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推行改土歸流:穩固西南邊疆統治,消弭領土分裂的重要改革

小瑀說史 發佈 2023-01-28T00:01:03.371048+00:00

改土歸流是指1726年至1730年,雍正廢除雲南、貴州、廣西等西南各少數民族地區的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進行統治的制度。

序言

改土歸流是指1726年至1730年,雍正廢除雲南、貴州、廣西等西南各少數民族地區的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進行統治的制度。

這項制度最大的意義就是打破原來「蠻不出峒,漢不入境」的民族禁錮,消除了明朝以來土司的半獨立半割據狀態,強化清朝對西南邊疆地區的統治,促進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

從歷史影響上看不亞於康熙收復外蒙古以及乾隆皇帝「十全武功」。

土司制度的前世今生——從民族自治到尾大不掉,割據一方

從秦漢至隋唐的一千多年裡,西南地區開發緩慢,地理閉塞、土壤貧瘠、經濟落後、民風彪悍。

對於漢人中央王朝來說,該地區是毫無利用價值的存在,因此實行羈縻統治,即通過「以夷制夷」的方略維護統治,中央王朝只是在當地維持基本的軍事力量,以及繳納象徵性稅賦,其餘事務一概不問。

這就導致中央王朝對西南的統治極具伸縮性,當國力強盛時尚可對這些地區施加影響,一旦王朝陷入衰落,西南邊疆就宣告「單飛」,所以西南邊疆從未被中原漢人王朝視為真正固有領土。

到了元代,情況稍有不同,元朝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政權,同時對南方民族地區統治更加深入。

可恰恰上層蒙古統治階級人才嚴重不足,對漢族士人治理西南邊疆又不放心,於是創造性建立土司制度。

即以律法形式承認少數民族首領享有世襲地位,並授予官職為土司,土地和人民都歸土司所有,土司集行政、司法、財政於一身,掌握本部族生殺大權。

元朝實行土司制度的本質就是「以夷制漢」,通過對西南地區部族首領的政治妥協,換來制約漢人。

同時也成功穩定西南邊陲的局勢,畢竟獲得中央政權的認可對自身統治來說是一份可靠的政治保障。

但帶來的消極影響是中央政權對西南控制薄弱,朝廷的敕詔在這裡無法得到真正的貫徹。

明朝開國後繼續沿用土司制度,到了明中後期,土司制度發展到高峰,隨著土司的坐大,西南三省對明朝中央政權的離心力不斷增強。

土司憑藉掌握的土軍分裂割據,除了不能登基稱帝,其他一切比照皇帝。

《明史·土司傳》對土司這樣記載:

「必假我爵祿,寵之以名號,乃易為統攝,故奔走唯命,若朝廷調遣繁多,則急而生變,恃功怙過,侵擾益深。」

朝廷稍有不順其意,就起兵作亂,從隆慶到萬曆,西南邊疆動亂頻發,1590年,播州宣慰司楊應龍反叛,萬曆派24萬大軍鎮壓,直到1600年才平定叛亂,成為萬曆三大征之一。

不過一直以來,明朝政府對西南土司也只能安撫,只要不鬧事就好,以至於民間流行這樣的民謠:

「官府只愛一張紙,打失(雲南語遺失的意思)地方兩千里。」

清朝的國土理念:何得尚有華夷中外之分論哉

1644年滿清入關,在十多年時間裡逐步建立起對全國的統治。

與以往漢人王朝不同,清朝統治者沒有「內華夏外夷狄」的意識,十分重視邊疆治理建設和國土守護理念,為此朝廷傾注大量心血。

早在順治後期,清廷就鼓勵內地居民遷徙至雲貴墾荒耕種,1704年康熙對湘西少數民族地區進行改土歸流及儒化教育,禁止當地苗民宗教祭祀活動,並推行三綱五常及忠孝節義觀念。

到1724年(雍正二年),清廷對西南的開發更加深入,雲貴總督高其倬開墾怒江上游數百里土地,這是清朝開國以來第一次在西南邊疆進行直接行政干預。

而清廷的向西推進與當地土司的摩擦也不斷增加,在土地、礦藏等資源開發,以及驛路通行、外來人口進入等問題上矛盾尖銳。

比如:清軍在貴州廣順想建營房防汛,當地土司竟用石頭擋住去路抵制清軍入駐,雲貴總督高其倬為了免生事端,只能給廣順土司財物禮品,以求放行。

對於土司的狂妄自大,雍正十分懊惱,他認為清朝已統一天下,桀驁千年的蒙古極邊部落都已降服,中國疆土開拓廣遠,何得尚有華夷中外之分論哉!

目前西南雖無反叛之可能,但長此以往必為大患。1725年雍正將自己的得力心腹,時任廣西巡撫的鄂爾泰調任雲貴總督,解決土司問題。

改土歸流:殺一儆百,恩威並施,中央政權廢黜土司,建立直接統治

鄂爾泰接任雲貴總督之時,西南局勢比想像更加嚴峻,用鄂爾泰的話說:滇南東川一帶文武長寓省城,膏腴四百里無人敢墾,無事近患腹心,有事遠通外國。

經過長達數月考察,鄂爾泰正式向雍正上奏:

「雲貴大患,無如苗蠻,欲安民必先制夷,欲制夷必改土歸流。」

直到此時改土歸流的概念被鄂爾泰正式提出,核心要義是取消土司世襲制度,設立府、廳、州、縣,派遣有任期的流官進行管理。

雍正對此大為讚許,命鄂爾泰主導改土歸流事宜,並定下土司主動接受改土歸流為上策,以武力解決為下策的剿撫並用、恩威並施策略。

改革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很多朝廷大臣反對,認為土司制度已存在幾百年,積重難返,稍有差池,必將引起地方動盪。

同時這項制度也遭到土司的強烈反對,但雍正力排眾議,全力支持鄂爾泰改土歸流。

對於土司的抵抗,鄂爾泰調動四川軍隊,決定拿幾個勢力較大的土司開刀,做到殺一儆百。

首先鄂爾泰向經常挑釁清軍的廣順長寨土司用兵,在清朝正規軍的實力碾壓下,廣順遭到毀滅性打擊,長寨土司完全被摧毀,鄂爾泰立即派流官治理,改土司為長寨廳,鄂爾泰「改土歸流」取得勝利開端。

此後鄂爾泰揮師挺進,或軍事鎮壓或勸服招降,很快征服了永寧、永安、安順等2170餘寨,取得輝煌戰果,鎮沅地區土司刀瀚、霑益土司安於蕃組織聯軍抵抗均被活捉。

接下來,鄂爾泰把矛頭對準廣西泗城土司,泗城土知府岑映宸兵力四千餘,武器精良,鄂爾泰一面對其招撫,另一面以強大軍力對其威懾,岑映宸為自保,只能乞求投降。

泗城土司政權的崩潰,震撼了廣西其他大小土司,他們紛紛向清廷交出印信和兵器,史料記載:

「廣西諸土官自泗城之岑氏以下,亦先後繳敕印、納軍器二萬餘」。

1728年廣西所有地區全部實現改土歸流。雍正大喜之餘,於同年破格升任鄂爾泰為雲南、貴州、廣西三省總督,加兵部尚書銜,同時命貴州按察使張廣泗在黔東南推行改土歸流。

由於貴州土司勢力較小,再加上有廣西的前車之鑑,在張廣泗的壓迫下,貴州土司紛紛請求交出世襲領地及印信,主動歸政中央,鄂爾泰隨即設縣村加強管理。

在此後的兩三年間,十幾個盤踞上百年的大土司紛紛被平定,到1731年,雲貴、廣西三省全部實現改土歸流。

為了鞏固改革成果,鄂爾泰清查戶口,丈量土地,徵收賦稅,設府州、建學校,將西南三省直接歸納於清廷直接管理下,至此徹底解決上千年來中原王朝與西南邊疆的割裂關係。

改土歸流的影響

雍正實施改土歸流解放當地生產力,使原來開發水平較低的邊遠山區得到很好開發。

廣西和雲南的人口在康熙末年到嘉慶末年的上百年間,人口總數分別由100餘萬增加到700餘萬,90餘萬增至400餘萬,即分別增長為原來的7倍和5倍。

更重要的是,改土歸流加強中央集權統治,消除潛在分裂因素,打破了土司制度下民族禁錮隔離狀態,對中國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經濟發展有著積極意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