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開區讓你印象最深的地方是哪?有人說是南開大學,有人說是鞍山西道上的美食,也有人會說是曾經的四大電子賣場,或者是衛津路上那經常一眼望不到頭的堵車。答案五花八門,一時難以給出所有人都滿意的結果,但你會發現多數答案都圍繞著天津大學和南開大學周邊展開,說這裡是南開的中心,相信不會有太多異議。
圍繞著天大和南開這兩所大學,有著太多的故事。現在新機遇來了,2023年天津《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今年工作重點之一,就是要「高標準啟動天開高教科技園建設」,實現大學與城市相互滋養、相互賦能,未來要把這裡打造成「國內有吸引力的重要創新策源地」!
天開高教科技園——去年12月末的市委經濟工作會議上,這一規劃概念被提出,當時就已經明確「要一體推進科教興市、人才強市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高標準啟動天開高教科技園建設,大力提升創新策源能力。」
那麼,從「南開」到「天開」,這裡到底會發生怎樣的精彩?
為什麼是這裡?
吳家窯大街和衛津路交口東北角,地鐵建設正在緊張施工中,未來7號線和11號線在這裡交會,一條南北縱貫,一條東西橫穿,共同構建便捷的地下交通網絡,加上已經建成的3號線和6號線,周邊地區的交通瓶頸正在打開。與工地呼應的是路西側的南開大學和天津大學,冬日校園靜謐安寧,按照規劃,未來這裡就是天開高教科技園的「核心區」,主戰場。
「國內有吸引力的重要創新策源地」,這個提法的分量不輕含金量十足,那麼為什麼強調創新?為什麼選擇這裡?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要求,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科研創新起到的作用,從來沒有如此重要,人們對於科研創新的感情,也從來沒有這樣熱烈。
葛優老師在電影裡說:「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是人才。」對於國家來說,科技早已成為各國博弈的「主戰場」,科技經濟也正在演化成為世界經濟的主題,誰能掌握科技創新的話語權,誰就將可能成為國際規則的制定者。而對城市來說,對科技研發投入的力度、科技資源使用的效率、對科研人才的重視程度,都是增強城市吸引力,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進而更好實現科教興市、人才強市和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因素。
天大和南開這兩所大學是天津高校的代表,目前共有兩院院士30名,一大批長江學者、博士生導師,以及各種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圍繞著兩所高校在由復康路、衛津路、鞍山西道、紅旗路所構成的空間內,還擁有中國醫學科學院生物工程醫學研究所,醫科院放射醫學研究所、自然資源部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天津航天光電產業園、天津市科技創業服務中心、天津市紡織纖維研究所等眾多的中央和省部級科技院所,成為天津科技創新的高地,也為城市發展提供著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從這一點來說,選擇這裡屬於實至名歸。
大學和城市,就像一對完美的戀人,共生、共興、互相促進互相融合、相得益彰。高校因城市而興,城市因高校而盛,史丹福大學之於矽谷,清北之於中關村都是令人津津樂道的例子,未來天開高教科技園的建設很可能以此為對標參考。
同時不可忽略的是,天南大老校區位於南開區,新校區位於津南區,但天開高教科技園絕不只是南開區和津南區的,而是以南開區環天南醫大片區為「核心區」,以津南區海教園片區、西青區大學城片區為東西兩翼拓展區的總體空間布局,是站在整個天津高度考慮問題。
不能錯失的好牌
世界上的遺憾有很多種,比如那些錯過的晚霞、遺失的愛情、溜走的機會,也包括沒能打好的一手好牌。
對於天津來說,天南大就是手裡的好牌,如何打好這張牌,更好發揮出其對城市的促進作用,值得深思。
天南大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都展示了自己的積累和實力。從事新冠疫苗研發生產的康希諾,主要創始人畢業於南開大學;依靠抗原檢測試劑盒而聲名鵲起的是九安醫療,創始人畢業於天津大學,通過產品在海外的銷售,2022年上半年就盈利150億元以上。
同時也有人不斷吐槽,天南大每年的畢業生有多少留在了天津?天南大周邊有多少看得見的變化?
很多在天津讀過大學的人,都知道在鞍山西道和白堤路交口曾經的百腦匯、時代數碼、頤高、賽博等四大電子賣場,就是憑藉緊鄰天津大學、南開大學、中醫藥大學等學府,曾經繁華一時,是市民購置電腦、配件的首選,攢上一台電腦,挑上幾張光碟,是當時的流行元素,充滿了當時的「潮」,堪稱天津的「中關村」。
然而,隨著網絡時代的深化,實體店的影響力逐漸減弱,加之一些商家的不規範行為,紅極一時的鞍山西道電子信息產業的規模和輻射力逐漸式微,甚至被不斷吐槽「坑爹」。
現在的鞍山西道,在年輕人心中更多的變成了小吃一條街,「美食打卡」的勝地,從電子賣場到美食街,到底是對是錯,不同人可以給出不同的答案,但鞍山西道沒能像北京中關村一樣完美轉型,打造出自己的「京東」「小米」們,成為不少天津人心中的遺憾。
未來,隨著天開高教科技園的建設,這裡將會發生哪些變化?需要答卷人嘔心瀝血,因為萬眾矚目、萬眾期待。
底氣在哪?
目前來看,啟動天開高教科技園建設有著現實的科技和人才基礎,再加上各級政府的決心和市場經濟的迫切要求,底氣十足。
去年末的市委經濟工作會議之後,市「兩會」之前的時間段,南開區召開了自己的「兩會」,並規劃了2023年南開區加快構建「雙核驅動、兩翼騰飛」發展格局。其中,「東核」就是要用好創新資源,在環天南大區域打造科技創新之城,搶抓「天開高教科技園」核心區布局南開的重要發展機遇。
在天津大學,天津大學科技園是科技部、教育部確定的首批十五個國家大學科技園建設試點單位之一,也是天津市第一個國家級大學科技園。目前,天大科技園(南開)已有63家企業相繼入駐。
位於南開區科研西路6號的綠色創造與製造海河實驗室,已經初步建立了「一核心、兩級決策、三大制度、四方共建」創新體制機制,完成30個科研項目立項,形成了包括250餘篇高水平科研論文、3項專利、4項天津科技一等獎在內的一批優秀成果。
2023年1月6日,南開區委書記馬珊珊在會見天津市海河產業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王錦虹一行時也表達了南開區抓好天開高教科技園建設重大機遇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積極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希望企業搶抓發展機遇,持續加強與高校院所全面合作,推動更多新業務、新項目在南開區落地布局,實現共贏發展。
市發改委網站也掛出了《關於開展我市重點謀劃儲備項目推介簽約活動的邀請函》,共推介了50個項目、總投資5470.52億元,其中第八個就是南開區天南大地區城市更新項目,項目位於南開區,四至範圍:西至紅旗路,東至衛津路,北至鞍山西道,南至復康路,規劃總面積4.7平方公里,是總投資約110億元的大手筆。通過前沿創新實驗室建設,以及大學道、津河兩岸和理想社區的更新提升,營造活力科技新場景,打造天津市的原創性科創矽谷、新青年文化消費中心,通過探索存量科創地區創新路徑,打造天津市城市有機更新的樣板區。
可以看出,以「天開高教科技園」為著力點,天南大周邊地區的綜合發展,不僅是南開區的事情,未來必將有更大投入力度和上升空間。「高校對所在城市的發展和提升,可以發揮出更大作用」,在之前一次採訪中,一位副區長也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我向你奔赴而來,你就是星辰大海」。二十大之後的天津,堅持把創新擺在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核心位置,用足用好豐富的教育、科技、人才等資源,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以天南大為核心,爭取更多天津高校創新成果實現本地產業化,增強城市綜合實力,風勁帆滿正當時——
津雲評論員 澎恰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