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江紅》中,讓奸臣背書的執念,何必非要找個替身完成?

憑欄翠袖 發佈 2023-01-28T17:09:15.084839+00:00

國師的賀歲片,感覺不如《流浪地球II》值回票價。先說故事發生地點,山西的大院固然美輪美奐,但南宋時還不存在,在這裡拍南宋初年的故事,有一種穿越感。

國師的賀歲片,感覺不如《流浪地球II》值回票價。兩個月拍成的電影,到底還是有點粗糙了。

先說故事發生地點,山西的大院固然美輪美奐,但南宋時還不存在,在這裡拍南宋初年的故事,有一種穿越感。


男主張大和他媳婦愛情對唱的《一剪梅-舟過吳江》,是故事發生的一百年後,南宋進士蔣捷寫的:

一片春愁待酒澆。江上舟搖。樓上簾招。秋娘渡與泰娘橋。風又飄飄。雨又蕭蕭。

何日歸家洗客袍。銀字笙調。心字香燒。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這是又一次穿越。

當然,好的地方也有不少。比如被很多人詬病的搖滾豫劇伴奏,就很不錯。北宋京都在開封汴梁,用豫劇伴奏,本身就有懷念故國收復失地的意味。而且每一段豫劇唱段都與劇情進展節奏吻合。


比如張大得令查案,伴奏用的是《五世請纓》。孫均成為查案主導時,用的唱段是《包公探陰山》。舞姬瑤琴出馬時,用的是《穆桂英掛帥》……加了搖滾味的伴奏,是把悲壯掩飾在熱鬧詼諧之中,搖滾的節奏感帶動了故事懸念。每次伴奏中的查案隊伍行進次序,也暗示了此時的查案主導是誰,這是編導用心之處。


唯一的女主瑤琴是劇中亮點。商女也知亡國恨,為了幫助丈夫實現大義謀劃,不惜冒險涉局。說實在的,要不是她,這計劃還真的很難執行成功。連老奸巨猾武功超群的何立都是她親手殺的。雖說有觀眾抱怨說王佳怡和沈騰沒有CP感,但這大概率是因為大家看慣了沈騰和馬麗的組合。話說回來,要是這倆一看就是兩口子,這計劃還怎麼執行?亂世浮萍一樣的兩個人偶然相逢,各懷家仇國恨,同仇敵愾,走到一起,哪還需要什麼外形上的CP感?

這是繼《金陵十三釵》玉墨之後的又一位風塵奇女子,她沒見過岳飛,可她也繼承了岳飛的愛國情懷。岳飛的《小重山》裡寫:

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白首為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憤懣情懷寫入纏綿悱惻的詞句,英雄心事,只有託付瑤琴。而這位瑤琴姑娘,又何嘗不是無名英雄的風塵知己呢?


要說起來演技,每個演員都演得很好,至少是恰如其分,如果觀眾覺得有不足,那多半是劇情設定有限,影響了演員的充分發揮。


這片子最大的敗筆,還是情節設計。

為啥那個信囊只有張大認識?要是何立或者王彪也認識,那怎麼辦?事實上,曾經在金國完顏昌麾下任參謀的秦檜,很可能本來就認識這個信囊。所以這個設定就比較勉強。

張大這種級別的大頭兵,就因為認識那信囊,居然能得到秦檜賞識和授權,領著正副統領查案。南宋職場都這麼不講究?

看張大的口氣,他媳婦瑤琴這個神助攻居然是計劃外殺進來的。那按原計劃是怎樣?誰來咬出更夫並嫁禍統領王彪?誰來背密信,誰來殺死何總管推進計劃完成?------看來張大的莽勁兒和他三舅也是一脈相傳。

馬夫劉喜要執行這麼危險的任務,居然把老婆孩子還留在險地,既不相認也不能享受天倫之樂,不知他圖啥,就為了留個軟肋給何立?

他去刺殺武功高強的何立,能有幾分成功的把握?居然還帶著密信原件,那密信不是要留著脅迫秦檜的嗎?還有,刺殺還帶著煙火,一望可知是聯繫同夥的,你要說這是為了扯孫均和武義淳下水,那萬一他倆有一個不來呢?

孫均讓士兵強暴瑤琴來逼供張大,瑤琴大喊,張大挺不住就招了。然後孫均說強暴是假裝的,既然如此,那瑤琴在那玩兒命喊啥?喊完了看張大招供,又來罵他埋怨他?

孫均刮張大刺青這種事居然都要造假,更可笑的是還能瞞過何立,何總管老謀深算的人設塌得碎渣滿地。

孫均和張大在牢房裡見秦檜時,明明可以二人合力制服藍玉這一個侍女即可抓住秦檜,卻偏不,非要等張大死了,孫均一個人去打倒兩個侍女。難道是為了hard模式更好玩?

孫均押著假秦檜背書時,真秦檜為啥不想法逃跑,或者開窗發信號叫人?如果此時樓下亂箭齊發射死孫均和假秦檜,豈不乾脆?

孫均在殺死假秦檜之前,並不知道他是替身,他押著他去背書,只知道岳飛遺書的字數,以秦檜進士之才,萬一現場瞎編可咋辦?何不叫他反覆背誦三五遍,確保一字不差?這樣看來,趕上這個計劃外出現的實誠替身,倒真是孫均的幸運了。


還有,就這麼個漏洞百出死人眾多的爛計劃,最終竟是張大要賭三舅的人品?倆人在牢房裡深明大義推心置腹,萬一沒有共處牢房這種機會呢?萬一三舅真就是個徹底的走狗呢?有沒有planB?

如此不堪一擊的計劃,張大居然就敢實施,還有這麼多人願意跟著干。說秦檜的命不值錢,難道這麼多愛國志士的性命比秦檜的還不如?


當然,最大的漏洞還是最後這計劃的目的。


作為一部賀歲片,隔三分鐘就要血淋淋死一個人的情節設置讓人不快,繼《懸崖之上》後,張導再次安排了英雄人物被酷刑折磨失禁的情節,除了引發觀眾不適,真看不出有什麼必要。


更令人意難平的是,費了這麼大勁,死了這麼多人,目的僅僅是為了讓秦檜背書?

這電影有很強的背書執念。舞姬瑤琴能過目不忘,背誦完顏宗弼的密信。秦檜替身能默記岳飛遺書,時隔四年還背誦得聲情並茂。計劃的最終目的也是要全軍復誦人人能背。賣國賊留著禍國殃民不要緊,只要大家能背岳飛詞,愛國精神不泯滅就好。秦檜不必殺,只要有人罵他就行。按這邏輯推理,國破家亡也不要緊,只要大家都記得自己是大宋後裔就好。救國救民不要追求槍桿子裡出什麼,關鍵是人人練就最強大腦才能保證民族精神永不消亡……


編導用一部時長159分鐘的大製作,完美詮釋了「捨本逐末」這個成語。


以張大為首的一群莽撞武夫設計出這麼個浪漫文弱的計劃,真叫人無語問蒼天。如果連宋朝的小兵武夫都懦弱不求實際到這個地步,那麼宋朝的滅亡也真是毫不奇怪了。


退一步講,如果出於不敢篡改歷史而不能把結局寫成刺殺秦檜,那個秦檜替身也是個敗筆。

殺死一個同情欽佩岳飛、能把《滿江紅》背誦得慷慨激昂的懦弱演技派,有何意義?還不如殺了真秦檜,讓替身活下去。


安排一個替身,大概是導演覺得這樣才能說得通為啥秦檜能詩朗誦得如此出色。因為導演有個執念,就是必須讓秦檜的形象來背誦岳飛遺詞,才能有諷刺感搞笑感,才能給愛國民眾解恨。其實,就讓真秦檜來背又能怎樣呢?


本來秦檜就不太可能不親自去看岳飛遺墨,況且,秦檜親自背誦,更有意義,哪怕不那麼慷慨激昂,也可以由孫均的復誦來美化。


由病態虛弱的秦檜親自背誦岳飛詞,才是對他最大的打臉吧?


事實上,秦檜年輕時,也曾是個立志報國的抗金志士。在靖康之恥前,他也是堅決反對割地投降,後來隨徽欽二帝被俘,一起押送金國之後,情況就發生了變化。


秦檜目睹了金國強大的軍事實力,認為宋朝抗金太過艱難,與此同時,他的才幹頗得金國貴族的賞識。當時金國的軍政大權掌握在一幫貴族手裡,他們被稱作勃極烈。情商奇高的秦檜,與這些勃極烈們都有交往。他先是巴結上完顏宗翰,分配俘虜時又被分配給完顏昌。完顏宗弼也曾宴請他。後來秦檜能攜眷南逃,顯然是金國統治者給他開了方便之門。


完顏昌本身就是主和派,當時中原軍民抗敵行動較猛,完顏昌和完顏宗弼等人戰局不順,金國內部政治也不穩定,所以打仗對金國並沒有太大好處。完顏昌派秦檜回南宋,目的就是為了要他幫忙主和。


秦檜的好牌,就是他個人與金國的關係、與完顏昌的交情。而連年征戰,渴望坐穩龍椅早日開始帝王享樂的趙構,也早已厭倦了打仗。對他個人來說,做一個南宋的皇帝比起做整個大宋的皇帝,在生活享受上並無不同。身邊有秦檜這麼個能跟金國說得上話,能有效求和的人,正滿足了他的需求。所以秦檜回南第二年就拜相了。


秦檜跟高宗許諾「為相數月,可聳動天下」,可以迅速達成和議。然而並沒有,因為完顏昌在金國也沒有那麼大的權力,金國內部有他們的政治博弈。


同時,秦檜提出的「北人歸北,南人歸南」的和談方略也激怒了趙構,於是拜相第二年(紹興二年),秦檜被罷官,且張榜公布不再起用。由軍人出身的張浚出任右相。

張浚是主戰派,他派岳飛鎮壓楊么起義、部署諸路兵馬北伐劉豫政權(金國扶持的傀儡),並且請趙構移駕建康,以示恢復中原之志(當然趙構並沒有去抗金一線,而是折中去了平江)。此時南宋朝廷的主要策略就是要收復中原,用人方面也偏向於軍人,所以這期間打仗打的也比較順,岳飛北伐的主要戰果就是在這一時期(紹興四年-紹興十年)。如果張浚能一直擔任右相,那麼岳飛的戰果很可能進一步擴大。

但是,在秦檜被罷相三年之後,金太宗死了,金國內部政治混亂,無暇南侵,而且有一陣子完顏昌和完顏宗磐權勢很大,有能力推動和議。趙構看到了這個形勢,又燃起了和談的希望,於是再次起用秦檜。

所以,秦檜也看明白了,要想青雲路暢,就只能做主和派,這是皇帝唯一看中他的政治價值。他只能一條道走下去,要說什麼為國為民奮不顧身,那是不可能,政治路線一改,馬上就會失去權力,又談何為國為民?

剛好,在紹興七年發生了淮西軍變,由於張浚要「謀收內外兵柄」,也把各路軍隊的兵權納入都督府(統一前線諸路軍馬指揮的軍事統帥機構)。但是由於張浚的心腹呂祉妄自尊大,引起諸將不滿。呂祉謀奪酈瓊的兵權,而消息泄露,酈瓊殺了呂祉,裹挾四萬人渡河去投降了偽齊。此事導致南宋軍力大損,朝廷也更加猜疑前線將領,張浚因此引咎辭職。

此時,趙構其實已經放棄了北伐,他沒有在紹興七年就對主戰派下手,是因為怕激起類似淮西軍變的事,而且主和派和談還沒啥進展,所以不得不繼續用主戰派。

但是趙構邊緣化主戰派的跡象已經很明顯了,在紹興八年,秦檜成為右相兼任樞密使,同時執行與金和談路線。樞密使是指揮全國軍事作戰計劃的機構,卻由堅定的主和派秦檜來主持,那軍事作戰還怎麼進行呢?

紹興九年,金國的主和派完顏昌被主戰派完顏宗弼打倒。宗弼堅持主戰,但是在郾城、潁昌被岳飛所打敗(紹興十年)。可惜岳飛的勝仗只是被南宋方面作為和談的籌碼。

趙構原本是器重岳飛的,說:「中興之事,朕一以委卿」。岳飛喜出望外,居然說「異時迎還太上皇帝、寧德皇后梓宮,奉邀天眷歸國,使宗廟再安,萬姓同歡,陛下高枕無北顧憂,臣之志願畢矣。」引發趙構不快,原來答應的淮西合兵(把劉光世的五萬兵馬給岳飛管)也取消了,說「淮西合兵,頗有曲折」,就沒有擴大岳飛的兵權。

之後岳飛和張浚鬧矛盾,辭職回老家給母親守墓,趙構聽說後,火速派人去勸岳飛還軍,勸了六天岳飛才答應。但是緊接著就發生了淮西軍變,岳飛上書請求進駐淮甸,拱衛建康。趙構此時對前線將領都有了猜疑,就沒有同意,把岳飛安排到了江洲。之後不到一個月,岳飛又建議皇帝立養子為儲君,越發引起趙構猜忌。朝中主戰派和主和派已經勢同水火,作為皇帝的趙構很樂於藉此平衡雙方力量。而且他認為收復中原不如收回兵權、強化皇權重要,所以,等到紹興十一年和談達成,堅持北伐的岳飛就被賜死了。

此時的宋金兩國,主戰主和的不同國策,已經演變為不同政治派系的鬥爭。在金國,主戰派戰勝了主和派,完顏昌一家被宗干宗弼滅門。在南宋,主和派打倒了主戰派,秦檜冤殺岳飛父子,奪了韓世忠的兵權。

秦檜主和,是他為個人私利而放棄民族大義,甘做金人走狗。冤殺岳飛,則是不得不做趙構的白手套。

毛主席在和舒湮談話時,曾評價此事說:「主和的責任不全在秦檜,背後還有宋高宗。秦檜不過是執行皇帝的旨意。高宗不想打,要先「安內」,不能投降金人。文徴明有首詞,可以讀一讀。是趙構自己承認「講和之策,斷自朕意,秦檜但能贊朕而已。」(見舒湮著《1957年夏季我又見到了毛主席》)

毛主席提到的文徴明詞,也是一闋《滿江紅》。原文如下:

拂拭殘碑,敕飛字,依稀堪讀。慨當初,倚飛何重,後來何酷。豈是功成身合死,可憐事去言難贖。最無辜,堪恨更堪悲,風波獄。
豈不念,疆圻蹙;豈不念,徽欽辱,念徽欽既返,此身何屬。千載休談南渡錯,當時自怕中原復。笑區區、一檜亦何能,逢其欲。

所以,秦檜固然有罪,但其背後更大的黑手,是他的主子趙構。這也是多數史學家的共識。

回到電影裡,編導完全可以按這個思路修改情節,讓秦檜親誦岳詞,復憶初心,悔愧無極,狼狽萬狀,再在背誦之後,向孫均坦誠當初冤殺岳飛的真相,使得孫均明白,真正的殺岳飛者,是當今皇帝。因為皇帝的私心苟且,就算殺了秦檜,皇帝依然會找到其他走狗,打壓主戰派,屈膝求和。於是孫均頓悟,看清官場政治實質,懶得再殺秦檜,只將他羞辱一番,就帶了兩個副將辭官而去,不再效忠於朝廷。

這樣一來,不但結尾不必做太大改動,還把不殺秦檜的行為更加合理化,同時也提升了主旨立意。

與其讓影帝雷佳音分飾兩個角色,不如讓他演出同一人物的兩面性和複雜性。奸臣秦檜不該是臉譜化的一壞到底。汪精衛可以有「引刀成一塊,不負少年頭」的熱血回憶;祁同偉也曾有出生入死的英雄事跡,但這也不影響他們淪為人人唾罵的惡人。人性是複雜的,揭示人性的複雜,並不是為了給奸臣洗白,而是讓大家更客觀地認識歷史。

可是編導一定不會按這個思路來,因為在某些人心目中,觀眾的智商是有限的,而皇權是不可抹黑和戰勝的。當初的《英雄》就是為威權無敵一統天下的秦始皇洗白。《滿城盡帶黃金甲》裡那個無恥的王,更是不會失敗的,哪怕殺光老婆孩子一家叛逆,他自己也是會活著笑到最後的。

其實,這首在電影中被秦檜真心誇讚「確好」的《滿江紅》,已經在現實中,因為被質疑非岳飛所作,而從語文課本中移出了。

既然如此,用這慷慨激昂的詩朗誦來撫慰民心,讓觀眾在新春佳節得到一次簡單直白的愛國主義教育,大概也已經是莫大的成功了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