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客家民俗文化之鄉‖燈彩之鄉、非遺小鎮寧都石上鎮

寧都文旅 發佈 2023-01-28T03:03:41.276114+00:00

寧都是早期的客家搖籃,歷史文化深厚,客家民俗文化藝術活動盛行,中原漢民族先民從遙遠的故園攜來的文明成果與文化習俗在這裡得以保存並流傳。

前 言

寧都是早期的客家搖籃,歷史文化深厚,客家民俗文化藝術活動盛行,中原漢民族先民從遙遠的故園攜來的文明成果與文化習俗在這裡得以保存並流傳。客家歌、戲、樂、燈、儺、舞、文、劇、道情等各色客家民俗千年流傳,宛如一個沒有圍牆的客家民俗博物館,有「活化石」之美譽,被評為「中國客家民俗文化之鄉」

春節、元宵期間,寧都的民俗活動異彩紛呈、目不暇接。寧都文旅將陸續推出民俗系列,本期介紹燈彩之鄉、非遺小鎮石上鎮的多彩民俗。

石上鎮位於寧都縣中部偏東,距縣城17公里,寧臨公路、梅江河、昌廈公路穿境而過。石上鎮境內各姓氏古祠眾多,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民俗活動豐富多彩、千姿百態,客家人在每年元宵期間,會把不同的燈彩,用不同的形式玩得喜慶、熱鬧。

千百年來,客家先人在定居石上,繁衍生息中形成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截至目前,擁有池布「曾坊橋梆燈」,石上「割雞擔燈」,游家坊「江背扛燈」,蛇形排「石上發轎」,湖嶺「火老虎」,小布腦「龍馬燈」,幹頭「謝坊灶頭燈」,石上「祖傳接骨、手方復位醫術」8個縣級以上非遺保護名錄,其中「曾坊橋梆燈、石上割雞擔燈」被列為省級非遺保護名錄。2018年榮獲「江西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燈彩之鄉」稱號,2020年榮獲「江西省非遺傳承小鎮」稱號。

1 橋 梆 燈

「橋梆燈」 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池布曾坊凡村裡頭年添丁、娶媳婦的人家在正月十五這天都要出一幫「橋梆燈」,通過游燈寄託客家人民對美滿生活的嚮往。

2008年列為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橋幫燈」齊集總祠前

總祠內祭祀

團團圓圓

2 割 雞、擔 燈

「割雞、擔燈」這項客家民俗活動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每年正月十四、十五石上村民通過割雞祭祀、燃放添丁爆、游擔燈來慶祝上年喜添新丁。

2010年列為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列隊前往漢帝廟「割雞」

宗祠祭祀

「擔燈」隊伍準備出遊

3 扛 燈

游家坊村江背元宵期間有游「扛燈」的習俗。凡家中有值得慶賀的喜事,如添丁、發財、娶媳婦、考上大學的人家就會出一盞扛燈到慈恩閣還願,親朋好友會前來祝賀。

慈恩閣中祭祀

「扛燈」從慈恩閣出遊

看燈

「扛燈」是大型花燈,裱有精美的剪紙,內容為神話故事人物、花鳥動物等圖案,它的製作涉及到建築、空氣動力、剪紙、雕刻、繪畫、書法、詩文等工藝。

「扛燈」內部裝飾

精美的裝裱

4 灶 頭 燈

幹頭村謝坊的「灶頭燈」,在中斷了三十年後2018年由村民重新恢復,頭燈由十盞紅色燈籠組成,後面的燈籠均是八盞;添丁戶的燈籠為紅色,其餘村民的燈為黃色。擔燈隊伍在村中遊走,上百擔灶頭燈組成的長長燈龍,在家門前田野上首尾相接,轉起圓圈,象徵鄉親們家家團團圓圓、鄰里和睦團結。

出發

游村

祭拜完畢集合

5 游 草 龍

正月十一至十五晚,石上村西布煙沿習在村中游草龍的傳統。草龍用藤條、樹枝搭成龍形骨架,再綁上稻草,插上點燃的線香,舞龍人舞著草龍,口頌著「添丁發財」「平安富貴」「大吉大利」游村入戶。

喜迎「草龍」

樂游

「草龍」游村

6 發 轎

「發轎」是游家坊村江背、富源,蛇形排村灶背塘元宵節期間的獨特習俗。江背在村中慈恩閣舉行「發轎」活動,鑼、鼓、鎖吶齊奏,五台木製轎內安放好平日供奉的菩薩,三聲神銃過後,立即爆竹齊鳴;通過「發轎」活動,以保佑大家人丁興旺,財源大進,四季平安,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請菩薩

慈恩閣中祭祀

慈恩閣前「發轎」

7 火 老 虎

湖嶺村中秋夜有游「火老虎」的習俗,村里安排人去扮裝「火老虎」, 組成「火老虎」隊遊走家家戶戶驅邪祝福。

插香妝扮「火老虎」

大小「火老虎」齊集

「火老虎」隊伍出發

來 源:石上鎮文化站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