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稱滿清第一怪才,「牛人」姚啟聖究竟怪在哪?

文史風雲鑑 發佈 2023-01-28T16:32:36.307270+00:00

「迨台灣之亂,衝鋒陷陣,雖施琅功。然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應時以輸軍餉,重犒以收士心,皆少保之力也!」

文章字數4134字,預計閱讀時長10分鐘,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擊右上方的「關注」。感謝您的支持和鼓勵,希望能給您帶來舒適的閱讀體驗。


「迨台灣之亂,衝鋒陷陣,雖施琅功。然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應時以輸軍餉,重犒以收士心,皆少保之力也!」說起康熙平台灣的故事,大家可能會馬上想到施琅的功績,但實際上,正如這段話所說。

施琅固然在前線衝鋒陷陣,立下大功,但如果沒有「少保」在後方運籌帷幄,調運物資,那施琅的功績也終究是空中樓閣。這裡的「少保」指的就是姚啟聖,並且他的功績可不止平台灣這一件,他的人生也相當曲折,堪稱「滿清第一怪才」。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姚啟聖這位怪才的傳奇人生。

姚啟聖的經歷算得上典型的「大器晚成」,他出生於明朝天啟年間,是浙江紹興人。姚啟聖從小就有些「怪」,雖然出生於書香世家,但他卻從小喜歡習武和研究軍事,並且這也不耽誤他讀書,可以稱得上是天才了。少年時的姚啟聖堪稱「文武雙全」,有「遊俠之氣」,與當時讀書人文弱的氣質不太相符。姚啟聖喜歡帶著一幫小夥伴「行俠仗義」,不像文士,倒像是個俠客。

如果姚啟聖生於治世的話,可能就這麼遊俠一輩子了。但是姚啟聖的少年時代正值明末統治腐朽,農民戰爭如火如荼之際,而東北方的滿清也一次次南下劫掠,等待著入主中原的機會。儘管姚啟聖所處的江南相對安定,但四面八方傳來的消息正不斷加劇著當地人的危機感。但可能是因為此時姚啟聖的眼界還沒有打開,也可能是因為此時明朝的選官制度已經腐朽,他並沒有參軍報國或從政報國,而是依然滿足於當一個「遊俠」。

不過在「天崩地裂」般的巨變面前,姚啟聖的遊俠日子註定無法持續下去。1644年,李自成揮師攻克北京,崇禎帝自盡。隨後李自成與吳三桂在山海關大戰,早已在準備入關的清軍趁勢殺出,李自成大敗,倉皇撤出北京。不久後清軍入主北京,就在原明朝君臣以為他們是來「弔民伐罪」的時候,他們宣告了自己的目的:奪取天下。直到此時,許多士人才明白過來,這次,清軍不會搶一把就走了。

這一系列事件後來被統稱為「清兵入關」,在當時,人們往往稱之為「甲申國難」或「甲申天變」。隨著滿清開始推行「跑馬圈地」和「剃髮易服」的政策,並在南下途中製造了「揚州十日」等慘案。許多人逐漸明白過來,這次劇變不僅僅是改朝換代,而是「亡天下」。許多有志之士開始奮起抗爭,如張名振、張煌言等人。

姚啟聖本來也在其中,當時清軍已經渡過長江攻陷南京,南明弘光政權覆滅。人們紛紛南逃,姚啟聖卻反其道而行之,向北抵達通州。這裡尚未淪陷,也是當時的抗清前線。

姚啟聖為何一定要去通州,原因已經不可考了,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並沒能參與抗清事業。原因也很怪,姚啟聖可能本來是想投效當時通州附近的抗清義軍,但卻在途中遭到了當地土豪的侮辱。很可能是姚啟聖本來從小就心高氣傲,看不起這種「土包子」,而當地土豪仗著自己在一畝三分地上的權勢,也看不起姚啟聖,雙方就這麼發生了衝突。按理說發生衝突了解決就好了,解決不了就避開。但姚啟聖再次顯示了自己的怪才特質,竟然因為這麼一次衝突直接脫離了抗清陣營,隨後就剃髮留辮,投靠了清軍。

當時清軍正在平定江南,面對著形形色色的反抗勢力,自然很需要姚啟聖這樣的人才。雖然按理說選官是要經過科舉的,但清軍將領「事急從權」,擁有了在當地自行任命部分官員的權力。

當時正在進軍通州的清軍將領考慮到姚啟聖確實有才,而且也有相當的號召力和影響力,便提出任命他為地方官。但姚啟聖卻不要這個官職,只是要求對方任命他為通州知州,對方也是摸不著頭腦,他本來打算給姚啟聖的官職比通州知州大多了,怎麼姚啟聖就非要當這個通州知州呢?但考慮到人才難得,他還是同意了。

不久後清軍攻陷通州,姚啟聖也正式就任通州知州。俗話說新官上任三把火,但姚啟聖上任後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派人把那個侮辱過他的土豪抓了起來,狠狠打了一頓,直接給打死了。按理說這屬於公報私仇了,而且這個土豪在當地也很有勢力,姚啟聖就這麼把人家打死了,該怎麼處理這個爛攤子?

於是姚啟聖再次顯示了他「怪」的一面,他壓根沒打算處理,就這麼溜了,連官職也不要了。按理說這屬於棄職潛逃了,不過當時清軍正忙著和各路抗清義軍交戰,也顧不上管他。其實姚啟聖既然都當上知州了,完全有很多種方法能報復那個土豪,況且只是幾句話的事,至於直接把人家殺了嗎?然而姚啟聖偏偏選擇了如此直截了當的報複方式,就為了報這麼一個仇投靠清軍,謀求了個知州的官位,報仇後就棄職潛逃,也屬實是「怪」。

此後姚啟聖又回到了遊俠生活中,之後的十多年他究竟在幹什麼並沒有明確的記載,只知道這段時間他一直沒有當官。唯一有記載的事情是有一次姚啟聖在蕭山旅遊,碰上兩名清軍強搶民女,於是他上前勸告,希望對方收手。但這些如狼似虎的兵卒怎麼可能聽他的話,甚至還反過來威脅他,於是姚啟聖直接趁其不備拔出一名清軍的佩刀,幾下就把兩名清軍都殺了,隨後將這名女子送了回去。

這裡可以看出姚啟聖不但擅長指揮,自己的武藝也十分高強。一人殺掉兩名清軍,哪怕是偷襲,也絕非常人可以做到。並且姚啟聖主動救助和自己並不相識的女子,可見他也確實是有著一股江湖義氣的。

不過最後,可能是為了保全家族,也可能是他本來就是「誰強就投靠誰」的人,姚啟聖還是投靠了滿清。1659年,姚啟聖和族人一起加入了旗籍,成為了「漢軍鑲紅旗」的一員。1663年,他作為「旗人」參加了特殊的「八旗鄉試」,這是清朝為了優待旗人而專門設置的一種特殊考試制度,而姚啟聖則在這次考試中奪得第一。

不過有意思的是,到了這個時候,姚啟聖得到的官職反而比之前低了。因為之前清朝為了籠絡人心,是「事急從權」,而此時清朝在江南的統治已經穩固,也不需要如此授官了。因此即便是鄉試第一,這回也沒有知府,沒有知州,姚啟聖只得到了一個廣東香山知縣的職務。當然這個起點其實也不低了,如果姚啟聖能夠好好經營一番,未來入職中樞也是有可能的。

但「怪才」姚啟聖再次劍走偏鋒,他上任後馬上就開始還前任知縣的「欠債」。原來前任香山知縣可不是正常調職,而是因為虧空了數萬兩銀子被抓走的。本來前任留下的虧空不需要姚啟聖來負責,但姚啟聖偏偏很有責任心,竟然自己把這幾萬兩銀子的虧空全補上了。

這又是姚啟聖很「怪」的一個地方,可以體現兩點。一是姚啟聖很有責任感,哪怕不是自己的責任,他也要全力把事情做好。二是姚啟聖確實很有錢,要知道幾萬兩銀子在當時,別說普通百姓,就連豪門巨富也未必能一下拿出來。姚啟聖卻能一口氣拿出幾萬兩銀子來補虧空,可見其家財確實不少。並且光靠省吃儉用肯定是無法省出這麼多錢的,姚啟聖應該還有其特殊的收入渠道,可能跟他之前的遊俠生涯有關。

但不管怎麼說,姚啟聖起步就是香山知縣,又替地方償還了虧空,可以說是聲名顯著,正常發展下去肯定是前程遠大。但此時姚啟聖的「怪」勁又上來了,當時清朝執行嚴格的海禁政策,嚴厲禁止海上貿易,任何敢出海的商民都將遭到嚴酷的刑罰。結果導致沿海地區出現了普遍的經濟倒退狀況,人民苦不堪言,而當地官員為了討好朝廷,往往無視這一切,依然嚴格執行海禁政策。

但姚啟聖卻偏不信邪,為了治下百姓的生活,他自行開放海禁,允許人民出海經商。這使得香山當地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姚啟聖在民間獲得了不錯的名聲。但這種「膽大妄為」的行為顯然不能為朝廷所接受,一群阿附朝廷的官員對姚啟聖群起而攻之,最終姚啟聖被罷官,再次回歸鄉野。

而姚啟聖的下一次起復同樣也很「怪」,在他罷官回鄉幾年後,「三藩之亂」爆發,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建舉兵叛亂,攻入浙江。清朝一時猝不及防,來不及調動軍隊,只能在各地號召「義勇」抗擊。

按理說姚啟聖曾親眼見證了清朝統治的黑暗,而且已經用私財為他們彌補了虧空,已經算是「仁至義盡」。並且姚啟聖的家鄉在紹興,並沒有受到耿精忠的直接威脅,而姚家作為當地的世家大族,完全可以作壁上觀,保存實力。但姚啟聖卻再次選擇了「毀家紓難」,用自家的錢財招募了數百名士兵,加入康親王麾下,參與平叛戰爭。姚啟聖此前已經數年不問世事,此時又花費如此大的代價重返官場,究竟圖的是什麼?也許,他是想投機,趁機撈一把。也許,他只是想要個表現的機會罷了。

此後姚啟聖就隨著朝廷軍隊四處東征西討,屢立戰功,並因為其突出貢獻而多次受到提拔。到了1678年時,因為捐贈了數萬兩白銀的軍餉和各類物資,姚啟聖被提拔為了福建總督。這個升官速度屬實讓人驚掉了下巴,要知道四年前姚啟聖還只是個「草民」,沒有任何官職,卻在短短四年後就成為了福建總督這樣的地方大員,當時清朝全國的總督也不超過十個啊!不得不說,姚啟聖雖然經常「賭」,卻總能賭對,確實堪稱怪才。

而到了「三藩之亂」平定後,姚啟聖開始了自己人生的最後,也是最大的一場賭博,並再次展露了自己「怪才」的一面。當時施琅已經投降清朝,並多次建議加強海軍建設以及出兵台灣,但鰲拜控制下的朝廷既不信任施琅,也不覺得出兵台灣有何必要,因此多次拒絕了施琅的建議。不但如此,施琅還因為多次上奏而犯了忌諱,被剝奪了兵權,送到北京閒置了起來。後來康熙親政,但由於「三藩之亂」很快爆發,朝廷忙於平叛,依然沒有起用施琅。

但姚啟聖卻不同,朝廷輕視施琅,他偏要重視起來,並且他對於出兵台灣同樣十分熱心。曾經多次上疏支持施琅,力主出兵台灣。台灣在被鄭成功收復之後就一直在鄭氏集團的控制下,依然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姚啟聖認為只有徹底消滅鄭氏集團才能安定人心,也能恢復海上貿易,因此多次勸說康熙收台灣。姚啟聖甚至因此被懷疑和施琅結黨營私,但即便如此他也沒有動搖,而康熙也在平定三藩之亂後得以騰出手來,開始籌備攻取台灣。

在此期間,姚啟聖做了大量籌備工作,如建設水師,儲備物資,搜集情報,訓練士兵,以及對台灣鄭氏集團進行分化瓦解等等。可以說,如果沒有姚啟聖的辛勤工作,就沒有施琅之後出征的勝利。然而人們卻往往只記得衝鋒陷陣的施琅,而忘了默默工作的姚啟聖。

收台灣成了姚啟聖完成的最後一件事,可能是因為籌備工作耗盡了姚啟聖最後的精力,在鄭氏集團投降僅僅三個月後,姚啟聖的生命也油盡燈枯,走到了盡頭。姚啟聖經歷曲折,性格古怪,直到年過半百才算正式踏入仕途。他人生的絕大多數功業都集中在其生命的最後十年。但不可否認的是,他確實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也始終有著一腔「俠氣」。「怪才」的名號,姚啟聖實至名歸。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