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育中華文明的原始地理「中原」究竟指哪裡?終於有了明確答案!

夏朝與詩經研究 發佈 2023-01-28T00:29:35.526322+00:00

在數十年的考古研究中,一代代中國考古人前赴後繼建立了一套「中原中心論」的考古學理念,成為探尋中華文明起源的主導考古學理論。


(作者:趙輝)為中華民族文化起源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與夏文化研究工程中,「中原」的原始歷史地理概念,是決定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與夏文化研究工程能否成功的關鍵基礎。在數十年的考古研究中,一代代中國考古人前赴後繼建立了一套「中原中心論」的考古學理念,成為探尋中華文明起源的主導考古學理論。2018年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發布會上,「距今3800年前後,中原地區形成了更為成熟的文明形態,並向四方輻射文化影響力,成為中華文明總進程的核心與引領者」,是工程項目成果的重要總結內容。

曾經長期擔任二里頭遺址考古隊長、中國著名的考古人許宏,對「中原」與中華文明起源關係,有過精闢的表述:「何謂華夏?舍中原而言華夏,豈不扯乎?」由此可見,「中原」概念在中華文明起源探索中的重要地位與根深蒂固的歷史淵源。

雖然「中原」概念在中華文明形成發展中的地位得到了學界的普遍認同與肯定,但是筆者要說,不論是許宏的個人表述還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報告會的總結,都存在著完全正確性與根本錯誤兩者同時兼有的矛盾性。就如物理學中光子的雙縫實驗,一個光子同時穿越正確與錯誤的雙縫。這也造成了中華文明探源研究中的許多矛盾現象、矛盾結論,使得探源工程研究成果始終處於一種模糊狀態,贊同者與反對者都是言之鑿鑿。

筆者近期的文章《洛陽盆地是否是「中原」地理人文概念的原始產生地?能成為夏都嗎?》,獲得了十多萬的閱讀量,得到了社會的普遍關注。筆者通過對洛陽盆地的地理地面與「中原」原始概念的巨大差別,否定了主流學界關於洛陽盆地為「中原」概念原始產生地的固有觀念與認知,指出了學界以洛陽盆地為「中原中心論」的根本錯誤,闡明了廣闊的平原地區才是原始「中原」概念的文化誕生地。因此說,「中原中心論」的根本錯誤不在於表述語言本身,而在於「中原」文化的原始產生地的不同,而在於研究者對原始「中原」不同地理位置的認知。具體到原始「中原」地理問題,主流學界認為是在二里頭遺址的黃河中游洛陽盆地地區,筆者認定在四方胡古城遺址的淮河中原地區。猶如一個原始「中原」不可能如同光子一樣,同時出現在兩處不同空間位置。孰是孰非,必然存在一個光耀中華歷史文化的學術對決!最終確定權不在於學術身份與學術地位,而在於歷史證據的詳實與確鑿。

對中國考古學的誕生與近代中國歷史學有著重要影響的古史辨派,其代表人物胡適曾有一個重要觀點:「東周以上無信史」,有無數的支持者與反對者,兩派爭論不休,永無止境。這一現象的產生,與「中原中心論」、「舍中原而言華夏,豈不扯乎?」一樣,同樣具有絕對的正確性與絕對的錯誤性。這種歷史認知的矛盾性,產生的根源在於中國文獻典籍記載的中國歷史,與地理位置的難以對應性。也就是說,把中國文獻典籍中的上古歷史放在洛陽盆地地區進行歷史驗證與考古求證,如雞同鴨講,難以相互印證、相互吻合。也就有了胡適先生的「東周以上無信史」觀點誕生。筆者相信胡適先生這一觀點也是在大量求證思考基礎上得出的觀念。

在經過深入考證、思考、研究的基礎上,筆者得出一個歷史結論:誕生中華文明、養育中華民族、孕育中華民族文化的原始「中原」,根本不在黃河中游的洛陽盆地地區,而在中國南北氣候分界線淮河中游廣闊的平原地區。廣闊肥沃的大平原,才是「中原」地理人文概念的產生地,才是中華文化的孕育搖籃。這一原始「中原」的人文地理標誌為四方湖古城遺址,一個歷史上位於上古九夷地區的文化遺址。

四方湖古城遺址的歷史,雖然消失於二千八百年前後的東周初期,二百多年後的孔子對此也不能知道一個大概,但「孔子欲居九夷也」表明孔子對這一地區的文化還是相當嚮往的,成為孔子的理想居住地,就如今天的人們嚮往北京、上海一樣,體現了一種文化文明的光芒。斗轉星移,如果今天的人們還能感受到三千年前的中華文明文化光芒,那只有天選之子、聖賢之人才能有此造化。中華民族的偉大之處,正在於其延綿不息,從未中斷,傳承著偉大的中華文化,造就出挽中華民族文化於即倒的偉大人物,發揚光大偉大的中華文化。

柏文蔚,是辛亥革命元勛,國民黨元老,中國辛亥革命四傑之一 (孫中山、黃興、李烈鈞、柏文蔚) ,正是這樣一位如四千年前大禹一般的中華民族人物。辛亥武昌起義爆發後,任國民軍第一軍軍長的栢文蔚,即刻率軍攻下南京,並沿京浦鐵路線一路主動進攻清王朝軍隊,在淮河北岸的固鎮擊敗清廷張勳部。栢文蔚率部攻下徐州後的第二天,清廷被迫宣布頒詔退位,為辛亥革命取得成功建立奇功。「得中原者得天下」,栢文蔚辛亥革命初期在淮河北岸取得的軍事勝利,留給清廷的籌碼與時間已經不多,才有了清廷的匆忙被迫退位。這在中國二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事情,以武力革命而發生的改朝換代中,極其罕見!避免了生靈塗炭。

因栢文蔚出生於淮河中游的壽春,自幼飽讀詩書,胸懷家國,投筆從戎,才有了辛亥革命事情的壯舉,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1933年栢文蔚在為柳詒徵的《淮河流域地理與導淮問題》序言中,充分表達了其時刻胸懷家國的中華精神。柳詒徵是中國歷史學家、古典文學家、圖書館學家、中國近現代史學先驅,中國文化學的奠基人,現代儒學宗師。柳詒徵邀請栢文蔚為書著寫序,可見栢文蔚在中國歷史文化地理方面的造詣,同樣是相當的造詣深厚。《栢文蔚序》的具體內容為:

大禹導淮,而後又勤治溝洫。同時益掌山澤,棄教播種,淮域之農業基礎以定。歷夏商周秦,而井田阡陌,農利大興,邘溝既鑿,四瀆交通,漕轉東南,助西京汴洛之繁榮。可知淮河流域,實吾族農業立國之根據地,而四千年文化產生之中原也。

春秋之鄭,視今之小縣耳。力抗齊秦晉楚四強國之間,其外交軍事、卿大夫、世祿諸費,莫不取給於農。又可知,農業國之富強,實遠勝今日之歐美。

自淮域河渠填塞,農業破壞,民由是貧,國由是弱,百萬方里之沃壞,乃至餓殍遍野,滿目荒涼,天災乎?人事乎?

今之國人,乃不務其本,而競工商之利。工商則輸入外貨,以耗吾資,是自促其亡也。宗君受於早年以文學登科舉,旋而專究中外地理之學。在南京創設小學校及江南商學校,而自兼地理教授十年。民國紀元,余治兵淮上,提議導淮,始晤宗君,與談淮域地形,了如指掌。

「可知淮河流域,實吾族農業立國之根據地,而四千年文化產生之中原也」是《栢文蔚序》中的重要中國地理歷史文化論斷,將中華五千年歷史文化地理的發展脈絡,論述的詳細而具體,實乃當今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與夏文化研究工程的指路明燈!中華民族文化復興的原始坐標!栢文蔚與孫中山、黃興一樣,是深厚的中華民族文化底蘊、偉大的中華文化使命感責任感,造就了辛亥革命的成功,開啟了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之路。

「夏之興也以塗山」「大禹導淮而後又勤治溝洫」在淮河中游的塗山地區建立了夏王朝;栢文蔚「民國紀元,余治兵淮上」不僅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而且高瞻遠矚地「提議導淮」為國富民強建設,殫精竭慮;1950年新中國剛剛建立,「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就成為新中國建設的第一民生工程;二十一世紀,在中華民族復興的重要時刻,確立「淮河流域,實吾族農業立國之根據地,而四千年文化產生之中原也」,當為中華文明探源與夏文化研究工程目標能否實現的關鍵因素!五千年中華文明發展的歷史文化脈絡,也只有在淮河中游之原始「中原」,才能夠得以完整體現。

縱觀中華文明五千年誕生、形成、發展的歷程,淮河流域之原始「中原」的關鍵歷史文化地位,都是其他地區所無以取代的。即使把「中原」的名號移花接木到洛陽盆地之「中原」,通過自說自話的二里頭遺址的考古發現,以縹緲的「中原中心論」觀點,也無法實現中華文明探源與夏文化研究的基本目標。根本原因在於,此後世移花接木的「中原」非原始的彼「中原」、歷史的「中原」、文化的「中原」。原始的「中原」只能有一個,這就是「淮河流域,實吾族農業立國之根據地,而四千年文化產生之中原也」的淮河之北四方湖古城遺址地區。

只有確立淮河之北四方湖古城遺址的原始「中原」地位,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中原地區形成了更為成熟的文明形態,並向四方輻射文化影響力,成為中華文明總進程的核心與引領者」觀點,許宏的「何謂華夏?舍中原而言華夏,豈不扯乎?」,胡適的「東周以上無信史」,才能顯示其絕對的正確性。否則,只能是絕對的歷史錯誤。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是絕對正確的歷史史實,放到錯誤的地方就會成為絕對的錯誤。當今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與夏文化研究工程,正在錯誤的地點,走在錯誤的道路上,求證一個正確的歷史文化結論。就如中國文化中的「緣木求魚」,結果可想而知。(作者:趙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