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古滇人也愛兔——雲南省博物館館藏「兔」文物欣賞

雲南網 發佈 2023-01-28T17:34:36.451275+00:00

作者 平力 虎挾雄風辭舊歲,玉兔呈祥月中來。兔子是溫順可愛的小動物,討人喜歡。兔在十二生肖中,排行第四。在中國天干地支紀年中,「兔」與十二地支中的「卯」對應,漢代王充《論衡》說:「卯,兔也。」二者組成生肖「卯兔」。《說文解字》說:「卯,冒也。二月,萬物冒地而出。

作者 平力

虎挾雄風辭舊歲,玉兔呈祥月中來。兔子是溫順可愛的小動物,討人喜歡。兔在十二生肖中,排行第四。在中國天干地支紀年中,「兔」與十二地支中的「卯」對應,漢代王充《論衡》說:「卯,兔也。」二者組成生肖「卯兔」。《說文解字》說:「卯,冒也。二月,萬物冒地而出。」一天十二時辰中之「卯時」,是清晨五時至七時,又稱「兔時」。因此,「卯」表示春意,代表黎明,充滿著無限生機,新迎來的癸卯年,必將萬象更新!

兔子繁殖力極強,一隻雌兔一年可產仔幾十隻。老百姓有句俗語:「兔兒快,兔兒快,兔兒一年生七代。」在中國傳統社會,多子多福的生育觀和婦女渴望多產順產的理想,常借兔子的形象來表達。

兔子柔弱膽小,但它們也有自己的生存智慧。遇敵則逃,故「逸」字形從兔。野兔常住多窟,故俗諺雲「狡兔三窟」。為安全需要,「兔子不食窩邊草」,以免暴露居藏之處。兔既是生態食物鏈上的弱者,也是適應生存環境的智者。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養兔的國家之一,兔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在公元前1300年左右的殷商甲骨文中,便有關於兔的記載。隨著歷史的發展,無論從古代詩詞歌謠、神話傳說,還是出土文物中,都能看到兔子的蹤影。兔子常常被賦予不同的內涵與意蘊,寄託著人類對幸福美好生活的嚮往。在雲南省博物館中,收藏著幾件滇國時期有關「兔」的文物。在癸卯新春開始之際,我們一起來欣賞這些文物,探究兔子在古代滇人的生活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西漢疊鼓形狩獵場面銅貯貝器

西漢疊鼓形狩獵場面銅貯貝器

貯貝器相當於滇人的存錢罐,因用於貯藏作為貨幣的海貝而得名。右邊這件貯貝器於1996年出土於晉寧石寨山古墓群71號墓,通高66厘米、面徑27厘米、底徑45厘米。由兩鼓上下重疊焊鑄而成,上鼓器蓋單獨製作,以活扣與鼓身相連。

該器器蓋上鑄有立體狩獵場面:三人身背長劍,其中兩人騎馬,左手握韁,右手持兵器,策馬共同追殺一頭奔跑中的鹿。騎馬的兩人中,一人通體鎏金,應該是墓主的形象。三人中還有一人站立於器蓋中央,雙手執長兵器(已殘),欲獵殺另一頭鹿。此人前後各有一犬,作欲撲向兩鹿狀。兩騎士馬下還分別有一兔、一狐,工匠把它們巧妙地設計成器蓋的插銷,取下便可揭開蓋子。

兩個鼓身均布滿陰刻線紋圖案。上鼓胴部刻11隻順時針飛翔的犀鳥。腰部刻繪了4幅「狩獵」主題的連環畫,按順時針分布:第一幅為獵手騎馬逐鹿,鹿在左前方狂奔,獵手在後策馬奔騰,表情緊張;第二幅為獵手舉起長矛欲刺向獵物;第三幅為獵手刺中鹿臀;第四幅為獵手背著戰利品昂首挺胸向前走。上鼓足部為各種動物相互爭鬥的情景,其中一組便是猛獸追逐兔子,兔子正奮力逃跑的精彩瞬間。下鼓胴部由7隻飛翔的鳳組成;腰部分為4個部分,描繪了各種動物和植物,其中有虎牛相鬥、虎豬撕咬以及鹿、鷹等;足部是12隻同向行走的雉雞,其中一隻被蛇咬住頸部。

疊鼓形貯貝器迄今為止只發現了4件,在現今出土的滇國文物中,這是唯一一件表現狩獵場面的疊鼓形貯貝器。無論是器物的造型還是圖案的組合與布局,以及紋飾的雕刻工藝,都顯得相當成熟。可見,西漢時期滇人的鑄造和線刻工藝,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在這件滇國體量最大、等級最高(之一)、工藝最精湛的器物上,兔子出現了兩處,分別是器蓋上的圓雕形象和上鼓足的陰刻線紋。在器蓋上的立體場面中,可以看到兔子與滇人的關係——兔子出現在狩獵場面中,可見它們是滇人狩獵的對象之一,被獵捕後,兔肉應該會被當作盤中美餐,而毛皮會被拿來製作服飾,兔子能為滇人的生活錦上添花。在鼓足的平面紋飾中,可以看出兔子與其他動物的關係——被食肉動物追逐的兔子正在拼命逃跑。這個畫面在滇人生活中應該很常見,所以才被工匠捕捉到,定格在如此貴重的器物上,而且刻畫得極具張力、如此精彩。

西漢飾兔銅斧

西漢飾兔銅斧

上面這件銅斧1956年出土於晉寧石寨山古墓群13號墓,長14厘米,最寬8.8厘米,厚2.8厘米。斧身細長,單面弧刃,三角形銎。銎飾弦紋、繩結紋、雲紋、三角形紋組合圖案。銎背雕鑄一隻站立的兔子,目視前方,神態自若。兔子身上的毛紋、腳趾清晰可見,顯得溫順可愛。銅斧本是一種兵器,但這件銅斧裝飾精美,表面鍍錫,與疊鼓形貯貝器、銅鼓等高等級器物同出,墓主極有可能是一代滇王,所以這是一件專門用作祭祀或儀仗的禮儀用器。

兔前肢短,後肢長而有力,因此宜於上攀而拙於下降。在民間傳說中,屬兔的人以及兔年人們可以步步登高。新歲已始,在此祝福各位讀者兔年一路坦「兔」、大展鴻「兔」!

西漢二兔蝙蝠銅扣飾

西漢二兔蝙蝠銅扣飾

扣飾是古滇國最具特色的器物類型之一。具體形狀以圓形、長方形及各種人物和動物形象居多,一般圓形和長方形扣飾正面鑲嵌寶玉石,人物和動物形象扣飾正面是半浮雕,扣飾背面則為素麵,有一個「L」形鉤,用於系扣。我們從其他文物上的人物形象觀察到,圓形扣飾最常被系扣於腰間,相當於皮帶扣,少數用於系扣披風和髮帶。其他形狀的扣飾未見使用圖景,推測更多的是被賦予禮儀和宗教等方面的涵義,亦或標明身份和顯示財富等。

下面這件扣飾出土於晉寧石寨山古墓群,長6.5厘米、寬4厘米。扣飾為兩隻兔子欲向一左一右奔去,側臉面向正前方,身體後半段交叉,在兩兔中間,有一隻飛翔的蝙蝠,翅膀被兔身擋住大部分,畫面動感。三隻動物下方,被一條蛇圍住,蛇咬住右邊兔子的腿。兔子和蝙蝠的組合較為少見,這樣的組合,或許是借兔子表達「人丁興旺」、借蝙蝠表達「幸福」的願望。早在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中,就出現過原始特徵的蝙蝠造型。最早鑄有「蝙蝠紋」的青銅器是安徽壽縣出土的「蔡侯申簠」,鑄成於春秋晚期。但這不能完全說明春秋時期,蝙蝠已經成為後來吉祥文化中,代表「幸福」的祥瑞動物,只能說明蝙蝠這種能夠飛翔、長相奇特的動物已經被人們觀察、認識到了。「蝙蝠」作為吉祥動物的原因,是其名稱中的「蝠」字和「幸福」的「福」同音。據了解,蝙蝠作為象徵「福」的吉祥物,在明代才開始普遍流行。所以筆者初步推測,二兔蝙蝠的組合,不太可能是滇人用於寄託「多子多福」的期盼。而滇國青銅器以寫實著稱,這件器物的出現,極有可能是工匠某次見過這兩種動物同框的畫面,在他腦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某種機緣下,通過藝術的加工創造出這件器物。至於更多的深意,有待專家考證。

雲南境內發現青銅扣飾的地點中,僅有不到20%的墓葬出土扣飾,可見使用扣飾隨葬的僅是少數人。青銅扣飾具體的使用者,根據其出土情況推定,主要有滇王、貴族和一般部族首領,另外還應包括一些較為富裕的平民。由於這件扣飾出於擾亂層中,無法獲得更多墓主的信息,但想來應該是一位富有生活情趣和審美品位的人。

西漢兔紋漆木壺

西漢兔紋漆木壺

左邊這件漆木壺出土於昆明羊甫頭墓地113號墓,口徑10厘米、殘高22厘米,應是一件酒器。漆木壺直口,鼓腹,平底,器身髹黑漆為底,繪紅色網紋、變形蟲紋、站立行走的兔紋等組合圖案。

漆器在戰國秦漢時期屬於奢侈品,只有極少數上層社會的人能使用。同時,由於大部分漆器屬有機質,在雲南的酸性土壤中極難保存下來,所以在滇國文物中漆器並不多見。所出漆器最精最多者,當數羊甫頭墓地,而羊甫頭墓地漆器就集中出土於113號墓,品種極多。這件漆木壺保存完好,在雲南地區出土的漆器中實屬罕見。113號墓是一座夫妻合葬墓,能擁有如此多的漆器,可見這對夫婦的地位和財富非同一般。除了這件漆木壺,同墓與「兔」有關的文物還出土了兔紋漆葫蘆、兔頭形漆木祖,兔子形象多次出現在貴重的漆器上,可見滇國貴族對兔子的喜愛與重視。

西漢鎏金立兔銅杖頭

西漢鎏金立兔銅杖頭

下面這件鎏金立兔銅杖頭,通高10厘米、銎徑1.5厘米,小巧且格外精緻,令人過目不忘。在詳細介紹這件文物之前,我們先說說杖和杖頭是怎麼一回事。《說文解字》曰:「杖,持也」。杖本是一種人們用來輔助行走的工具。但在世界上的一些地區,比如古埃及,杖在社會生活中衍生出一種特殊的功能——權力的象徵物,具有這種功能的杖,被稱為「權杖」。掌握世俗、宗教、軍事等權力的統治者,以手握特殊形制的杖,表示其是權力的擁有者。在我國,使用權杖的習俗,主要流行於西南地區的一些民族中,時代從殷商一直延續到西漢,中原地區未發現這種習俗。從形制上,杖一般分為杖頭和杖身兩個部分,杖頭一般用金屬鑄成或用木頭雕刻立體的人物或獸、禽、魚等動物造型,杖身為一根圓木棍或銅棍。目前,雲南地區出土的杖有銅杖、木杖、藤杖以及銅杖頭和木杖頭,由於木杖易腐,極少保存下來,目前發現最多的便是銅杖頭。

這件鎏金立兔銅杖頭,1955年出土於晉寧石寨山古墓群1號墓。造型是一隻兔子蹲踞在銅鼓上,鼓足向下延伸為圓柱形的銎,用以納入木質杖身。這隻兔子瘦而不弱,肌肉線條優美,看起來矯健有力。雙眼瞪圓,長耳豎直打開,尾巴上翹,神情緊張,一副隨時準備起身避險的姿態。這件文物雖然造型相對簡單,但兔子全身有若隱若現的花紋,似為特意裝飾過,通體鎏金(目前鎏金已大部分脫落),四足腳趾清晰可見,是一件小而精的佳品。

雲南地區的杖或杖頭,基本上出土於等級很高、隨葬品豐富的大型墓葬中,杖的所有者非富即貴,應為國王、部落酋長、邑君、巫師等。有學者考證,出土這件文物的1號墓,是一代滇王后之墓。滇王后為什麼選擇用「兔」的形象來做杖頭呢?筆者推測,滇人是定居的稻作民族,祭祀活動的主題,往往是求得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兔子極強的生育能力早已深入滇人的心。從這件小小的杖頭上,我們可以看出滇人對兔子的喜愛和崇拜,對人口繁衍、社稷繁榮的期盼。

(單位及圖片提供:雲南省博物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