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齊魏「桂陵之戰」,齊國以弱勝強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素年文史 發佈 2023-01-28T01:22:33.627288+00:00

在眾人的印象里,從齊桓公登上「春秋五霸」首位開始,齊國在之後數百年的時間裡,一直都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東方強國。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在眾人的印象里,從齊桓公登上「春秋五霸」首位開始,齊國在之後數百年的時間裡,一直都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東方強國。

然而,在戰國初期,卻有一個國家憑藉著更加強悍的軍事實力一直壓著齊國一頭。

這便是經過一系列改革之後國力大增的魏國。

公元前354年,魏國派兵包圍了鄰居趙國的首都邯鄲。

眼看將要城破國亡,趙國連忙向齊國求援。

當時魏國的實力可以稱得上是戰國七雄當中最為強盛的。

而齊國卻剛剛經歷了「田氏代齊」,國家正處於脆弱的轉換過渡階段。

這個時候派兵前去幫助趙國抗擊魏國,可謂是「以卵擊石」。

所以,當趙國的求援消息傳來的時候,齊國許多大臣都表示強烈的反對。

然而,齊威王最終卻在重臣段干朋的建議下,悍然發兵支援趙國,甚至還在無人看好的情況下,在桂陵一帶「以弱勝強」戰勝了強大的魏國。

從而創造出了華夏軍事史上的又一個奇蹟。

為何齊國能夠取得「桂陵之戰」的勝利,其背後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三晉」之中最為強大的國家

晉出公二十二年(前453年),晉國大夫趙襄子派人說服了其他兩個貴族韓康子、魏桓子,助其反對晉國內最為強大而又殘暴的智家。

最終,在智襄子率軍攻打趙氏的時候,韓魏兩家臨陣倒戈,放晉水倒灌智寨,一舉滅掉了智氏。

隨後三家「三分之地」,一躍而上,成為了晉國內最大的三個貴族勢力。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威烈王將勢力龐大的三家封為諸侯。

從此以後,趙、韓、魏三家成為了實質上的君主。

公元前376年,韓、趙、魏廢晉靜公,遷於端氏(今晉城市沁水縣)。

隨後又將晉公室剩餘土地全部瓜分。

至此,三家分晉終於完成。

隨著晉國的覆滅,漫長的春秋時期也宣告了結束,華夏大地上逐漸開始形成了以「戰國七雄」為中心的戰國時期。

三家分晉之後,韓、趙、魏開始各自發展。

相比於領土最小的韓國和地處北方偏僻地帶的趙國,坐擁中原大片土地的魏國,無疑是「三晉」當中勢力最為龐大的國家。

這也讓魏國繼承了晉國當年稱霸的野心。

魏國的崛起

魏國的開國國君魏文侯,剛一上位,就顯露出了自己的雄心壯志。

他先是在國內任用富有才能的法家代表人物李悝,讓其修改法律,規範國人行為。

隨後又大力發展農業,還耕於農,大力開發國內荒地,提高糧食產量。

當時商人在各國都是被打壓的階級,俗話說「士農工商」,幾乎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是將農業和工業放在商貿業之上。

可魏文侯卻在國內「反其道而行之」,他一邊發展農業,一邊注重商貿行業的開拓。

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鼓勵魏國百姓從商,參與各國土特產貿易。

結果這些舉措讓魏國獲得了大量的商業稅,國庫一下子就充實了。

後來到了魏武侯時期,魏國的國家經濟已經逐漸成為可與齊國相比肩的富庶之國。

於是,魏武侯又將重點放在了軍事發展上面。

他任用名將吳起,對軍隊的制度進行改革。

在兵員上,篩選老弱病殘,選取身強力壯的精兵悍將加以培養。

制定了專屬於魏國的「魏武卒」制度。

隨後,率領這支戰鬥力強悍的軍隊南征北戰,先後擊敗鄭國與秦國,擴寬了國家的領土。

之後又與韓國、趙國結成三晉同盟,再度南下擊敗楚軍。

在一番征戰之後,魏國的兵力也得到進一步的加強。

通過魏文侯、魏武侯兩代人的發展,到了魏惠王時期,魏國的實力已經超越諸國,成為了七國之中最為強大的那一個。

擁有最為強盛的實力,欲望和野心自然也將進一步膨脹。

在三晉聯盟中,魏國經常趾高氣昂地對韓、趙兩國進行指揮。

每當出兵攻打其他國家的時候,魏國也總會讓其他兩國當做先鋒,去打消敵人的兵力。

最後自己在坐收漁翁之利。

如此的舉動,自然讓韓、趙兩國極為不滿。

於是沒過多久,三晉聯盟便走向了破裂。

而這個時候,魏國日漸強大的實力和頻繁的征戰也引起了其餘各國的注意。

於是,一場難以避免的衝突也悄然到來了。

趙國求援

公元前356年,為了打破魏國的禁錮,趙成侯在平陸和齊威王、宋桓侯相會以示好,並與燕文公在阿會盟。

這個舉動,一下子讓魏國有了被各國夾擊而攻的威脅。

為了找機會從不利的局勢中突破出來,魏國開始將目標放在了趙國身上。

公元前354年,因為一時之爭,趙國派兵攻打了南邊的衛國,並奪取了漆及富丘兩地。

這讓早已等待多時的魏國,看到了機會的到來。

在趙國退兵沒多久,魏國就以趙國侵犯自己戰略盟友的藉口,向趙國發動大舉進攻。

結果在強大的魏武卒面前,還未休整過來的趙國軍隊頓時敗下陣來,就連首都邯鄲都被魏軍給團團圍住。

由於趙國敗退的速度太快,讓各國恐懼於魏軍的強悍,所以其盟友宋國和燕國都不敢發兵相救。

無可奈何之際,趙國只好將希望放在了齊國的身上。

受到趙國的求援之後,齊威王當即召集大臣們進行商議。

鄒忌為首的眾大臣,都意見一致地反對救援。

理由也十分簡單,魏國已經完成了改革,國力正值強盛,而強悍的魏武卒又連年征戰,接連擊敗過比齊國更強的秦國和楚國。

而齊國則尚處於政權轉換時期,國家還未完全穩定,而且齊國已經好久沒有爆發較大的戰事,兵卒缺乏戰鬥經驗,實力嬌弱,絕對不會是魏國的對手。

然而備受齊威王信任的重臣段干朋則有不同意見。

以弱勝強

段干朋認為,趙國的這次求援是「天賜良機」。

趙國雖然國力弱小,但是卻也是個大國,所以攻打趙國,魏國一定會盡出全部兵力。

而這個時候,魏國國內便已經空虛。

所以,段干朋建議齊威王分兵。一路向南攻打襄陵來疲勞魏軍,另一路趁魏軍攻破邯鄲後救援趙國。

這樣採取「圍魏救趙」的方式,既救援了趙國,又同時削弱了魏、趙兩國。

聽到段干朋的建議,齊威王十分興奮,他隨即兵分兩路,主力部隊又名將孫臏田忌率領,前去救援趙國。

另一路則與宋國景敵、衛國公孫倉所率部隊會合,圍攻魏國的襄陵。

結果襄陵被圍之後果然動搖了魏軍的軍心,孫臏田忌看準時機,在桂陵設伏,一舉擊潰了想要回師救援的魏軍,並且還擒獲了魏國主將龐涓。

桂陵之戰,齊國以弱勝強,大獲全勝,給予了強盛時期的魏國重創,也讓魏國從此開始走向了衰敗的下坡路。

重要的原因

而之所以齊國能夠在這場戰爭中取得勝利,其中有兩點很重要的原因。

一個是君臣之間的信任,另一個是對於時機的把握。

作為一國之君,在可能決定國運的時刻,能夠兼聽則明,分辨是非,採取重要的選擇,這說明齊威王本身就是一個頗具戰略眼光的君主。

而他信用段干朋、孫臏和田忌等人,也說明了他具有知人善用的能力。

這是這場戰役的先決條件。

也正是由於齊威王的這份信任,段干朋才能無所顧忌地直抒見解,身患殘疾的孫臏才能在戰場上為部隊出謀劃策。

這才讓齊國把握住了這轉瞬即逝的戰略時機。

「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

如今,距離桂陵之戰的爆發已經過去了2000多年,可是每當提起這場戰國初期的戰爭,卻依然讓人忍不住地感嘆古人的智慧有多麼的奧妙。

縱觀中華五千年歷史,多少王侯將相淹沒在了時間的長河當中。

然而,在這漫長的歲月里,總有一些人能夠憑藉自己卓越的才能,在史書上刻下燦爛的一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