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脈巷,讓一座古城被看見

醉美邛崍 發佈 2023-01-28T17:23:16.572229+00:00

熟悉在於我曾在巷子裡面生活過幾年,每天的飲食起居就在那一方小天地里發生,一磚一瓦上都沾染了個人獨特的記憶。

邛崍的街巷裡面,文脈巷是我最熟悉也是最親近的。熟悉在於我曾在巷子裡面生活過幾年,每天的飲食起居就在那一方小天地里發生,一磚一瓦上都沾染了個人獨特的記憶。親切一方面源自這份熟悉,一方面也在於她氤氳出的幽深寧靜。這種難得的氛圍感讓我覺得,我和她是相識了多年的老朋友,今天的相遇不過是穿越了時空的相逢。


↑文脈巷全景圖

↑改造前的文脈巷片區老建築


我以為,但凡心思細膩一點的,沒人不會喜歡上文脈巷這個地方的,特別是當你身上還有著「客居異鄉」「初來乍到」「初出校園」等標籤的時候。這些處在鬧市深處的、近鄉一般的靜處,是很能給人精神和心靈的雙重慰藉的。因為只需一個轉身,就能由市井的嘈雜步入鄉野牧歌般的幽靜。並且她同時有著那麼豐厚的歷史,有著綿延未絕的淵源,雖只是簡單的腳步轉換,其實有著從現實走進歷史的厚重感,是「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樸素哲理的真實再現。



我們腳下的石板路,我們側身轉向時的角度,與曾經生活在這裡的人們並無二至。他們當中有吟詠「江山如畫,天府南來第一州」的吳江,有潑墨繪就「川南第一橋圖」的羅蘅齋,有廣開言路、啟蒙民智的段公館主人段班級……他們對家鄉傾注的熱情,無疑會加深我們對腳下這片土地的直觀理解,加強我們與城市的情感聯繫。


↑改造前的段公館

↑ 鄧氏洋樓

↑ 古樹與水塔


我曾經在這個小巷子裡面生活,常常驚訝於她相較於交通幹道、城市公園、地標景觀,所展現出的截然不同又彼此呼應的城市剖面。巷口古樸的木質牌坊,在表明身份的同時,也向人說明她的獨特標籤——城市文脈所在。



巷子不寬,石板鋪就的路面帶來與瀝青水泥迥異的體驗。路兩旁的建築,少鋼筋混凝土而多磚瓦木材,年代感因而也就很模糊:與現實並不脫節,對比歷史也不突兀。中藥鋪、裁縫店、小麵館等散布在小巷兩側,中藥鋪若有似無的淡淡草藥香味,裁縫鋪藍色的確良布裝飾的老式縫紉機,麵館用作門面的其貌不揚的木板門,共同把人的記憶拉到久遠的從前。而它們無一不是老人在經營,時光賜予這個群體的從容舒緩、不緊不慢,又如將過往生活細節一一活化。在那裡城市獨有的一些氣質開始甦醒,並一點一點占據認知,由此人們對城市的理解得以升華,而作為城市的邛崍和其他大大小小的城市也就有了區分。「2300年築城史」「巴蜀四大古城之一」「文君故里」等城市標籤有了具體的意象和所指,不再空洞,逐漸生動。



這樣印記的文脈巷在我腦海里留存了多年,即便是在其中生活的那幾年,一些靜止的畫面與流動的片段,在當時也已被我當作剪影於記憶里珍藏,如同用手抄本記錄下名篇佳句一樣。比如當時用作青少年宮的幾間瓦房,它們記錄的是初到這個地方時充滿夢想的純真歲月,所以屋上的天空總是那般蔚藍,而牆角屋後的草地與灌木叢,也總洋溢出百草園般的童趣。比如巷子盡頭梧桐樹下常常會有的熟食鋪子,現切的滷肉同煙燻雞腳鴨腳,它們記錄的是歲月靜好時的歡愉,像是無所事事的愜意午後,或者小城重逢的詩酒黃昏。還比如由文脈巷延伸出去的某些小巷,那些久不見陽光的犄角旮旯泛出的潮濕氣味,那些久久無人問津的名煙名酒回收海報蟬蛻般的滄桑質感,以及被爬山虎不斷占據的牆面、在圍欄隱瞞包庇下茁壯生長的城市廢墟……它們則記錄著歲月靜好的對立面,雖然不太美妙,但終歸是另一種真實。



我原本以為這樣的記憶會僅限於記憶,在鎏金歲月的濾鏡之中永遠閃爍柔光。但它仿佛並不滿足於被單獨的個體看見,它想表達的相比它承載的,原來只多不少。歷史上它是人們走出臨邛的起點,是耕讀傳家的見證。古時臨邛學子離鄉應試,必到文脈巷參訪鄉賢宅邸,以叨文脈綿延、詩書繼世之光。也正因為它有過如此宏大的發聲,所以註定不會安於沉寂。


↑有美巷子


最開始,是在它的旁邊新落成了一條有美巷子——與它物理上平行而氣息上相通的一條現代街巷。但這樣的尺度對於城市內在的表達,未免顯得有些侷促。於是又有了「文脈坊」的創新探索,有了「城市有機更新」這個大題目之下的,可以單獨成段的一篇絕佳文章。


↑文脈坊航拍

↑文脈坊夜景


如果說以前的文脈巷有著特殊的時空入口,比如它南街上的主入口以及分散在花園巷、天慶街的隱蔽小徑,那麼現在的文脈坊,無疑是更開放也更包容的。北起天慶街、南至長松路、東至南街、西至花園巷,109畝的範圍內,它都是完全開敞的,方便人們從任意角度進入。她不再是閒情逸緻主導下的尋幽訪古,而是融入生活日常的休閒消遣。她的受眾無疑更寬泛了。



她不再是一條單獨的小巷,切出一個剖面讓人展開對城市內涵的觀察與思索,而是把城市的精華部分精心梳理,以漢風蜀韻的主線予以貫穿。或以標誌性建築進行直觀呈現——像是原址修復重建的段公館,或以創新設計彰顯城市新內涵——像是平地而起的新山書屋、邛崍美術館,讓聯古通今的現代化城市形象得以立體展示。她不再過分依賴物候、天時、人文的點染,不再千呼萬喚始出來般的含蓄,變得更直接,也更易於感知。在段公館裡喝一杯星巴克的時間,在新山書屋讀一本書的時間,就可以形成對城市美好生活的量化感知。她的內涵無疑更簡練了。



她不再是僅供一部分人飲食起居的空間組合,讓芸芸眾生在不同高矮的樓層、不同大小的房屋、不同人口的家庭內被反覆解構。她重新構建了全新的城市公共空間,為高品質的生活需求提供了高品質的服務供給。星巴克、新山書屋、美術館既代表著城市現代化的高度,也寓意著城市人文素養的深度。讀城、品城不再是某一個群體的專屬,而是全體居民可以共同參與的群體性創作。也正是在這種接續性創作的過程中,城市形象得以全新豐富,城市內涵得以全面升華,「看見邛崍」和「邛崍被看見」有了層次的遞進。



在浩瀚如雲的歷史中看見邛崍,需要不同的關鍵詞引導,才能不至於迷路,得到一個關於城市的大概印象。在這個看的過程中,目光似乎是無需聚焦的,能看見的東西當然也是越多越好、越全越好。與之不同,在浩如雲煙的歷史中讓邛崍被看見,需要一個突出之物的引領,如同大海之中看到燈塔、平原之外看到山峰,需要那種能讓人眼前一亮的吸引物。在這個看的過程中,目光有聚焦、思考有側重,看見的東西不在多而在精、不在數量而在質量、不在形式而在內涵。



那麼,文脈坊如何讓邛崍這座城市被看見呢?我想,從它被作為城市有機更新典型案例登上央視晚間新聞,進入億萬家庭視野的時候,她已經被看見。從它以建築設計大賽的名義向全世界發出邀請,而以麻省理工建築系、哈佛大學建築系等為代表的500餘家機構拋來橄欖枝的時候,她已經被看見。從它創新場景表達,招徠名店雲集,讓「國際范+臨邛味」「煙火氣+人文味」得以完美融合的時候,她已經被看見。從它深入飲食起居、衣食住行等日常細節,讓宜居宜業宜商宜旅的城市特質得以全方位呈現的時候,她已經被看見。



希望你能看見她,一如她時刻在觀照你。




- END -

文丨康紹楠

編輯丨季逸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