頂級大將,有人說這就是季漢敗亡的前兆。

季漢兩員大將被殺,與諸葛亮薨逝於五丈原都發生在季漢後主劉禪建興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34年——「蜀」是《三國志》作者陳壽強加給劉備劉禪的蔑稱,劉家父子一直以漢室正統自居,諸葛亮的職務實際是大漢丞相領司隸校尉、益州牧、武鄉侯,而不是什麼「蜀國」的偽官。

陳壽稱諸葛亮「卒於軍」,擺明了是不承認諸葛亮有爵位,在記錄曹魏侯爵死亡的時候,無一例外地用了「薨」,就連劉備之死,陳壽也只用了「殂」。

《禮記·曲禮》規定:「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陳壽筆下的劉備不崩不薨,似乎連漢獻帝劉協曾為劉備為益壽亭侯,也被這個季漢罪臣之子選擇性地遺忘了。

陳壽在《三國志》中夾帶了大量私貨,《晉書》給陳壽做傳的時候,第一段就是批評:丁儀、丁廙(有史料為丁暠、丁虞)在曹魏名氣很大陳壽向丁家後人索要千斛米而不得,居然不給二丁做立傳;陳壽的父親曾為馬謖參謀,諸葛亮砍了馬謖的腦袋、割了陳壽父親的頭髮,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也很瞧不起陳壽,於是陳壽寫《三國志》的時候,就說「諸葛亮將略非長,無應敵之才,諸葛瞻惟工書,名過其實。

陳壽這種見錢眼開、睚眥必報的史書寫法,在當年遭到了差評:「議者以此少之。」

陳壽跟諸葛亮有私仇宿怨,所以我們在以《三國志》為依據來品評季漢兩員頂級大將被殺的前因後果時,總是能看到諸葛亮的影子:「建興十年,(車騎將軍劉琰)與前軍師魏延不和,言語虛誕,亮責讓之。楊儀不假借延,延以為至忿,有如水火。亮深惜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

按照陳壽的說法,劉琰和魏延先於建興十二年身首異處,諸葛亮不是拉偏架就是和稀泥,最後弄出了人命:劉琰被欺負得精神有些失常,在打了妻子胡氏幾鞋底子之後,被判處棄市,也就是當街斬首而不需收屍;魏延死得更慘,他被馬岱斬殺後,腦袋還被楊儀當球踢。

劉琰只是打了有出軌嫌疑的老婆而已,魏延和楊儀誰真的謀反,當時都沒有真憑實據。車騎將軍、都鄉侯被斬首示眾,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南鄭侯被誅滅三族,這種兩件事不但違背常理,還讓季漢元氣大傷,諸葛亮的完美人設也招來了質疑。

諸葛亮該不該為劉琰、魏延這兩員頂級大將之死負責呢?客觀公正地講,諸葛亮不該背這口黑鍋,魏延也不是一點責任都沒有,我們也能從這兩員大將之死中總結出三個職場大忌。

劉琰被殺時間,史書中沒有記載,但是我們可以推斷:劉琰的妻子在宮中過完正月才回家,也就是挨揍是在二月份,她被打被休後打官司告狀,繁雜的高管審訊程序走下來,沒有幾十天完不了,所以劉琰被判處棄市的時候,諸葛亮根本就不在成都:胡氏挨揍的建興十二年二月,諸葛亮親率大軍出斜谷道進占武功五丈原,四月份到達郿縣,在渭水南岸與司馬懿兩軍對峙,根本就顧不上管劉琰的家務事。

劉琰被殺後,季漢車騎將軍變成了國舅吳懿,吳懿就是把胡氏招進宮中留了一個月才放出的吳太后之兄,胡氏疑似出軌與劉琰被判棄市,這兩件事關聯起來,就有了陰謀的味道。

諸葛亮軍務繁忙身心俱疲,對劉琰之死可能根本就不知情,魏延和楊儀的紛爭最後鬧成兩敗俱傷,諸葛亮更不可能知道。

無論是《三國志》還是《魏略》,都說魏延並沒有叛漢降魏之心:「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諸葛亮病,令延攝行己事,楊儀宿與延不和,見延攝行軍事,懼為所害,乃張言延欲舉眾北附,遂率其眾攻延。延本無此心,不戰軍走,追而殺之。」

不管魏延和劉琰是不是罪不至死,他們都犯了至少三個職場大忌,首當其衝的一條,就是跟同事不團結。

搞不好同事關係,堪稱官場職場第一大忌:關羽失荊州,很大原因就是跟南郡太守糜芳、公安將軍士仁、荊州治中從事留典州事(副州長)潘濬不睦;劉琰被諸葛亮冷落,魏延被朝中大佬一致判定為有罪,並不是楊儀人緣好,而是魏延人緣太差。

除了搞不好同事之間的團結,魏延還有第二個毛病,那就是太過驕橫,有「小關羽」之稱的魏延,跟關羽一樣善待士卒,但是關鍵時刻,這些士卒都幫不上什麼大忙:關羽敗亡於臨沮,臨沮都督馬超沒有任何行動;魏延逃走,手下一鬨而散,這才給了馬超的堂弟馬岱機會——要論正史記載的軍事才能,十個馬岱也未必是魏延的對手。

驕傲的魏延和關羽一樣,都因為自己太過優秀而瞧不起同僚,這才導致了關鍵時刻無人幫忙。

除了不睦與傲慢,魏延和被諸葛亮搬倒的李嚴一樣,犯了同樣的官場大忌:期望太高,野心太大。

有人說關羽不肯接受劉備加封的前將軍官職,也是嫌官小,不肯與黃忠為伍只是藉口,他實際是想位在四方將軍之上。

關羽在費詩勸說下還是接受了任命,李嚴和魏延這兩個人,則是明確表示對諸葛亮的位置感興趣,卻忘了最先有這想法的彭羕已經被劉備殺掉了。

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想取代長官的下屬也不是好下屬,彭羕被殺、李嚴被貶,都沒有引起魏延的警惕,他跟楊儀爭鬥時的一句話犯了眾怒:「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

魏延這番話,是對諸葛亮的不尊敬,季漢後主劉禪聽了也會很生氣——諸葛亮薨逝後,犍為太守、丞相參軍、安漢將軍李邈表示值得慶賀,劉禪直接把他抓起來殺掉了。

魏延不容於朝堂,軍中也得不到支持,他雖然未必有謀反之心,但是性格的缺陷,卻註定了悲慘結局,讀者諸君可以試想一下:如果魏延不死在與楊儀的爭鬥中獲勝並掌握了季漢軍政大權,他是會成為鷹視狼顧的司馬懿,還是願意做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如果諸葛亮尚在,誰能動得了魏延?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