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將在歷史上真實存在嗎?他們又有著怎樣的真實故事呢?

歷史人物品評 發佈 2023-01-28T03:24:07.246757+00:00

提起宋朝著名的將領,除了人盡皆知的岳飛,就是楊家將和楊門女將們,受到評書、戲曲、小說等的影響,楊家將的故事在中國家喻戶曉,大家可謂是耳熟能詳,比如說佘太君百歲掛帥、楊六郎鎮守邊關、四郎探母、穆桂英掛帥、楊宗保陣前招親,甚至據說就連金庸筆下的楊過,也是楊家將的第十三代傳人。

提起宋朝著名的將領,除了最近很火的《滿江紅》裡的岳飛,就是楊家將和楊門女將們,受到評書、戲曲、小說等文藝作品的影響,楊家將的故事在中國家喻戶曉,大家可謂是耳熟能詳,比如說佘太君百歲掛帥、楊六郎鎮守邊關、四郎探母、穆桂英掛帥、楊宗保陣前招親,甚至據說就連金庸筆下的楊過,也是楊家將的第十三代傳人。

很多人會有疑問,這楊家將的故事,到底是不是真實的?這問題很難回答,雖然楊家的英雄好漢們深入人心,但是以前清代的時候,有位著名的學者章學誠便總結過:「如果《三國演義》是七分實、三分虛,那麼《楊家將演義》恐怕是三分實、而七分虛。

也就是說,要從史書來看,楊家將的故事,其實有一大半是虛構的

比如說楊家將的核心人物,楊老令公楊業,在文藝作品中的形象和現實中就有很大的不同!

評書戲劇里的楊老令公,一直都是大宋功臣、抗遼英雄的形象。但是根據正史記載,在楊業的一生中,有20多年的時間,而且是最能打仗的這段時間,從20歲到40歲,都不是為大宋效力,而是為北漢效力。那他後來怎麼成為北宋名將,一代英雄的呢?您別著急,聽我慢慢跟您說!

我們從楊業一生用過的三個名字入手,分別是楊重貴、劉繼業和楊業,實際上,楊業一生用過的這三個名字,基本上代表了他的三個重要階段,也基本上概括了他的一生。

原名叫楊重貴

根據文獻記載,楊業的原名叫楊重貴,他是麟州(今陝西神木縣)人,他的父親叫楊弘信,在麟州當地很有錢,趁著五代戰亂的年代,占據著麟州,自稱刺史。

楊重貴從小性格豪爽,仗義行俠,擅長騎馬射箭,喜歡打獵,據說每次打獵回來,所得獵物往往比別人多好幾倍。他曾經對隨從說:「我將來當將軍帶兵,也要像用獵鷹、獵狗追逐野雞、野兔一樣。」

改名叫劉繼業

他後來為什麼改名叫劉繼業呢?史書記載:「幼事北漢世祖,遂更賜以名。」楊重貴在大概十四五歲的時候,被他的父親楊弘信,送到北漢的開國之君劉崇那裡去了。

等到楊重貴長到二十歲左右的時候,在北漢皇帝劉崇手下當兵,因為作戰驍勇,不斷被提拔,一直做到了建雄軍節度使,大概相當於今天的軍區司令。在此期間,楊重貴為北漢多次立下戰功,戰無不勝,被稱為「無敵」。

「屢立戰功,所向克捷,國人號為『無敵』。」《宋史·楊業傳》

北漢皇帝劉崇看到楊重貴這麼驍勇,特別喜愛,給他賜姓「劉」,改名叫劉繼業,這就是他第二個名字的由來。

他非常擅長打仗,多次帶兵擊退來犯之敵,他一生中的「黃金時代」,最巔峰的20多年,一直是做為北漢名將,為北漢效力的。

再次改名叫楊業

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趙光義御駕親征,討伐北漢都城太原。北漢國主投降,劉繼業也歸降了宋朝。

宋太宗一看劉繼業投降,太高興了,馬上給他改名,不能叫劉繼業了,恢復姓楊,「繼」字不要了,原來是繼承北漢的事業,可是現在北漢都讓大宋打下來了,但是「業」字保留了,改了名字叫楊業。

也就是說,從楊業歸宋開始,他就結束了他使用了二十多年的名字劉繼業,改名叫楊業了。


歷史上真實的楊業與潘美

楊業歸宋以後,宋太宗認為他有豐富的作戰經驗,讓他帶兵駐守在宋朝的北部邊陲,職務是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都部署。

代州位於今山西省忻州市代縣。代州和遼人占領的朔州、應州交界,是抗遼第一線。三交城位於今山西省太原市,也是遼宋之間的一個戰略要地。

帝以業老於邊事,復遷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都部署。《宋史·楊業傳》

楊業還有一個上級,他的名字叫潘美。

宋滅北漢以後,宋太宗曾經任命潘美也駐守在邊關,與楊業一起承擔抗遼的任務。

潘美這個人在《楊家將》裡面給他多加了一個字,叫潘仁美,實際上這個人的原名叫潘美。他是北宋的開國功勳,與趙匡胤、趙光義兄弟的交情都很好,後來是整個山西地區的大宋的最高軍事指揮官,楊業是他的副將,兩人是這樣一個關係。

潘美與楊業以上下級的關係,共同參加過兩場重大戰役,一場是雁門關之戰,另一場是宋太宗組織的雍熙北伐。後來《楊家將》裡他們的恩怨情仇,也是從這裡來的。

1.雁門關之戰

太平興國五年(公元980年)三月,遼景宗耶律賢率領十萬大軍,南下雁門關。

當時宋軍在這一地區的最高指揮官是潘美,副將是楊業。

面對遼軍十萬鐵騎,潘美和楊業商量對策,決定不能和他們正面衝突,於是由楊業率領著幾百個輕騎兵,從小路繞到雁門關的北邊,從背後突襲遼軍,和潘美的大軍南北夾擊。

會契丹入雁門,業領麾下數千騎自西陘而出,間至雁門北口,南向背擊之。《宋史·楊業傳》

遼軍看到宋軍從南北兩個方向氣勢洶洶地衝過來,亂了手腳,四散逃命,被宋軍殺得東倒西歪,死傷慘重。遼國一員貴族將領被殺,一員將領被擒獲。這一仗,楊業大顯神威,從戰後遼軍的反應來看,雁門關大戰以後,遼兵只要看到楊業的軍旗就逃了。

「自是,契丹望見業旌旗即引去。」—— 《宋史·楊業傳》

2.雍熙北伐

又過了幾年,遼景宗耶律賢病死,他的兒子遼聖宗耶律隆緒繼位。遼聖宗年僅十二歲,由他的母親蕭太后執政。宋太宗見遼國政局發生變動,認為機會來了,決計出兵收復遼國占領的燕雲十六州。

北宋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宋太宗派三路大軍攻遼,總兵力超過了三十萬。東路由大將曹彬帶領主力部隊,向幽州前進;中路由田重進率領,攻取河北西北部等地;西路由潘美率領,攻取山西北部各地。楊業也在西路軍中,做潘美的副將。

戰爭之初,宋軍占有優勢,特別是潘美和楊業率領的西路軍進展神速,連續攻克了雲(今山西大同)、應(今山西應縣)、寰(今山西馬邑)、朔(今山西朔州)四個州,宋軍可以說是形勢大好。

可是,號稱北宋第一名將的曹彬,他所率領的東路軍卻在岐溝(今河北涿州西南)吃了敗仗,被遼軍的耶律休哥斷了糧道,遭到了慘敗。

這一下,讓宋太宗趙光義慌了,因為他主要把寶押在東路軍上的,東路軍是主力軍,現在主力軍受損嚴重,宋太宗一下信心不足了,於是下令中路軍、西路軍暫時撤退。

中路軍在收到後撤的命令以後,幾天之內就撤回了定州,而西路軍的主力,也撤回了代州。

但是,趙光義在下了讓西路軍撤退的命令以後,隨即又給西路軍下了一道命令,讓西路軍出關,把已經占領的雲、應、寰、朔四州的老百姓遷徙到內地。

「詔遷四州之民於內地,令美等以所部之兵護之。」——《宋史·楊業傳》

讓西路軍再次出擊的做法,實在太過冒險。首先是人數上,遼軍有十幾萬大軍,而宋朝的西路軍只有幾萬人。

其次是在這段時間裡,遼軍又重新占領了寰州,還把主力放在了寰州,寰州在這四州一個中心的位置,距離雲、應、朔州都很近,一有風吹草動就可以發兵向其它幾州支援,這就為宋軍的營救工作增加了難度。

總之這次的營救工作是險而又險。

楊業在接到命令以後,他琢磨了很長時間,最後想出了一個穩妥的辦法。

楊業提出,既然現在遼軍的主力在寰州,宋軍就應該避開其主力,向寰州東邊的應州進軍。此時,在寰州的遼軍主力,必會往應州方面去救援,那麼西邊的雲、朔兩州,當地的守將就能趁機把邊民內遷到宋朝境內。

簡而言之,這一招就叫做聲東擊西、避實就虛。

然後邊民在內遷途中,要經過石碣谷這個地方,石碣谷是朔州通往代州的一條狹窄的山路。楊業還提出,要事先安排上千名弓弩手在谷口,以對付有可能追來的遼軍騎兵。

楊業的這個計劃,本來是個兩全的方案,如果遼軍主力上當,向東北方向去援救應州,那麼西邊的雲、朔兩州的邊民,就可以趁機撤退到宋朝境內。萬一宋軍的意圖被遼軍識破,它駐守在寰州不走,那麼就將計就計,先掩護應州的軍民向後撤。無論如何,由於西路軍的主力不和遼軍的主力交戰,就算是邊民內遷的計劃部分的失敗,那宋軍的主力也可以保存下來。

可以說楊業提出了一個非常周密的計劃,這個計劃應當說是可以載入戰爭史冊的一個典型戰例。但是這麼好的一個計策,卻遭到了反對。

反對這個計策的是兩個人,一個是監軍王侁(shēn),還有一個是將領劉文裕。

所謂的監軍是皇帝派來監督整個部隊的軍事行動的,監軍在形式上和主帥潘美是同等的地位,但是他比主帥有更多的權力,因為他是皇帝的親信,是皇帝派到前線,負責監督主要的軍事將領的。

監軍王侁不同意楊業的作戰方略,他是這麼說的:

「領數萬精兵而畏懦如此,但趨雁門北川中,鼓行而往馬邑。」——《宋史·王侁傳》

王侁責備楊業膽小怕事,說楊業手裡有幾萬精兵,還要在石碣谷這個地方埋伏起來,這也太膽小了。

然後這個監軍王侁提出自己的主張,他主張宋軍要大張旗鼓地正面攻擊,找遼軍主力交戰。

楊業聽到以後馬上就說,遼軍氣勢正盛,不可以與之正面迎戰。

業謂美等曰:「今遼兵益盛,不可與戰。」《宋史·楊業傳》

要知道在當時,宋軍已經兵敗如山倒,遼軍氣勢如虹,而且雙方在兵力上相差懸殊,遼軍有十幾萬人,宋軍只有幾萬人。這樣一個作戰方案,完全就是飛蛾撲火。

可是王侁緊接著說了非常重的話:

「君素號無敵,今見敵逗撓不戰,得非有他志乎?」《宋史·楊業傳》

你楊業的綽號可是叫「楊無敵」,你這麼大的名氣,現在遇到敵人以後,你竟然不敢打,你難道說和朝廷有二心嗎?

我們知道,楊業是北漢的降將,他對這種話題是很敏感的,所以這就逼得楊業不得不表態,所以楊業說:「我不是怕死,我只是覺得讓士兵們去白白送死,這樣很不值得,既然你們這樣來責難我,那麼我就先一步戰死。」

業曰:「業非避死,蓋時有未利,徒令殺傷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責業以不死,當為諸公先。」《宋史·楊業傳》

監軍王侁的這個主動出擊的方案,同時還得到了當時的另外一個將領劉文裕的贊同。兩個人都主張,讓楊業大張旗鼓地出關,正面迎敵。

而這個時候作為主帥的潘美沒有表態。

本來楊業提出避實就虛的打法,還是有一定成功的可能性的,而王侁、劉文裕提出讓楊業正面出擊,而潘美也沒有支持楊業這一邊。

在這種情況下,楊業被逼無奈,只能出擊迎敵。

楊業知道此戰必敗,可是他還是想安排得儘量周嚴一點,把損失減少到最小的程度。所以他臨行之前,楊業對監軍王侁和主帥潘美說:「請你們二位在陳家谷口(今山西寧武以北)埋伏下步兵和弓箭手,等我退到這的時候,我們的軍隊和你們提前埋伏好的軍隊匯合,我們夾擊遼兵,假如不這樣做,那麼我帶的士兵,一個也活不下來。」潘美和王侁聽完後,都答應了楊業的要求。

將行,泣謂美曰:「此行必不利。」因指陳家谷口曰:「諸君於此張步兵強弩,為左右翼以援,俟業轉戰至此,即以步兵夾擊救之,不然,無遺類矣。」——《宋史·楊業傳》

在正史記載中,楊業流淚的次數不多,除了北漢滅亡那次,然後就是這一次,踏上生死之戰前在王侁、潘美面前流淚懇求。這也是他最後一次流淚!

楊業率軍慷慨出擊,與耶律斜軫率領的遼軍精銳在朔州相遇,經過半天的浴血廝殺,楊業的軍隊幾乎死傷殆盡,率領少數人突圍,退到陳家谷,這個時候已經是精疲力盡了,手下沒有多少士兵了。

不過楊業覺得,如果陳家谷有人接應他,他應當說還可以一戰,結果到了陳家谷以後,原來商定好的王侁、潘美的部隊,一個都不見,全部跑光了。沒有援軍,楊業沒有辦法,只好率領殘軍再戰。

後面的故事有不同的版本。《遼史》說楊業在陳家谷被遼兵用箭射下馬來,然後被俘。被俘之後的情況,一種說法是曾被耶律斜軫羞辱,三天後自然死亡;另一種說法是拒絕治療,絕食而死。

《宋史》的記載要壯烈得多,楊業陷入絕境之後,對手下將士說:「你們都有父親母親老婆孩子,跟著我死沒有意義,回去報效天子吧!」然而所有人都不肯走,最後手下的士兵幾乎都打光了,只剩下楊業自己,他身上受了數十處傷,還手刃了幾十個敵人,最後他的馬受傷不能跑了,楊業這才被俘了。楊業在被俘以後,絕食三日,不治身亡。

後世為什麼把「潘仁美」認作是殺死楊業的最大責任人?

楊業死後,宋太宗是非常傷心的,下令要進行追究,把監軍王侁的全家都發配到了新疆,這是很重的處罰。然後把主帥潘美降了三級。

按照當時的律例來看,宋太宗是偏袒了潘美,重處罰了王侁。因為監軍的責任是很大,可是主帥也有責任,如果因為楊業戰死,兩個人要是論罪,應該是都有罪過,可是宋太宗保了潘美,重處分了王侁。

所以後來人一看,這個王侁是有過錯,可是全家給發配到新疆去了,得到了應有的懲罰。而潘美就降了三級,處罰也太輕了。所以大家就覺得這事不公平,時間長了大家就會議論,這潘美如何如何的不好,時間長了,就把楊業之死的責任人,歸到潘美身上去了。

而且後世編書的時候,皇帝控制著輿論,你要是在書裡面罵皇上,說宋太宗瞎指揮,非要讓已經撤回來的西路軍再次出擊,還設置監軍什麼的,這些話都是不讓說的,說了搞不好掉腦袋。可是大家又都同情楊業、崇拜楊業,編書的時候也需要找一個對立面,王侁已經得到處罰了,宋太宗又不能議論,潘美就是最好的對立面。就這麼一點點流傳,民間就有種說法,潘美把楊家將給害死了。

所以今天回頭看歷史我們會發現,潘美根本不是評書里、戲劇里描述的那樣,所以咱們每個人聽評書也好,看影視劇也好,不必太較真,這些藝術作品就是逗你一樂,它裡邊寫的,跟真實的歷史史實,未必是一回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