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暉聊歷史:古之遺愛——公孫僑!

冬暉學堂 發佈 2023-01-27T23:18:28.083033+00:00

河南鄭州有個新鄭市,其名字的來歷和歷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有關。前773年,鄭桓公見王室多有變故,禍患將至,於是遷徙其國民到東虢國和鄶國之間。

河南鄭州有個新鄭市,其名字的來歷和歷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有關。西周末年,王室成員,周宣王姬靜異母弟姬友被封於國都鎬京附近(今陝西華縣東)建立了鄭國,姬友被稱為鄭桓公。

西周第十二任天子周幽王任命桓公為司徒,掌握教化國民。他努力使周朝百姓和睦相處。

前773年,鄭桓公見王室多有變故,禍患將至,於是遷徙其國民到東虢國和鄶國之間。重建鄭國,國都叫「新鄭」。

兩年後,姬友的擔憂果然應驗,由於周幽王荒淫無度,「烽火戲諸侯」,民心盡失,加之地震等天災以及西戎遊牧民族的不斷襲擾,鎬京被犬戎攻陷,西周滅亡,周幽王和鄭桓公被殺。

周平王東遷後,國都定在洛邑,靠近鄭國。周朝進入了東周時期。

鄭國東面是魯、宋,西北是成周、衛、晉,西南是陳、蔡、許和楚,周圍還有許多姬姓、姜姓、偃姓、嬴姓及其他姓的小國,正如《國語·鄭語》所說:「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也,則皆蠻荊戎狄之人也。」

鄭國人思想開明,前衛大膽,詩樂文化發達,《詩經》中的「鄭風」,有很多描述男女之間的愛情故事以及男女之間調侃的故事。

鄭莊公時期,他充分利用王室大臣的身份,為自己謀私利,兼併了周邊小國,侵奪許國,干涉宋、衛、魯等國,還助齊國趕走入侵的北狄。鄭莊公之時的鄭國,儼然是春秋初年第一大國。被稱為「春秋三小霸」之一。

鄭國有兩個思想家一個是列子,還有一個就是子產,子產還是個小孩子的時候,他的父親公子發(子國)帶兵入侵蔡國,俘虜了蔡國司馬公子燮,鄭國人都很高興,只有子產不隨聲附和。

子產說:「小國沒有文治卻只有武功,沒有比這更大的禍患了。楚國人前來討伐,我們能不順從他們嗎?順從了楚國,晉國的軍隊就一定會前來了。晉楚兩國進攻鄭國,從今往後,鄭國至少四五年不得安寧。」

公子發憤怒地對他說:「你知道什麼?國家有出兵的重大命令,而且有執政的卿在那裡,小孩子說這些話,是會被殺的。」

不出所料,兩年後(公元前563年),鄭國發生宮廷政變,子產父親被殺,子產表現得異常冷靜,先設置守門的警衛,配齊所有的官員,關閉檔案庫,慎重收藏,在完成防守準備後讓士兵排成行列再出動,收拾了公子發的屍骨後進攻北宮的叛亂者,政變被平息。

前554年(鄭簡公十二年),國相公子嘉(子孔)被誅殺,簡公任命子產為卿。

有一次,被稱為南方第一聖人的吳國公子季札出使鄭國,和子產一見如故,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季札認真觀察了鄭國的政治形勢,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對子產說:「鄭國執政者生活太奢侈,災難就要降臨了,鄭國的國政始終會落在你的手裡,你執政後,一定要遵循禮制,不然鄭國很快就會滅亡。」子產將季札的勸告銘記在心。

正如季札所料,不久,鄭國就發生了動亂,貴族公子們為了爭寵互相殘殺,由於子產為人仁厚,而倖免於難。

子產擔任國相後,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承認私田的合法性,向土地私有者徵收軍賦,這樣得罪了一些貴族,甚至有人放出話來:「計算我的家產而收費,丈量我的田地而徵稅,誰殺死子產,我就助他一臂之力。」

當時,「子產不仁」的輿論甚囂塵上,傳到魯國後,孔子感慨說:「人謂子產不仁,吾不信也。」

有人建議他處置攻擊者,他再次淡然處之:「苟利社稷,死生以之。」他認為,自己在禮義上沒有過失,不必擔心別人說三道四。清代林則徐有兩句著名的詩,「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源出於此。

子產執政一年後,鄭國的局面發生了諸多的改變:浪蕩子不再輕浮嬉戲,老人不必手提 負重,兒童也無需耕田。

子產執政二年後,他就發了「不毀鄉校(鄉村百姓議論國家政治的場所)」的言論,國家政治清明,民主制度開始萌芽,市場上買賣公平了。

子產人生還有一件大事,是把刑法鑄在鼎上,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在此之前,各諸侯國具體的法律條文掌握在官家手中,秘不示民。

子產公布刑法,使得「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落到實處。那時正值貴族、平民勢力消長期,子產此舉是社會轉型時的大勢所趨。

晉國大夫叔向寫信告誡子產,這可能會引起社會動亂:「國將亡,必多制。其此之謂乎?」預言在子產執政時期,鄭國必會衰亡。

刑書公布後,鄭國律師鄧析(名辯之學創世人)活躍起來。鄧析擅長鑽法律空子,「操兩可之說,設無窮之辭」,以訴訟牟利,還開設法律培訓班,教人利用法律,大興訟事,他更「私造刑法,書於竹簡」,與政府進行對抗。史書記載:「鄧析數難子產之政。」

子產頂住各種壓力,初衷不改。三年後,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四年後,農民收工無需把農具扛回家,五年後,男子不用服兵役,遇有喪事能自覺按照喪禮操辦。

在天與人的關係上,子產更傾向於自然之天,主張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反對一味地依賴天命,更反對愚昧迷信的禳(rang)災活動(指行使法術解除面臨的災難)。

比較典型的事例有:公元前524年,裨灶(占星術方面的專家)預言火災,勸子產用瓘(guan)斝(jia)玉瓚(zan)禳災。子產以「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的理由加以拒絕。

子產認為天體運行的軌道與人事遵行的法則互不相干,否定占星術能預測人事。在科學很不發達,生產力低下,人類剛剛邁入文明門檻的的春秋時代,他能說出這樣的話,簡直就是石破天驚。

公元前523年,「龍斗洧(wei)淵」,國人請子產按慣例組織相關的祭神禳紱(fu)活動。子產堅持「吾無求於龍,龍亦無求於我」而再次拒絕。

在子產看來,超自然現象與人類社會活動無涉,那種為超自然現象而祭祀禳紱的行為是不可取的。

子產還是探索「人性問題」第一人。認為「夫小人之性,釁於勇,嗇於禍,以足其性而求名焉者(小人就想通過勇敢來製造事端,為了貪慾製造災難,以滿足自己性情和追求名利的人)。」

孔子提出的關於「小人」的言論,以及關於「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不知命,無以為君子」等言論多少都有受到子產的影響,所以有人把子產列為孔子的老師之一。

在子產治下二十多年裡,鄭國中興,叔向預言破產。這個政績,對於一個夾在楚、晉兩個大國之間的小國來說,非常難得。這也難怪孔子會在聽到子產去世的消息後,流著淚說「子產,古之遺愛也」。這年孔子30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