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向南華結香火,此生何處是真依——南華禪寺詩詞選

劉十勇 發佈 2023-01-28T17:14:29.574500+00:00

「菩提」,古印度語Bodhi的音譯,意思是覺悟、智慧,用以指人如夢初醒,豁然開朗,頓悟真理,達到佛的境界。


菩提偈

唐·惠能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




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台。
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注釋】

(1)"菩提",古印度語(即梵文)Bodhi的音譯,意思是覺悟、智慧,用以指人如夢初醒,豁然開朗,頓悟真理,達到佛的境界。

(2)偈(ji),和尚唱頌的歌詩稱為偈。

(3)"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兩句均採用了倒裝語法結構,可理解為"本無菩提樹,亦非明鏡台"。菩提樹:相傳佛教始祖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靜坐七天七夜覺悟成佛。明鏡台:僧人坐禪之處。

(4)佛性:是梵漢並譯名詞,意譯為"覺性"、"如來性",有時被稱為"涅",或叫"真如",也是"如來藏"的異名,是佛教徒所追求的修行目標和理想境界。清淨:佛教術語,遠惡行,離惑垢,稱為清淨。

(5)何處有塵埃:這句是針對無相偈的"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所作,佛性清淨,色即是空,所以塵埃也是空。塵埃:佛教認為各種塵埃都是污染人的性情的東西。

(6)玄:奧妙,玄機。《道德經》:"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7)本偈講的是佛教修行法門。《西遊記》:"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就在汝心頭。人人有座靈山塔,好在靈山塔下修"。悟空多次在路上說"若師傅見性志誠,念念回首處即是靈山"。《金剛經》: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可見如來。


【譯文】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台。

佛性就是一直清澈乾淨,哪裡會有什麼塵埃?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鏡。
明亮的鏡子本來就很乾淨,哪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台。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哪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菩提只是向著內心尋找,何必勞累向外界求取玄妙的佛家思想?
以此進行修行自身,極樂世界也就在眼前!


【作者】

惠能(638年-713年),俗姓盧氏,唐代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縣)人。佛教禪宗祖師,得黃梅五祖弘忍傳授衣缽,繼承東山法門,為禪宗第六祖,世稱禪宗六祖。唐中宗追諡大鑒禪師。著有六祖《壇經》流傳於世。是中國歷史上有重大影響的佛教高僧之一。惠能禪師的真身,供奉在南華寺的靈照塔中。


題曹溪祖師堂貫 休皎潔曹溪月,嵯峨七寶林。空傳智藥記,豈見祖禪心。信衣非苧麻,白雲無知音。大哉雙峰溪,萬古青沈沈。



寄蘇伯固

宋·蘇軾

扁舟震澤定何時,滿眼廬山覺又非。

春草池塘惠連夢,上林鴻雁子卿歸。

水香知是曹溪口,眼淨同看古佛衣。

不向南華結香火,此生何處是真依。


寄蘇伯固 宋·蘇軾

昔在九江與蘇伯固唱和,其略曰:『我夢扁舟游震澤,雪浪橫空千頃白。覺來滿眼是廬山,倚天無數開青壁』。蓋實夢也。昨日又夢伯固手執乳香嬰兒示余,覺而思之,蓋南華賜物也。豈復與伯固相見於此耶,今得來書知伯固已在南華相待數日矣,感嘆不已,故先寄此詩。





望南華寺

宋·文天祥

北行近千里,迷復忘西東。

行行至南華,匆匆如夢中。

佛化知幾塵,患乃與我同。

有形終歸滅,不滅惟真空。

笑看曹溪水,門前坐松風。



贈仰山禪師 張 喬

仰山因久住,天下仰高名。井邑身誰到,林泉性本清。

野雲看處盡,江月定時明。仿佛曾相識,今來隔幾生。



遺辯宗和尚 明·劉大夏(華容人,兵部尚書)

平生最慕南華寺,路出曹溪偶爾來。獨對老僧終日坐,此心便覺少塵埃。


游南華寺 明·吳廷翰(僉事)

閒若坐名山,於焉集佳瑞。青岡迤真姿,崇林郁空翠。

甘溪來何方,一脈泄靈異。遂使神智人,尋源而得至。

其後南宗師,說法於此地。上座天神臨,洗缽游龍戲。

無上蘭合函,琅然發真秘。乃知下下人,具此上上智。

煩惱為菩提,茲法原不二。一時妙覺體,塵坌忽如棄。

凡夫來何遲,況此文墨吏。苦緣萬念著,往往生嗔恚。

聞經坐中起,自心不可示。溪聲與山色,了此清淨意。

謝師啟一言,吾生澹無事。


前題 明·文郁(御史)

一入南華寺,都忘夢裡身。雲開溪弄影,花好洞藏春。

活水烹新茗,僧床拂舊塵。蒲團高兀兀,閒坐洗吾心。



謁六祖 明·湛若水(增城人)

大師天所生,靈境地所啟。白業入玄門,下士超上智。

化身隨香菸,落葉歸根蒂。草木皆佛性,雲日超定慧。

應變意彌定,到寺心頗動。因知泥空著,無事乃大用。

溪行得自身,雲臥無塵夢。覺聞隔嶺鍾,風吹過陰洞。


游南華 明·胡汝霖(四川人,學憲)

西方聖人者,六代此開山。道妙形神外,名垂宇宙間。

定僧依福地,遊客慕禪關。嶂擁屏千疊,溪回玉一灣。

登臨初不厭,棲息豈知還。笑被風塵染,華簪漸欲斑。


前 題

明·何維伯(南海人,尚書)

南華路口別多時,尚逐塵勞覺已非。

野寺蒼松虛鶴夢,洞門芳草待人歸。

傳燈塔里留僧偈,說法堂前有佛衣。

日暮肩輿獨乖興,曇花琪樹正依依。



謁六祖真相 明·王弘誨(瓊州人,禮部尚書)

卓錫泉邊護法龍,寶坊叢里振南宗。尋師一叩西來意,雲在青天鶴在松。

   

渡曹溪一絕 明·釋真可(紫柏老人)

踏來空翠幾千重,曲折曹溪鎖梵宮。欲問嶺南傳底事,青山白鳥水聲中。



   

過曹溪謁六祖大師 明·釋德清

曹溪滴水自靈淵,流入滄溟浪拍天。

多少魚龍從變化,源頭一脈尚冷然。

樵斧才拋石墜腰,黃梅夜半寂無聊。

自持一缽南歸後,從此兒孫氣日驕。


渡曹溪一絕明·釋真可(紫柏老人)踏來空翠幾千重,曲折曹溪鎖梵宮。欲問嶺南傳底事,青山白鳥水聲中。



謁六祖真相明·王弘誨(瓊州人,禮部尚書)卓錫泉邊護法龍,寶坊叢里振南宗。尋師一叩西來意,雲在青天鶴在松。



會宿寶林道場宋·余靖祖堂留勝跡,再宿此登臨。雲月自明暗,山川無古今。谷聲猿嘯遠,泉脈虎跑深。其到忘言處,休論佛與心。



步王季重遊南華八首


清·趙霖吉(瞧州人,韶太守)


入寺

群峰匝繞勢如蓮,

夜半松梢漬翠煙。

清冷鐘聲驚客夢,

頓令我亦愛逃禪。


入溪

不辭帶水與拖泥,

為坊真如越嶺西。

夜靜雲深僧引渡,

始知身到即曹溪。



肉身

千載如何不放參,

燈燃五葉照前龕。

從來四大原非有,

留得皮囊自解慚。


看衣

人人爭看破袈裟,

衣底明珠莫認差。

傳道豈關襤褸服,

聖凡相隔不爭些。



看缽

歷祖相傳作法供,

不須陶冶不須鎔,

當年了卻伊蒲奉,

猶籍人間化毒龍。


響鞋

摘蘆西渡一身輕,

只履存疑啟後生。

為問腳跟何處著,

莫教瞞卻暗中行。



練腰石

此石何曾練折腰,

空遺苦行後人描。

碓頭踏出花宗五,

鼻孔朝天不用撩。



風幡

心病何須心藥醫,

風幡動處不容思。

胡猜亂想俱無著,

水到渠成即自知。




見六祖真相清·鄭井入夏苦炎蒸,近結山林想。古寺陟層巒,虛懷任長往。祖師一杖屨,燈火懸其上。低頭憾業愆,悔艾生悲愴。蒼蒼林木深,習習秋泉響。萬慮一息歸,前溪風正長。



請虛雲老和尚住持南華禪寺民國·李漢魂載得高僧南渡日,正當斯寺中興年。潮音欲聽人如海,衣缽初來劫似煙。誰恫風波沈大地,應攜花雨散諸天。禪關寂寞吾猶羨,時覺鐘聲在耳邊。



文:《曹溪通志》

圖:中國禪宗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