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乎!中醫至今連陰陽側重問題還沒有定論,如何才能走向世界!

觀風雲再起 發佈 2023-01-28T16:03:07.701178+00:00

「一陰一陽謂之道」,中醫講究「天人相應」,陰陽理論更是中醫的核心理論,《素問》所謂「人生有形,不離陰陽。」「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看病診斷,辯陰陽是基本功。然而,就是在這最最核心的陰陽理論上,出現了跨不過去的坎!這要從兩大醫家說起。

一陰一陽謂之道」,中醫講究「天人相應」,陰陽理論更是中醫的核心理論,《素問》所謂「人生有形,不離陰陽。」「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看病診斷,辯陰陽是基本功。然而,就是在這最最核心的陰陽理論上,出現了跨不過去的坎!這要從兩大醫家說起。

扶陽派的觀點

一代醫宗「黃藥師」黃元御,是乾隆皇帝的御醫,他重點提出了「培植中氣,扶陽抑陰」的診病理論,這成為了他貫徹終身的施治原則,他極力奉行「崇陽而卑陰」的學術觀點。

他認為只有黃帝、岐伯、扁鵲、張仲景當得上「醫門四聖」,其他醫家不足為論!他認為除「四聖」之外,歷代名醫持論多有偏失,貽害無窮,以至誤診死人。他自身就是被庸醫所誤,用大量寒涼清火的藥治瞎了眼睛,還留下了脾胃虛寒的病根,所以尤其反對那些害人的損陽泄火之方。

他在舉例說明為什麼「陽常不足,陽不勝陰」時說,一盆火和一盆水相爭,火必然就會被水澆滅,可見陽是勝不了陰的,這是再淺顯不過的道理,所以人身上陽常常是不足的,陰常常有多餘,所以治病主張扶陽抑陰,處處顧護陽氣。

他認為,人剛生下來時陽氣最充足,隨著人體衰老長大,陽消陰長,陽不勝陰,人就生病了。只要陽氣充足,人就強壯,陰氣旺盛,人就得病。如果人身是純陽之體,就成仙了,純陰之體那就成鬼了。

這個理論影響深遠,從實踐來看,黃元御是一代名醫,乾隆皇帝靠他的調養才得享高壽,他是了不得的醫門宗師,黃氏醫學的創始人。他是扶陽派(溫陽派)的祖師爺,又稱為火神門,此後有劉止唐、鄭欽安、盧鑄之等人,一脈相傳。

此外明代著名醫學家張景岳也不謀而合,一力提倡「溫補」,主張「陽非有餘」,在臨證上常用溫補方劑。

滋陰派的觀點

「金元四大家」朱震亨(人稱朱丹溪),是元代著名醫學家,醫術高明,往往一帖而愈。力倡「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之說。

他的主要觀點是,人身是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因為人體之火是通過生命的各種活動表現出來的,「凡動屬皆火」,陽動則耗陰,陰虛則陽旺,所以陰精就會虧損,倡導滋陰降火。

陽常有餘在自然界例子很多:

(1)就天地而言,天屬陽,地屬陰,天大而地小;

(2)就日月而言,日屬陽,月屬陰,日恆圓而月常缺;

(3)就人身而言,相火屬陽,容易妄動,精血(具有生殖功能的)屬陰,來遲去早。

這些就是「陽盛陰衰」的體現,充分說明了陽常有餘,陰常不足。

內傷飲食、七情、房事都會使相火妄動而陰精耗傷,使人體陽有餘陰不足的偏盛偏衰之象加重,從而產生各種內傷疾病。

他的理論也是影響深遠,明代諸醫家,如趙震道、趙以德、王履、戴原禮(即戴思恭)諸人,均師承其學。另有虞搏、王綸、汪機、徐彥純等亦接受其學術思想,成為滋陰派(丹溪學派)創始人。

二者孰是孰非?第三種理論

到底是「陰常有餘、陽常不足」,還是「陽常有餘、陰常不足」呢?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決定是補是泄,是扶正還是祛邪的不同治病思路,這個問題不搞清楚,中醫的辯證施治就面臨困擾。

對此的爭論,在中醫界已持續多年,引發了數次大辯論。後來又誕生了另一派叫平衡派,認為「陰陽的相對平衡」最為重要,認為溫補派、滋陰派兩方都有理,都說得對,都不得罪。

那平衡派是怎麼圓場的呢?

他們說,「陽常有餘,陰常不足」是隨處可見的,都可以印證丹溪老人的這個觀點是有根據的,是真實不虛的。

「陽常有餘,陰常不足」,是講的我們這個地球生物圈,乃至我們這個宇宙的常態,是維持生命、維持正常秩序必須具備的常態。

如果這個常態被打破,變成陰陽對等,變成陽非有餘,陰非不足,甚或「陽常不足,陰常有餘」,那麼,生命的常態亦隨之破壞,疾病甚或死亡亦會隨之而至。

所以我們要維持這種常態!補陽學說沒問題,使陽時時占優是對的!滋陰學說也沒問題,一旦「過陽」,就要滋陰。這是清代溫病學家吳鞠通晚年的一個著名觀點。

對陰陽偏重問題這種調和論根本沒有實質上的幫助。

為什麼需要迫切解決陰陽偏重問題

《黃帝內經·素問》:「聖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陰陽,四時經紀。」就是說,無論養生還是治病,只有理順陰陽關係,治療也能取得更好的療效。

陰陽學說廣泛地應用於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各個方面,指導著中醫的臨證思維和診療實踐。中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體內部充滿著陰陽對立統一的關係。

陰陽本是統一的,如今被兩大派生生地割裂了,諸多派系各立山頭,互不相讓。

「溫陽派」指責「滋陰派」動輒降火,用藥偏執苦寒,常致人脾胃損傷,使中藥難得有入口見效者,流毒很深,導致大眾都認為中藥見效慢。

「滋陰派」指責「溫陽派」開方必滋補,好用附子、乾薑,使熱上加熱,陰精虧損。

莫衷一是!那麼如果拋開偏陰偏陽的問題,直接辯證施治不是也可以嗎?比如患者陽虛就補陽,陰虛就補陰?

事實上是有問題的,比方說一個陰虛火旺的人來看,如果用「陽常不足,陰常有餘」的理論,那麼決不可用清火泄陽的藥。反之,一個陽虛的人來看,用「陰常不足,陽常有餘」的理論,也不會用補陽氣的藥。

中醫是一門講究天人合一的古代經驗醫學,疾病的診斷要以分辨陰陽偏勝為首務,恢復陰陽的相對平衡是治療的基本原則,因此陰陽偏重的問題極為重要!

但願中醫能儘快地走向世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