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五千年只有一個謀聖,為什麼這個人是張良,他有什麼不一樣?

文史風雲鑑 發佈 2023-01-28T15:52:52.300527+00:00

謀聖,這是對謀略家最高的評價。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出現了許多有名的謀略家,他們都沒能得到這個稱號。

文章字數4081字,預計閱讀時長10分鐘,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擊右上方的「關注」。感謝您的支持和鼓勵,希望能給您帶來舒適的閱讀體驗。


謀聖,這是對謀略家最高的評價。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侯張良獲此殊榮。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出現了許多有名的謀略家,他們都沒能得到這個稱號。

西漢開國皇帝劉邦曾說,在運籌帷幄和決勝千里這方面,他不如張良。

在後世的歷史評價中,無論是撰寫史記的司馬遷,還是新中國的建立者毛主席和周總理,都很欣賞張良的才華。周總理在了解張良的事跡後,還寫下了一首詩稱讚他。

那麼古今盛讚的留侯張良,他的人生究竟有什麼特別之處呢,他是如何俘獲眾人之心的?

亡國之恨,刺殺秦始皇

張良,字子房,戰國時期韓國人。張良出生於秦國即將統一天下的時代,他的家族在韓國有很高的地位,多人擔任過韓國丞相的職位。

等到張良出生的時候,韓國勢微,只能通過向秦國俯首稱臣的方式存活。然而韓國的滅亡是必然的,因為韓國特殊的地理位置擋住了秦國東出的道路。

按照張良祖輩的發展,如果韓國還能繼續存在,那麼張良就會成為韓國的下一任丞相。可是秦國沒有給張良這個機會,公元前二百三十年,秦國發兵攻打韓國,韓國毫無抵抗之力,遂滅國。

張良沒有成為秦軍的俘虜,他逃出去之後,隱姓埋名生活了很久。對於心懷亡國之恨的張良來說,他最想做的事情就是為國家報仇,殺掉秦始皇,就是他的目標。

秦朝建立以後,秦始皇在大臣的陪同下四處巡視,震懾地方的同時誇耀自己的成就。

張良認為這是一個刺殺的絕佳機會,因此他通過人脈渠道,打聽到了秦始皇巡視的具體路線。張良僱傭了兩個殺手,準備了一個一百二十斤重的鐵錐,打算選個合適的地方刺殺秦始皇。最後張良選擇了博浪沙這個地方,遺憾的是,這一次的刺殺計劃失敗了。

鐵錐只擊中了秦始皇車隊的副車,秦始皇本人只是受到了驚嚇。事後秦始皇下令全國緝拿張良,張良早有準備,逃到了下邳繼續蟄伏等待恰當的時機。

在下邳蟄伏期間,張良一邊學習一邊探聽消息,還得到了一本名叫《太公兵法》的奇書,張良研習多年,最終學會了運籌帷幄的本領。

揭竿而起,追隨劉邦打天下

數年後,陳勝吳廣起義揭竿而起,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緊接著項羽、劉邦等人接連起義,張良認為秦朝大勢已去,已經沒有必要實行刺殺計劃,於是他召集了幾百人,加入了劉邦的陣營。

起先,劉邦對這個柔弱的書生並不重視,看在張良帶人來投奔的份上,就給了張良一個掌管軍馬的官職。

這也不能怪劉邦,畢竟這個時候的劉邦需要的是大量的人馬,需要的是能征善戰的將軍,運籌帷幄的謀士當然重要,但不是目前最迫切需要的。

張良是個懂得隱忍的人,他沒有因為劉邦不重視就負氣離開。張良一直在劉邦手下安心做事,他在等待合適的時機,然後再出場證明自己的才華。

不久後,在張良的幫助下,劉邦率領大軍到達秦朝都城咸陽外的最後一道屏障嶢關。此時劉邦手下的人馬並不多,強攻嶢關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劉邦也嘗試了硬攻,但結果是必然的,僅憑他那點兵力,根本不夠看。

這時候就只能智取了,劉邦幾乎是下意識地想到了張良,他覺得張良肯定有攻破嶢關的辦法。果然,張良真的給出了一個幾乎是兵不血刃的辦法。

張良說,鎮守嶢關的秦朝將領的出身都很一般,大都是社會底層的屠戶,他們是經不起金錢的誘惑的,只要劉邦用金錢賄賂這些將領,那麼嶢關就會不攻自破,即使不會自我瓦解,軍心也會動搖。

劉邦認為張良的計劃可行,於是讓大臣帶著金銀財寶賄賂那些出身低微的秦朝將領,事情的發展和張良預料中的一樣,這些將領很快就歸順了劉邦。

餘下那些鎮守嶢關的秦朝將領,他們見大勢已去,就打算和劉邦談判。張良讓劉邦表面答應,然後暗中派軍隊攻打,結果嶢關被攻破。

於是劉邦在項羽之前到達了咸陽城,並接受了秦王子嬰的投降。劉邦拿到了玉璽,雖然實力上打不過項羽,但在名義上已經完勝。

項羽怒不可遏,打算直接滅了劉邦,劉邦無奈求和,帶著樊噲和張良參加鴻門宴。在這個危機四伏的宴會上,張良運用智謀,再一次讓劉邦化險為夷,並且讓項羽和范增關係破裂。

穩固人心,輔佐劉邦一統天下

在張良的建議下,劉邦選擇了接受項羽的分封成為漢王,然後一直在封地發展壯大自己的實力。在楚漢爭霸期間,張良和蕭何一起建議劉邦重用韓信,對於張良的建議,劉邦從來都是言聽計從,所以他拜了沒有任何軍功的韓信為大將軍,命其統領軍隊。

在韓信獲得勝利後,開始向劉邦邀功請賞要當假齊王的時候,張良及時發現了君臣之間的危機,他勸告劉邦此時不能得罪韓信,否則漢軍的實力會有很大的損失。

於是怒不可遏的劉邦一改態度,他不僅答應了韓信的請求,而且封的是真齊王。韓信如願以償成為封王,所以便安心駐守城池,然後和項羽的部隊廝殺。

可以說,因為張良的存在,劉邦才沒有失去一個能征善戰的將軍。歷史事實也證明了張良的正確,韓信在得到齊王的封號之後,他成了楚漢爭霸中漢軍的核心軍事力量之一。除此之外,劉邦還接受了張良重用英布和彭越的建議,使得劉邦的實力大增。

因為這三個勢力的穩定,劉邦終於獲得了和項羽一爭高下的能力。項羽明白劉邦已經不能隨意拿捏了,因此決定和劉邦議和。

不久後,劉邦和項羽平分天下,象棋中的楚河漢界就是這樣產生的。項羽釋放了劉邦的家人,這是他的誠意,但也是他的敗筆。

然而項羽並不知道這只是張良的緩兵之計,現在劉邦已經沒有了後顧之憂,項羽失敗已經是必然的結果。

不過劉邦可不是這麼想的,他認為能和項羽平分天下已經是最好的結果了,於是決定撤軍。張良及時勸住了劉邦,並告訴劉邦這是個一統天下的絕佳機會。劉邦認真仔細地聽完了張良的分析,他認可張良的想法,所以命令大軍繼續進攻。

為了一舉打敗項羽,劉邦命令韓信和彭越協助他一起進攻,然後親自率領大軍圍攻項羽。計劃是好的,但是在執行的過程中出了一些差錯。

韓信和彭越並沒有聽從劉邦的命令率領軍隊來幫忙,這導致劉邦孤軍深入沒有後援,項羽察覺到這個情況之後,率領大軍反擊劉邦,把漢軍打得大敗而歸,劉邦只好固守城池等待韓信和彭越的援軍。

等了又等,劉邦連一個援軍的影子都沒有看到。實在堅持不下去的劉邦只好詢問張良該怎麼辦,張良說好辦,只要劉邦封給韓信和彭越一定的土地,他們一定會來幫忙的。

劉邦不解其意,詢問為什麼。張良說,此時的楚軍已經是強弩之末,失敗是必然的結果,漢軍也一定會勝利,韓信和彭越之所以沒有來助陣,是劉邦沒有給他們應有的賞賜,所以他們擔心劉邦一統天下後不會善待他們。

劉邦聽完頻頻點頭,於是按照張良的建議,封韓信和彭越為王,並賜給他們很多土地,然後讓使者把詔書送給韓信和彭越。

果然,韓信和彭越在得到賞賜之後,立刻帶著大軍來幫忙。結果就是項羽被圍在垓下,歷經數次的突圍之後終於突破漢軍的包圍圈,曾經的四十萬大軍如今已經沒有多少了。項羽一直走到烏江,無顏面對江東父老的項羽拔劍自刎。

項羽死後,劉邦如願以償地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建立了西漢王朝。

封賞雍齒,化解君臣危機

天下已定,這時候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出現了,那就是如何封賞跟隨劉邦打天下的功臣。那些功勞最大的其實是最好辦的,全都按照最高的規格來就是了。

最難辦的是那些高不高低不低的功臣,他們的功勞大小其實並不好劃分,每個人都認為自己的功勞比別人大,所以自己得到的賞賜應該是最多的。時間一長,這些人之間就產生了衝突,甚至有人對皇帝劉邦也產生了不滿的情緒。

有一次,劉邦和張良看見一群將領在皇宮裡交頭接耳,劉邦很是好奇,他覺得張良肯定知道,於是就問張良那些將領在談論什麼。張良輕描淡寫地回答說,他們很有可能在策劃謀反。這句話嚇得劉邦不知所措,連忙請教張良怎麼處理這件事。

張良告訴劉邦,這些將領大都建立了不大不小的功勳,他們都等著要封賞,但是因為這件事還沒有定論,所以他們在談論這個。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自從劉邦建立西漢之後,他懲罰了許多得罪過他的人,因此很多人都很害怕,擔心這樣的懲罰會落到他們的頭上,時間越久,人心就會越不穩固,謀反就是必然的結果。

所以現在最好的處理辦法就是安撫人心,最合適的方式就是善待那些曾經得罪過劉邦的人。張良詢問劉邦,誰是劉邦最痛恨的人,劉邦回答說,是雍齒,因為雍齒曾經背叛過他,因為雍齒後來有功,所以才沒殺他。

張良說,那麼劉邦可以封賞雍齒,這樣一來人們就會認為劉邦是一個寬容的君主,對待仇人尚且如此,就不用說其他人了,人心也就安穩了。劉邦聽從了張良的建議,這次危機也就在無形中化解了。

謀事謀身,受封賞功成身退

後世最欣賞張良的一點應該是他的結局,論功行賞時,劉邦想要把齊國的三萬戶封給張良,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張良拒絕了劉邦的賞賜,他只接受了留城的封地,因此被稱之為留侯。

張良明白打天下的時候劉邦必須依靠他們,所以可以忍著,但是在打完天下之後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在劉邦身邊的這些年裡,張良深知劉邦的為人,他認為繼續留下來治理國家不會是一個好的結果,於是他以求仙修道為由,拒絕出任西漢的官職。

歷史事實證明了張良選擇的正確,同為漢初三傑,韓信和蕭何的結局十分悲慘,韓信被殺,蕭何在獄中鬱鬱而終。三傑中只有張良一個人功成身退,並最終壽終正寢。

在中國歷史上,開國功臣中能夠善終的幾乎寥寥無幾,開國君主大殺功臣的現象比比皆是。在大殺功臣的君主中,以明太祖朱元璋最為殘忍,他製造了多次案件,幾乎將開國功臣全部殺光,導致的結果是建文帝朱允炆無人可用,被朱棣奪走了皇位。

張良,他的功勞可以說是功高蓋主了,因為劉邦在才能方面確實比不過張良,很多計策都是出自張良。這樣的開國功臣,在任何朝代都會受到君主的猜忌,甚至會招來殺身之禍。

張良能夠功成身退,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十分罕見的,這也是為什麼古人今人都會稱讚張良的智謀,因為他確實做到了很多人沒有做到的事情,在謀事和謀身方面,他做到了極致。

運用智謀,幫助幾乎一無所有的劉邦招攬人才,然後擊敗了不可一世的項羽最終奪得天下,同時他運用智謀避免了殺身之禍,稱之為謀聖,當之無愧。

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能做入世的事業,功名利祿會讓人喪失理智,從而沉溺在其中無法自拔,最終成為功名利祿的奴隸,更有甚者,會像韓信那樣因功名利祿而死。

激流勇退,未嘗不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參考資料:

《史記·留侯世家》

《漢書》

《後漢書》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