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不去的情結,記憶里的畫面,遠比充滿商業氣息的廟會更有人情味

北京城old 發佈 2023-01-28T12:59:14.295225+00:00

北漂兒逛廟會,關心的是羊肉串兒多少錢一串兒,而北京土著在乎的是在廟會上,能看到多少老北京的玩意兒,其實想想,如今的廟會,早就沒有了老北京味兒,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成為了大伙兒心中的一個回憶。

北漂兒逛廟會,關心的是羊肉串兒多少錢一串兒,而北京土著在乎的是在廟會上,能看到多少老北京的玩意兒,其實想想,如今的廟會,早就沒有了老北京味兒,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成為了大伙兒心中的一個回憶。

今兒就跟大伙兒聊聊,老北京人記憶里的廟會,首先要說的廠甸兒廟會,自打明朝嘉靖年間開始,每年春節期間,宣武區都是北京城裡邊兒最熱鬧,最聚人氣兒的地方,打小兒在北京長大的孩子,都對廠甸廟會再熟悉不過了。

尤其針對110104宣武土著,小時候過年,最期待的一件事兒就是跟老家兒上廠甸廟會,但不知出何原因,從2010年開始,原來盤踞在東西琉璃廠兒南新華街的廠甸廟會被一分為二,一部分叫文市,主要展出古玩字畫,以鑑定文物為主。

另外一部分則是民俗,轉移到了宣武區的陶然亭公園,地兒還是這個地兒,人還是老北京人,可當年的氛圍感都消失了,過去逛廟會,吃喝玩樂應有盡有,現在的廟會,除了烏泱烏泱的遊客就是坑人的小吃。

也正是因為如此,400多歲的廠甸廟會,成為了很多老北京人心中的一個念想兒,至今都抹不去的廠甸情結,記憶中,小時候上廠甸廟會,有一樣吃食必須買回家,說的正是大糖葫蘆,挺老長的一大串兒,如果不買的話,甚至都覺得自個兒沒真正逛過廠甸,以物美價廉,好看好吃的絕對優勢一度成為了廠甸廟會的形象大使。

在老北京人心中奠定了紮實的基礎,不僅如此,製作過程對於孩子們來說也仿佛是一項有趣的遊戲,甭管是掛在身上的還是舉在手裡的,大伙兒買糖葫蘆主要還是為了圖個紅紅火火,喜氣洋洋,都說廠甸的回憶糖葫蘆挑大樑,可北京人來廠甸也絕不僅僅是為了這串兒糖葫蘆。

之所以會有超高的人氣,原因很簡單,1953年以前,廠甸廟會上擺攤兒的都是北京人自發組織的,改革開放以後,為了能夠讓北京人在春節廟會上有的逛,有的買,當時的前門百貨,西單商場,天橋商場,隆福寺商場等北京的各大商場,副食店,百貨都要在廟會上搭棚子賣貨。

充實廟會的買賣,現如今的廠甸廟會上再也看不著賣秋褲,賣襪子的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種名不副實的小吃,也就書畫筆會活動,還能找著點當年老北京廠甸廟會的影子,從當年的基本生活用品,到現在的商業化氛圍,老北京人明顯更懷念曾經的廠甸廟會。

這一年一次的民間狂歡,不知道從什麼開始變味了,只有過去老北京的廠甸廟會才算得上是北京人生活最集中也是最真實的寫照。

二:白雲觀廟會

吃喝玩樂,只是廟會其中的一個部分,嚴格來說,廟會原本就是祈福敬神的,在廟會上求福牌兒,求福字兒,更是北京人必不可少的,可絕大多數廟會上的福氣都是求來的,唯獨北京城有一個廟會,這福氣是靠您的雙手摸來的。

四九城有句老話,若問摸猴兒何處去,路人遙指白雲觀,由於口罩原因,連續三年,春節上白雲觀摸猴兒的人數,屢屢創下新高,四五萬人已經成了起步數,大伙兒都為圖個吉利,最誇張的時候,從早上六點一直能排到下午四點,跟白雲觀摸猴兒這事兒,北京人都知道。

然而就是這麼一個看似大俗特俗的事兒,誰要是不摸,您就算是白來了,記憶里,小時候什麼事兒都不懂,純屬就是湊熱鬧,即便這樣,老家兒都得舉起來跟這兒摸一下石猴兒,身上哪兒不舒服就摸哪,算是北京人祈福的一種通俗方式。

白雲觀的石猴兒,一共有三隻,但仨猴兒不見面,一隻跟山門上,一隻在山門旁邊兒的影壁上,另外一隻在進院東邊兒,雷祖殿石碑的碑座兒上,有人說這是老北京老掉牙的習俗,其實不然,某種層面來說,也算是一種傳承,北京人可不是無腦跟風。

早在明朝那會兒就已經流行起來了,為什麼非得摸這猴兒呢?北京流傳這麼一種說法,因為白雲觀是咱北京知名的一座道觀,道家向來都很講究效法天地,崇尚自然,而猴子的猴發音跟氣候的候相近,所以摸猴兒指順著節令氣候的變化,尊道法自然而生活,這一點跟北京人的性格不謀而合。

於是,慢慢的就演變成了老北京所說的摸猴兒能夠消災祛病,保佑北京人平安吉祥,時至今日,摸石猴兒,打金錢眼兒,依舊是白雲觀的一大特色,而能不能收穫福氣,這可就全看您手上的功夫了。

說起廟會,外地人年年湊熱鬧,大伙兒的意見也不少,比方說坑人的小吃太多,傳統的玩意兒太少,1984年龍潭湖第一屆廟會拉開新廟會的序幕,一轉眼,新廟會也變成老廟會了,為了寫這篇文章,特意跟幾位老北京人打聽了一番,他們記憶中的傳統廟會,其實並不局限於春節。

要說最正宗的京味兒廟會,首先必須得有廟,比如西城區的護國寺,東城的隆福寺,都是著名的廟會舉辦場所,其中這護國寺廟會每月陰曆初七,初八都會舉辦,而如今春節里的各大廟會其實不少也都是像當年護國寺廟會學來的。

當年護國寺廟會一大優勢就是地盤兒大,只可惜,末末了,只剩下一座金剛殿了,這是當年的第二層殿,原本共有九座殿,而春節廟會只占用了它的前四進,按照老北京人的回憶,有人還畫了一幅護國寺春節廟會攤位平面圖,山門外邊是各種小吃攤兒,進了山門的第一進院是日雜等生活用品。

打這兒開始,分為東西兩路,東路是雜耍,西路最大的攤兒是唱評劇的,等您走進第三進院兒,天王殿是全寺的制高點,主要售賣一些老北京的土特產,第四進院兒里是賣衣服,布匹的,當年跟這兒擺攤兒的也遭遇到了跟現如今地壇,龍潭廟會上攤位老闆一樣的問題。

甭管誰來,都得交地份兒錢,當年收攤位費主要是為了維持寺廟的正常開支和維修,為了掙回本錢,誰也不能賠本賺吆喝,於是漲價兒的漲價兒,圈地的圈地,您有所不知,過去的廟會幾乎每一次都會帶來讓北京人咂舌的『高科技』

比方說『拉大洋片』可現在的拉洋片完全就是形式大於內容,錢花不少,但您什麼都看不著,老廟會上的吃喝玩樂,在今天的廟會上已經找不著了,除了生活節奏太快,大伙兒見怪不怪,沒有新鮮感外,主要還是因為商業氣息太濃,並且一點人情味兒都沒有。


跟當年燒香祈福,買賣日雜的功能相比,如今的廟會或許更像是一場商業活動,走哪兒都是人挨人,人擠人,非但沒有了年味兒,反而還讓我們越來越懷念曾經的老北京廟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