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邑奇謀:劉邦戰勝項羽的利器,見識張良的計謀有多厲害

資治通覽 發佈 2023-01-28T15:35:16.741592+00:00

但這場戰爭沒有長平之戰、巨鹿之戰,甚至不如井陘之戰有名,原因不外乎劉邦敗得太快、太容易,完全被項羽碾壓,還沒有顯出項羽的軍事技能,沒有一點巔峰對決的味道。

劉邦與項羽的第一戰就敗得一塌糊塗,56萬大軍被項羽三萬人馬打到灰飛煙滅,故此讓劉邦差點提前劇終。這就是歷史著名的彭城之戰。但這場戰爭沒有長平之戰、巨鹿之戰,甚至不如井陘之戰有名,原因不外乎劉邦敗得太快、太容易,完全被項羽碾壓,還沒有顯出項羽的軍事技能,沒有一點巔峰對決的味道。

但有一個關鍵點不容忽視,那就是劉邦基本賠光了全部積攢所得,而項羽還未傷及皮毛。那麼接下來怎麼打?對於劉邦來說,這恐怕不是兵將多寡的問題,而是戰術轉型的問題,因為劉邦已經認識到了與項羽硬來,毫無勝算,只能使用巧勁兒,借力打力,四兩撥千斤。正是這樣嚴峻的形勢逼迫下,於是誕生了扭轉局面,決定劉邦最終成敗的下邑之謀。

彭城之戰失敗的原因

其實劉邦在彭城之戰前,已經做了周密的戰略布署,比如呂澤的駐地就是他專門安排,之所以擺脫不了失敗,一是項羽太過勇猛,謀略過人,還識破了劉邦的戰略布局;二是劉邦的56萬大軍,實際上是一群烏合之眾。

春,漢王部五諸侯兵,凡五十六萬人,東伐楚。項王聞之,即令諸將擊齊,而自以精兵三萬人南從魯出胡陵。四月,漢皆已入彭城,收其貨寶美人,日置酒高會。項王乃西從蕭,晨擊漢軍而東,至彭城,日中,大破漢軍。漢軍皆走,相隨入谷、泗水,殺漢卒十餘萬人。漢卒皆南走山,楚又追擊至靈壁東睢水上。漢軍卻,為楚所擠,多殺,漢卒十餘萬人皆入睢水,睢水為之不流。圍漢王三匝。於是大風從西北而起,折木髮屋,揚沙石,窈冥晝晦,逢迎楚軍。楚軍大亂,壞散,而漢王乃得與數十騎遁去……《史記•項羽本紀》

劉邦進入彭城後,將防禦的重點放在了彭城北部,他認為,當時項羽在齊國與田氏兄弟作戰,回師後出於便利,必然會先從彭城北部發起攻擊。讓劉邦沒想到的是,項羽識破了他意圖,繞到彭城西面的蕭縣,發動攻擊。蕭縣是劉邦部署的薄弱環節,又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因此才引發連鎖反應,致使劉邦的軍隊一潰千里。

「五諸侯兵」並不是劉邦自己的人馬,而是他出漢中後一路降服的諸侯,這些諸侯各有各的算盤,名義上一致對付項羽,實際上是一堆牆頭草。因為如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河南王申陽、魏王魏豹、殷王司馬卬、常山王張耳本就為項羽所封,受項羽恩惠。除張耳外,其餘五諸侯王均有被劉邦「脅迫」的意思。所以他們沒有與劉邦建立起穩固關係之時,也不會與劉邦形成牢不可破的聯盟,這也是被項羽輕易攻破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二年,漢王東略地,塞王欣、翟王翳、河南王申陽皆降。

漢王之出關至陝,撫關外父老,還,張耳來見,漢王厚遇之。

三月,漢王從臨晉渡,魏王豹將兵從。下河內,虜殷王,置河內郡。

漢王以故得劫五諸侯兵,遂入彭城。——《史記•高祖本紀》

事實上,劉邦彭城戰敗後,司馬欣、董翳等諸侯馬上又倒向了項羽,之後是魏王豹,只有張耳依舊跟著劉邦。張耳之所以不走,一是被陣余追擊,無家可歸。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與劉邦關係莫逆,二個人在年輕時候就已經相識相交。總之,劉邦56萬大軍以這樣性質的匯集而成,表面聲勢浩大,實則一沒有凝聚力,二沒有戰鬥力。

是時,呂后兄周呂侯為漢將兵,居下邑,漢王間往從之,稍稍收其士卒。諸侯皆背漢,復與楚。塞王欣、翟王翳亡降楚。——《資治通鑑》


下邑是個地名,離劉邦老家豐邑不太遠,屬碭郡,在彭城的西方向,當時劉邦的大舅哥呂澤就駐紮在下邑。所以,劉邦在驚慌失措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自家人那裡最安全,於是坐著夏侯嬰的馬車跑到下邑。反觀陳勝敗逃時沒有目標,車夫莊賈跟著他也感到迷茫,於是莊賈乾脆殺了陳勝去向秦將章邯領賞。

下邑之某

下邑之謀又稱下邑奇謀,它是劉邦由敗到勝的轉折。當時劉邦幾乎彈盡糧絕、一蹶不振,就算他再集結百萬大軍與項羽面對面硬拼,也還是白給,所以他才想到用迂迴戰術。到此,劉邦頑強的意志力不由得不讓人佩服,實際上很少有人注意到一個細節,那就是劉邦的老本兒還在,這就是他底氣的來源。

劉邦的老本兒在哪裡呢?巴、蜀、漢中及關中。項羽取得彭城大勝後,一沒有追擊劉邦,二沒有去抄劉邦的地盤,這就給了劉邦東山再起的機會。當然也不能說項羽輕敵大意及短視,因為他的主力正陷入齊國與田氏兄弟糾纏,而他也認為劉邦不可能再短時間內復元,所以他認為收拾了田氏兄弟再滅劉邦也不遲,只是他沒想到劉邦調整了策略。


劉邦在下邑問手下眾人,寡人打算將關東之地都拿出來,誰能助寡人打敗項羽就分給他。這時張良接話了,說這三個人非九江王英布、彭越、以及您的大將軍韓信莫屬。

漢王問群臣曰:「吾欲捐關以東,等棄之,誰可與共功者?」張良曰:「九江王布,楚梟將,與項王有隙,彭越與齊反梁地,此兩人可急使。而漢王之將,獨韓信可屬大事,當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則楚可破也。」——《資治通鑑》

當時關東之地,除去項羽占去絕大部分,其餘的被其他諸侯王占據,而且大部分心向西楚。比如代國有陳余派去的夏說,明為相國實則為王;趙國雖趙歇為王,實際陳余當家做主;燕王臧荼為項羽所立,獨霸一方;齊國田氏兄弟內訌不止,排斥外人;臨江王共敖一直支持項羽,直到項羽死後,臨江國才被劉邦滅掉;至於西南方向的衡山王吳芮,九江王英布都是項羽的人等等。值得一提的是,陳余因劉邦收留張耳已與劉邦反目。所以,劉邦所說的「關中之地」實際上是畫了一張大餅,他之所以開這張空頭支票,無非就是拉攏盟友對抗項羽。

當然,劉邦光空手套白狼不行,做事周到的蕭何及時為劉邦解憂。聽到劉邦兵敗後,蕭何一面從巴蜀運糧草,一面在關中籌集兵卒,並很快派往關中。

五月,漢王至滎陽,諸敗軍皆會,蕭何亦發關中老弱未傅者悉詣滎陽,漢軍復大振。——《資治通鑑》

這還不算完,劉邦擔心後方不穩,又與韓信返回櫟陽,然後組織人馬去打章邯。櫟陽是秦國舊都之一,劉邦出漢中後暫建都於此,由蕭何看守打理。滅掉章邯之後,劉邦這才徹底放心,於是又聚集起一些人馬返回關中,全力對付項羽。

六月,漢王還櫟陽。

壬午,立子盈為太子,赦罪人。

漢兵引水灌廢丘,廢丘降,章邯自殺。盡定雍地,以為中地、北地、隴西郡。——《資治通鑑》

劉邦八月由關中返回關東,「下邑之謀」開始實施,並逐漸優化。

首先使者隨何已經趕赴九江國說服英布。為什麼要拉攏英布呢?三點理由:一是其人勇猛,不亞於項羽,曾在項羽麾下屢建奇功,比如巨鹿之戰,他就是主力先鋒;二是九江國威脅劉邦側翼安全,這個隱患必須清除;三是當時英布與項羽已經產生了間隙,便於離間。

其次由韓信帶領兵馬去攻占西魏國。在取得魏國後,韓信奏請劉邦繼續向代、趙、燕、齊等國開進,劉邦准許。實際韓信此舉就是下邑之謀的優化與完善,它的重要效果越到最後越明顯。特別是最後濰水一戰,廢了龍且及其20萬兵馬,讓項羽一多半的家當折損殆盡。

再則就是聯絡鼓越攻擊項羽的後方。早在劉邦往關之前,彭越就與劉邦有過接觸,當時他助劉邦攻打過昌邑。雖然最終沒有拿下昌邑,但二人建立了一定的感情基礎。項羽在關中分封時,彭越沒有到場,所以也沒有得封,致使手下一萬餘眾沒處著落,自己這個頭領也很沒面子,於是彭越便把這筆帳記在了項羽頭上。所以到劉邦向彭越提出結盟時,彭越非常高興,感覺自己一下找到了用武之地,同時也能吐心中一口惡氣。

劉邦轉敗為勝,問鼎天下,張良計謀功不可沒

事實證明,張良的計謀完全正確,對於每個人都沒有看走眼。

拉攏到英布,實際上是斷了項羽的一條臂膀,於劉邦實力大增。

韓信則將魏、代、趙、燕、齊統統拿下,掏空了項羽的大後方,對項羽實現了迂迴包抄。

彭越採用游擊戰術,在項羽後方進行了無休無止的騷擾,致使項羽疲於奔命,糧草斷絕。

與此同時,劉邦在正面鉗制住項羽,令他首尾難顧。

這樣的結果就是,近四年的楚漢戰爭,讓曾經不可一世、睥睨四海的項羽油盡燈枯,走向沒路。

綜合上述情形,不由得讓人想起一個場景,那就是大草原上的鬣狗獵食角馬或其他動物。

毋庸置疑,下邑之謀是劉邦轉敗為勝的契機,奪取江山的關鍵,打敗項羽的指導依據,但史書對於它的制定過程沒有詳細記載。不過可以想像,這麼重大的戰略布局,絕對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明概括,然後草草付諸行動。

而這樣的謀略也不是當時正陷入失落、悲觀、鬱悶中不能自拔的劉邦一個人能想出來的,應該是先由張良點撥劉邦,劉邦在眾人面前提出初步框架,然後由張良補充細則。這樣一來,劉邦居於主位,符合君臣之道,也符合張良含蓄內斂的性格作風。

張良一生為劉邦出過許多奇謀,每一次謀略都能為劉邦化險為夷,或解決重大問題,這裡不逐一例舉。對此,劉邦有最清晰的認識,所以才會說張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