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轉向電動車"的趨勢有增無減。從中國新公司比亞迪的發展勢頭看,只有日本被甩在後面。日本,以及日本的主要汽車製造商豐田將會發生什麼?這是《豐田跌落神壇,日本汽車業開啟糟糕透頂的崩潰!》的續篇。
中國公司頗為令人意外地做到了腳踏實地
比亞迪於1995年在中國深圳成立,是一家電池製造商,於2003年進入汽車業務。2008年,美國著名投資者沃倫-巴菲特投資於該公司,使公司一時聲名鵲起。
它目前雇用了29萬多人,超過日產和本田,接近豐田的37萬人,並且,還參與了IT電子和城市交通業務。
在21/12財政年度,銷售額同比增長38%,達到2161億元人民幣(約40,842億日元)'。2022年3月,比亞迪停止生產汽油車,並將其資源集中在電動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PHV)。
曾為幾家中國汽車製造商工作的前日產工程師島影茂對比亞迪的管理層有這樣的評價。
他說:"對於一家中國汽車公司來說,比亞迪是異常腳踏實地。這是一家善於採取務實做法的公司」。
這一點從該公司對日本公司的做法中可以清楚地看到。
比亞迪的雄心壯志並不局限於成為一個好夥伴
例如,2010年,比亞迪收購了群馬縣模具製造商荻原的館林工廠,極大地提高了其製造能力。
此外,比亞迪已經獲得了許多專業專利,如用於薄型電動車的"葉片電池"。不過,令人驚訝的是,"豐田實際上是汽車行業中引用這些專利最多的公司"。
在電動車領域落後的豐田,實際上對比亞迪的技術評價很高,2020年4月,兩家公司宣布在深圳成立一家電動車研發的合資公司。這方面的第一個成果就是bZ3,這是一款專門為中國市場聯合開發的電動車,於2022年10月亮相。
人們可能會認為,比亞迪繼續成為豐田和其他日本製造商的"好夥伴",根本就沒有問題。然而,仔細觀察該公司的管理層就會發現,他們的"野心"並沒有止於此。
一些人認為,在電動車時代,汽車生產將成為一種橫向分工的產業結構,也就是多家公司共享相同的專業領域,類似於PC行業。但是,比亞迪追求的是完全垂直整合的模式。它正在通過一個巧妙的聯盟戰略促進所有技術的內部生產。
電池和半導體,比亞迪都注重內部生產
比亞迪已經獲得了南美和非洲的鋰礦的開採權,這些礦對電池材料至關重要,據說已經有了未來10年的電池儲備。
該公司還巧妙地躲避了美國和中國之間的貿易摩擦,並在2022年3月宣布與美國半導體公司英偉達達成協議,合作開發與自動駕駛有關的人工智慧。比亞迪正在計劃儘快推出自己的人工智慧。
此外,該公司還將促進功率半導體的內部生產,這對電動車電機控制至關重要。汽車行業研究公司Fourin負責中國汽車行業的分析師周錦程說,
「從這些舉動可以看出,比亞迪正在堅持自己的原則」。據一些分析家說,如果它繼續以這種速度加速其內部生產,全球雇員人數將很快達到90萬人。
豐田會離開日本嗎?
2023年元旦,一篇關於豐田的文章在業界引起了轟動。按IT媒體新聞報導,豐田總裁豐田章男說,豐田正在放棄日本。
摘要如下:在泰國,豐田的當地子公司慶祝了其成立60周年,政府和人民對汽車行業在就業和稅收方面的貢獻表示感謝。然而,在日本,無論豐田公司如何努力,媒體和政治家都不尊重它。如果情況繼續下去,豐田可能遲早會將總部遷往海外。
這些文章出現的原因可能是受到豐田總裁在2022年12月對一些記者說的影響,他認為,'日本人對汽車工業沒有欣賞的意識,儘管我們對日本貢獻很大'。
事實上,在1月5日的日本汽車工業協會的新年賀詞晚會上,豐田總裁的賀詞只是讓人代讀:「即使發生了新冠疫情災難,我們也增加了就業,但在日本你永遠不會聽到"感謝"這個詞」。顯然,怨恨似乎已經相當深刻。
日本公司占了90%的市場份額的東南亞也有新動向
在電動車市場上落後於其競爭對手的豐田公司,一直在宣傳氫燃料和生物燃料的好處。這背後的潛台詞可以視為一種"威脅",因為如果事情不按計劃進行,他們就會說要離開日本。
然而,這種內向的姿態是否足以阻止豐田受到比亞迪等電動車製造商的攻擊?答案是,正是在東南亞,他們打算認真集中精力。
比亞迪現在正試圖將其海外銷售轉為本地生產,這些銷售由中國本土的出口處理。2022年9月,該公司宣布將於24年在泰國建立其第一個海外乘用車工廠,年產量為15萬輛。
包括泰國和印度尼西亞在內的東南亞市場,是日本汽車製造商占有近90%的市場份額的固若金湯的市場。東南亞現在也正在經歷一波電動車的轉變,然而,日本公司的行動卻很緩慢。正是趁著這個機會,比亞迪正計劃推出大量的電動車和PHV,這是它的強項,想利用它們來一舉打破日本的基本獨占的地位。
以SUV車型出現的中國長城汽車也在加強其在泰國的電動車業務,2021年首次推出的緊湊型電動車吸引了人們的注意,它在開始訂貨的48小時內就收到了6000多份訂單。該公司計劃於2023年在泰國開始生產電動車。
在印度尼西亞,位於中國的上海通用五菱於2022年開始生產電動車。該公司的電動車被用作同年11月在峇里島舉行的20國集團峰會的官方用車。
豐田內向的特性,讓它甚至沒有試圖登上競爭的舞台
豐田可能已經對這家中國汽車製造商感到不耐煩了,它已經開始在東南亞地區展開攻勢。2022年12月,豐田在泰國發布了其最暢銷的皮卡的電動車原型,並宣布將於2023年開始本地生產。這確實是一個防禦性的舉措。
日本製造商在電動車方面有很高的技術,但是,由於他們的想法和行動都是內向的,所以沒有能夠充分利用這些技術。
今年1月5日至8日,世界上最大的消費電子交易會--CES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行。一位與會者說:
近年來,CES被稱為消費電子的交易會,但實際上它已成為一個"汽車交易會"。然而,當外國公司接二連三地提出與電動車有關的新技術時,日本汽車製造商卻完全沒有存在感。
今年,本田和索尼聯合開發的電動車AFEELA的品牌名稱才公布。這款車將於2025年上市。有些人認為,豐田公司避免展出電動車是因為他們不想在展出時成為話題。這並不是說該公司缺乏技術或想法,而是它甚至沒有嘗試過上台表演。
汽車業雇用了大約550萬人,占勞動人口的8%,是日本的支柱產業。這個關鍵行業現在正面臨著向電動汽車轉變的重大轉型。
豐田,這個行業的領導者和日本的代表公司,卻沒有準備好正面面對這樣一個關鍵時刻。因此,就不能抱怨日本人會說,他們是否會在中國公司手下敗下陣來。
《現代商業》1月25日摘自井上久男《周刊現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