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人明察:美國現在最怕中國什麼?

秦安戰略 發佈 2023-01-27T23:58:20.670710+00:00

按照時間先後順序,美國現在針對中國主要有三怕:一是怕解放軍的軍事裝備技術突飛猛進,迅速縮小與美國的技術裝備代差,美國相對中國的軍事優勢被迅速抹平。

【編者按】本文為作者授權,「秦安戰略」獨家原創刊發,轉載自公眾號「明人明察」,有很多精彩內容,歡迎大家關注。

按照時間先後順序,美國現在針對中國主要有三怕:

一是怕解放軍的軍事裝備技術突飛猛進,迅速縮小與美國的技術裝備代差,美國相對中國的軍事優勢被迅速抹平。在這方面,美國沒有什麼遏制的好辦法。

二是怕美國企業在占有絕對優勢的高科技產業板塊,遇到華為這樣的來自中國的強勁對手,更怕中國在華為榜樣的激勵感召下,中國有更多的企業從事自主研發,帶動中國完成產業升級,美國失去最後一塊製造業優勢領域。

三是怕中國重新具備文化價值觀的對外輸出能力,美國失去軟實力優勢。

這三怕之中,美國最怕的又是哪個呢?

我認為就目前而言,是第三個。這跟中美之間目前的實力具體構成和對比有關。

目前中美之間最大的差距還是表現在文化價值觀的攻防能力上。

在網際網路時代的意識形態領域,意識形態的攻防戰是不可避免的。自從美國把輿論戰、思想戰、認知戰,打造成為重要的戰爭手段,並且在冷戰中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之後,美國就把意識形態的輸出當成了對外戰略的重中之重。

美國二戰之後取得的最重要勝利都以意識形態的成功滲透為基本條件,比如在前蘇聯和東歐地區的國家。凡是在意識形態輸出受阻的地方,美國即便發動直接的軍事行動,也收益不大,卻代價不小。韓戰、越南戰爭,還有後來的阿富汗戰爭,都因為意識形態的輸出效果有限,最終都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即使在伊拉克,也同樣因為意識形態沒有取得對當地宗教勢力的顯著優勢,而最後不得不決定撤出戰鬥部隊。

軟實力才是美國現在最為依仗的力量。

與美國相比,我們在意識形態的軟實力方面,最近四十年受到的滲透和影響比較大,也因此導致,中國有一大批從事教育、傳媒和文藝工作的,高度認同美國價值觀,把美國當成理想國版本和精神母國的人,廣泛布局於意識形態各領域和鏈條各環節。

這些人,人數多少不是關鍵,但他們手中掌握的資源優勢,可以在關鍵的時候用中國的資源對付中國。他們在事實上成為美國對華輿論戰、思想戰、認知戰的同盟軍。

電腦的軟體比硬體更容易遭到侵蝕,被病毒控制的後果也更嚴重。人的思想可以指導人的行為,人的思想被影響了,被格式化了,很多人雖然國籍是中國人,但他們的行為已經不是站在中國的立場上。

這就是美國的最厲害之處,這也是「扳倒中國」的戰略原理。

美國能夠實現這些,是因為有著高效的思想生產線和成熟的輸出機制。好萊塢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環,承擔著對外塑造美國國家形象,輸出美國文化價值觀的任務,並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很多愛美國的人,並不了解真實的美國,他們愛的是好萊塢通過銀幕塑造的美國形象,愛的是美國通過電影傳遞的價值觀。

好萊塢的電影工業能力,保證了美國能夠通過電影等藝術形式,向世界傳遞一個與現實美國並不一樣的理想美國形象。

現實中的美國貧富差距很大,40%的家庭拿不出400美元應急款,三千萬人需要政府的食物券,還有很多人流落街頭。然而在好萊塢的電影中,美國人都生活富足,人人機會平等,都有能力尊嚴地活著。

現實的美國是二戰後對外發動戰爭最多,甚至多次使用細菌戰,貧鈾彈,是製造人道主義危機最嚴重的國家,而在好萊塢的電影中,美國是世界和平的維護者,還是世界遇到危機的拯救者。

現實中的美國發動過麥卡錫運動,殘害美國的異見人士,多次出動軍隊彈壓美國的工人和黑人運動,還曾經派軍人到美國大學校園強殺美國學生,就是到了2009年的占領華爾街運動,也沒有放棄傳統的打壓手段。好萊塢電影中的美國,言論自由,人權有保障。

這就是影視作品的感染力和滲透洗腦能力。我們旁邊那個國內弊病叢生的韓國,都能通過韓國的影視作品塑造出韓國光鮮亮麗形象,都能在中國製造了龐大的「哈韓」一族。何況,美國好萊塢的實力,遠非韓國所能比。

可以說,美國在現實中的惡有多少,就需要好萊塢等精神產品供應商,提供多少正面歌頌美國的作品,進行對沖掩蓋。

美國形象如果從包裝出的理想狀態回到醜陋的現實狀態,世界對美國的信任崩塌,美國距離崩潰的距離都不一定有多遠。世界對美元的信任,都會地動山搖。美軍戰士如果知道美國本土和平發展幾百年,還讓美國普通家庭生活那麼辛苦,背負沉重債務包袱,國家財富被轉移走,連經濟和金融危機也成為富人發財,窮人被加速掠奪的機會,他們都有可能倒戈攻打白宮和國會大廈。

這並非故意做危言聳聽之語。美國的正面形象,就是組成美國綜合國力的核心內容之一,甚至是最重要的內容。

美國人有多麼重視意識形態?從幾個細節,我們衡量一下:

一是直接跟流量地球2直接有關的。美國的一個著名影評人,認為流浪地球2對美國進行了醜化,理由是影片中的美國太空人,在訓練中有嘔吐的情節。

還有一個更早的例子。美國教育部下屬機構一網站上用英文引用了毛主席的名言「對自己,『學而不厭』,對人家,『誨人不倦』」,這句話還不是有意識形態傾向性的那種,就在美國引起了軒然大波,美國國會議員出來要求教育部解釋,最後網站刪除文章了事,代替以林肯的名言。

而中國連學生的教科書裡面都能看到美國總統的事跡,還有人為造假的美化美國國父的《華盛頓與櫻桃樹》,很多中國的孩子都讀過了。和美國比,美國對意識形態的重視與我們的不夠重視,對比太大了。

特別是在美國的經濟已經高度虛擬化,高度金融化,高度寄生化,美國國家綜合實力的物質基礎並不那麼牢固的情況下,美國就更加依賴軟實力彌補硬實力的不足。

這就需要好萊塢電影製造業的繼續良好運轉,需要美國好萊塢保持著別人無法比擬的優勢,也就是沒有真正的對手,能夠對沖它的影響力。這樣才能保證好萊塢的美國形象包裝能力和對外價值觀輸出能力,這是現在美國的立國之本。

意識形態攻防戰,進攻是最好的防守。如果對手能夠製作出比好萊塢更有水平和更有文化價值觀感召力的文藝作品,那美國就會迅速從進攻方變成防守方,從主動變為被動。

《流浪地球》系列就開始讓美國感受到這樣的壓力,並以美國最權威的報紙紐約時報這次站出來了給流浪地球2給了30分(滿分100)和充滿意識形態的評論內容為標誌。

美國大片在世界上,已經不是沒有對手的孤獨求敗狀態,中國人帶著流浪地球來了。

從一定意義上說,流浪地球對美國的震撼,可能不亞於華為的科技突破。流浪1到流浪2,中國硬科幻電影製作水平迅速追平或接近好萊塢。在美國電影工業不再具有明顯技術優勢的情況下,流浪地球系列傳遞的中國價值觀以及對世界的觀察思考,以幾千年的文化積澱為基礎,就對美國的文化價值觀對外輸出,形成了巨大的壓力。

美國本身就是個移民國家,他的文化最底層就是強盜文化基因,是自私自立的社會達爾文主義,是叢林法則那一套粗陋的東西。這些野蠻的東西,只要失去了精美的「自由」「普世」等話術包裝,就會變得醜陋不堪,美國通過好萊塢影片塑造的個人英雄主義形象和美國拯救者的形象,本來就是無本之木。

電影從來不只是具有娛樂功能,而是自帶意識形態表達和傳播功能。意識形態沒有真空地帶,區別是表達哪種意識形態。

站在中國的角度,一個強大的國家,不可能只有硬實力的提升而軟實力卻停留在原地踏步,必須有人跟華為那樣在高科技產業領域那樣,在文藝領域實現文化軟實力的破局。

以前的戰狼系列,和現在的流浪地球系列,其實就起到了這個作用。

有人稱《戰狼2》是中國動作片開始具備和好萊塢動作片有一爭之力的經典作品,把《流浪地球2》稱為中國科幻電影具備不輸好萊塢巔峰水平的里程碑之作。

讓中國人幾乎看不到希望的影視圈沉淪環境中,看到了中國文化軟實力復興的希望。

愛國主義主旋律題材的影視作品不再是既不叫好也不賣座,而是既叫好又賣座。

沒有《戰狼2》和《流量地球2》,也不會跟現在這樣,資本對愛國主義主旋律題材,開始關注並投入,陳凱歌,徐克,林超賢聯合執導的《長津湖》,管虎的《金剛川》、張藝謀的《狙擊手》等抗美援朝題材的作品也不會接二連三的出現。資本從愛國主義題材中發現了投資回報的金礦。

中國實際上有著比美國豐富得多的文藝創造源泉。不說久遠的歷史,光一個抗美援朝,就有很多比神劇還神的戰鬥英雄和戰鬥故事,都不需要編劇去發揮想像力,我們的志願軍前輩,比現在的編劇想像力,更有創造力和創造奇蹟的能力。

只要中國的影視文化精英,端正三觀,告別文化自卑和民族自卑,不再用西方的視角,戴著有色眼鏡貶低抗美援朝的正面價值和偉大意義,他們就能找到取之不竭的創作源泉。

中國的導演們,就能走出思想的貧瘠,和缺乏講故事的能力。他們只要對真實事件進行必要的藝術加工,不需要任何誇張,就能塑造一個個鮮活的,有著真實人物和事件為原型的中國熒幕英雄形象。

但這麼多年來,幾乎沒有這樣的經典大製作出現。為什麼會這樣?就是因為精神上被西方格式化了。用西方人的立場,看待中國,他們覺得對中國有價值的東西都充滿著醜陋,而對中國有副作用的東西,反而充滿了人性、普世之美。

這就產生了對中國傷害最大的文化買辦現象。

這些年,這部分人,也開始染指中國的主旋律作品創作了,但他們的文藝表達往往不倫不類,原因是他們並未做到真正的認同,他們的內心價值觀還是顛倒的,所以他們把嚴肅的歷史變成了戲說和神劇風格,把偉大的可歌可泣的精神給庸俗化了,褲襠藏雷,手撕鬼子的惡搞就是這麼來的。有的把中國近代史一些已經公論的反面人物給洗得不可恨了,比如某部作品對李鴻章的塑造,讓觀眾看到李鴻章非但不是故意賣國,反而是忠勇體國,殫精竭慮的裱糊匠形象。

有網友對這種現象做過形象的分析:

有些導演明明一嚮導演的就是文化帶路黨的角色,就是叛軍,結果他們非要演八路,但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叛軍演八路,角色是換了,然而演著演著,他們自己就自動切換成了叛軍,還是那個太君讓我捎個話。--------讓叛軍演八路,這就是當代中國文藝之怪現狀。

指望這類人利用中國的豐富現實題材,創作出偉大經典的作品,是不可能的,因為他們的價值觀已經很難改變。

所以,吳京這些人的系列作品就真的更加難能可貴。從戰狼2到流浪地球,為什麼能夠在價值觀表達和藝術性方面結合地比較好,是因為他們內心就認同這些價值觀,內心就有中國自信。

中國影視圈能出來這樣一批人,當真是不容易。因為中國的電影界,很早就被外國的電影大獎設置的價值觀標準,通過篩選一批醜化中國人形象的電影獲獎的方式,給中國的電影文化精英進行三觀和審美格式化了,再通過他們掌控的精神產品創作資源優勢,複製給更多的普通中國人。

這就是美國對外進行思想滲透和價值觀輸出的鏈條。在這個鏈條里,價值觀和審美標準不符合西方人的設定,就沒有機會獲得大獎,也就得不到資本的青睞。

就是諾貝爾文學獎,不也是執行著這樣一條價值觀政治正確標準嗎?不醜化中國先進正面的精神元素,抹黑推動中國歷史前進的歷史事件,或者為殖民和侵略美言,怎麼可能有機會獲獎?李敖就一語道破其中的貓膩:「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需要出賣自己的祖國」。

這個鏈條已經運行了很久,一直沒有出現讓美國人擔憂的問題,但從戰狼2到流浪地球2的連續出現,美國人覺得情況不大對勁了,中國的影視圈,出現了他們值得重視的對手,好萊塢對中國的段位壓制能力,開始鬆動;而且,流浪地球2傳達的中國文化價值觀,比美國電影的價值觀,更有歷史的張力和現實的感染力。

世界的拯救,美國不再是當然的主角,也不再是美國諾亞方舟式的少數精英逃離地球的拯救方案,體現了中國人特有天下觀的方案,帶著地球一起流浪,尋找新的家園,表現的也不是超人般的個人英雄主義拯救者,而是根植於全球合作的集體主義精神土壤的英雄群體。

電影觀眾很容易在這兩種不同的拯救模式里,看到不同文明之間的差別。

《流浪地球》系列的成功,是不是特別像華為的技術突破,給了中國的高科技產業趕超美國的信心。在華為之前,中國人普遍感知的是中國與美國的技術差距遙不可及,連車尾燈都看不到,所以就出現了「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的主流看法,出現了中國自主技術創新,頂著嘲笑艱難前行的情景。華為在技術創新方面,給中國人卸去了一道精神枷鎖,中國人在科技創新方面,一定行;西方的技術優勢,並不是不可以趕超。

自此,中國人的自主創新,成為很多企業的共同追求,終於丟掉了「造不如買」的思想枷鎖。

以吳京為代表的戰狼和流浪地球系列,就是文藝界的華為現象。從《流浪地球》到《流浪地球2》,短短的四年時間,中國的科幻電影的水平提升之快,超出國人的預期。

中國觀眾發現,只要有人不戴著外國植入的思想鋼印,我們也能夠拍出世界一流的作品,傳達中國人的價值觀。

有了比較也就有了鑑別。中國為什麼前些年以前沒有這樣的作品出現?為什麼很多文藝工作者依然拍不出這樣的作品,最終還是人的問題,還是人的價值觀和立場站位問題。

榜樣有了,信心有了,一切皆有可能,告別自卑了,什麼奇蹟都有可能創造出來。

《流浪地球2》讓中國人對中國的電影形成與好萊塢的抗衡能力,有了更多的信心。按照著名編劇汪海林的說法:在看流浪地球2的過程中,我忽然產生了一種強烈的願望——中國電影要跟好萊塢抗衡,這一個歷史的時刻到來了。」

華為帶動的是整個中國高科技產業的信心,《流浪地球2》如果不被資本扼殺其繼續創作並獲取合理盈利的能力,帶動的不只是中國電影工業能力的集體提升,而且可以把這種信心傳導到整個文藝界,對意識形態的各領域都會產生巨大的正面帶動作用。

美國和美國在中國的同盟軍,必然要對《流浪地球2》的自身影響力,進行消殺處理,防止有更多的電影人和藝術創作者跟隨。鑑於《流量地球2》頂著資金壓力,完成了這樣的大製作,已經無法從作品本身給予徹底的否定,那就在票房和影院排片等方面,展示資本的力量。這就有了那些統一文案的吐槽行動,背後得有多少資本燃燒,才能形成這樣有組織的宏大行動。

有播主說,通過這次關注,看到了兩種電影產業模式:一種是製作上少投入,推廣上大投入。另一種把資金用在作品製作上,卻沒有太多的資金進行推廣宣發。流量地球2顯然是後一種。

哪一種有利於中國電影的長期發展,而不是只是有利於資本獲取短期的收益最大化?答案很明顯。

如果《流量地球2》被資本的遊戲絞殺了,那麼就會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應。一旦形成這樣的行業風氣,只要推廣宣發的力度足夠,可以批量製造很多沒演技可言的流量明星,以及沒有多少藝術價值和思想價值的爛片,推送給觀眾,讓觀眾習慣於吃屎。

《流量地球2》最怕的是什麼?還不是美國的直接打壓,而是資本利用市場機制的漏洞,實現劣幣驅逐良幣。

大約八十年前,毛主席曾說過一句話:我們有兩支軍隊,一支是朱總司令的,一支是魯總司令的,也就是槍桿子和筆桿子。

革命年代需要這樣一支拿槍的軍隊與不拿槍的軍隊,現在同樣需要。

《戰狼》系列和《流浪地球》系列的出現,說明我們是有可能在建設強大軍事力量的同時,也建立一支有戰鬥力的不拿槍的軍隊,我們綜合國力的最大短板,有希望得到彌補。

前提是這樣的團隊和背後已經形成的電影工業能力,不被資本扼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