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夢憶 109(刮魚鱗)

一心一意漂流瓶cs 發佈 2023-01-28T00:00:40.623824+00:00

上個世紀70、80年代,上海的菜場還都是公有制性質,隸屬於區副食品公司。在菜場的門前必有以下兩道風景線,左邊一排是賣蔥姜老太,右邊一排是刮魚鱗的大媽。

上個世紀70、80年代,上海的菜場還都是公有制性質,隸屬於區副食品公司。在菜場的門前必有以下兩道風景線,左邊一排是賣蔥姜老太,右邊一排是刮魚鱗的大媽。那時由於家庭婦女開始都走出家門工作,所以她們不再像解放初那樣有整天的時間去慢慢操持家務,她們買好了小菜一般就要馬上去上班,買了黃魚,帶魚的主婦們就會來到刮魚鱗的攤位前,請攤主幫助清除魚鱗,內臟和魚鰓等工作。

刮魚鱗的攤主基本上是上了年紀的大媽,她們在菜場前可以從早到晚地坐在小板凳上一整天,為買魚的顧客提供免費的服務。一位客人的服務時間一般只要化一兩分鐘,因為她們手腳利索,並有專門去除魚鱗的家生【家生音ga-san,上海話就是「工具」的意思】。除魚鱗的工具很簡單,就是除鏽用的鋁刨花。她們都來自貧困家庭中的無業人員,或因喪偶獨居,或因體弱多病,還有一些甚至是靠吃救濟金(相當於今天的低保)生活的。她們免費為客人服務,無非是從帶魚的下腳料(魚頭,魚尾和魚鱗)上,可以收回一些極其微薄的回報。聽說帶魚鱗經加工後可以變成為塗料,那時街頭上紹興人叫賣的錫箔,很少是用真正的錫做的,不少就是塗的帶魚鱗。而那些向攤主買魚頭魚尾吃的人,想必比攤主更加可憐,他們都是社會最貧困的老百姓。

改革開放以後,賣蔥姜和刮魚鱗的攤位就慢慢少了,她們中的一部分人改賣茶葉蛋了。隨著這一代老人的故去,現在連茶葉蛋攤位也幾乎絕跡了(現在茶葉蛋只有在日夜商店的櫃檯上有賣)。這也說明改革開放以後,人民的生活水平確實比以前明顯地提高了,另一方面是因為現在菜場都由個體老闆承包了,原本國營菜場缺失的服務被個體老闆完善了,刮魚鱗成了魚攤老闆一項正常的服務內容,這就表明了市場的進步。

在那個時候,還有一個怪像,就是經常有人專門蹲在菜場門前,她們的面前放著兩籃子雞蛋,不時有行人會上前跟她們攀談。這些人並不是賣雞蛋的,而是上海人說的黃牛,專門用雞蛋與市民換取票證。粉碎四人幫以後,由於物資供應逐年好轉,人們的口糧,就開始吃不完,每家每戶都有糧票富餘,還有一些不抽菸的家庭,本來分配的香菸票就不沒有用(有時候作為人情送給單位里的菸民),用糧票、煙票換雞蛋就迎合了這部分人的需要,使原本沒有價值的票證變得有了價值。今天看來,黃牛在商品流通過程中的積極作用,是不容抹殺的。黃牛雖然屬於非法,但總是屢禁不止。市場管理人員有時會將這些黃牛「抓」起來,沒收她們的雞蛋和票證,但過一陣子,她們會換一個地方再出現。她們從市民手裡換來了票證就轉手給了真正的投機倒把分子。這些人自有一條產業鏈,各有分工,最後把大米和高檔的香菸以高價買賣給需要的人。而那些蹲在菜場門前的家庭婦女,也是最底層的窮苦百姓,如果能有正當職業她們何至於幹這種違法亂紀的事。所以我很同情這些人,好在現在國家經濟繁榮,一切票證都取消了,人人都有了自己的工作。類似的貧困人群也得到了政府的關懷,生活都有了最低限度的保障,她們再也不用去刮魚鱗或者換雞蛋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