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的動物都離不開生老病死,就算是有著「返老還童」能力的燈塔水母也是如此,雖然它們理論上可以永生,但是它們也難逃被天敵吃掉的命運,而且一旦環境發生變化,比如污染,它們依然會死掉,老虎和獅子這種頂級猛獸也是如此,它們在野生環境下平均壽命超不過15歲,雄性甚至平均能活到10歲就不錯了。
顯然10-15歲並非老虎和獅子的極限壽命(野生),因為它們通常不會老死,而是「死於非命」,如果真的有一些老死的野生獅子和老虎,它們的屍體通常都會被一些食腐類的動物吃掉,不同的是獅子的屍體通常會被鬣狗、非洲野犬、黑背胡狼、禿鷲吃掉,而老虎的屍體通常會被熊、野豬、狼等動物吃掉。
那麼,為什麼說大多數的獅子和老虎都「死於非命」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老虎
老虎是現存最大的貓科動物,也是最具代表性的貓科動物,它肌肉結實、四肢發達、冷靜、獨居,是優秀的獵手。在老虎的生存環境中,大到雌性棕熊、黑熊、白肢野牛、野豬,小到野鹿、狍子都是它的獵物。
老虎具有極強的領地意識,它的領地大小與生存環境中獵物的密度有很大的關係,在所有老虎亞種中,領地範圍最小的是孟加拉虎,一頭雄性孟加拉虎最小只需要10平方公里的領地就足夠了,而領地範圍最大的是東北虎,一頭雌性東北虎的領地範圍就能達到450平方公里,雄虎的領地範圍更是可以超過一千平方公里。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一山不容二虎」並不嚴謹,因為事實上,一頭雄性老虎的領地通常與1-3頭雌虎的領地有部分重合,這種分布是有利於獨居的老虎繁殖的。
老虎從出生到2歲左右就會離開雌虎獨自生存,它們需要通過遠距離的遷徙才能找到合適的領地,畢竟在雌虎所在的位置,周圍的領地基本上都「名花有主」了,找到領地後老虎就要「單挑荒野」了。
老虎是一種主要靠偷襲捕獵的貓科動物,這是因為作為一種大貓,老虎有足夠的爆發力,但是耐力較弱,而山林環境以及身上的毛髮也有利於老虎的隱藏。不過,儘管如此,老虎的捕獵成功率平均也只有5%左右。
較低的捕獵成功率使得老虎的抗飢餓能力很強,在吃一頓飽餐之後,老虎可以15天,最長可以1個月不吃東西。
當然,這個耐飢餓能力只是針對成年健康的老虎,一旦年邁之後,老虎就會面對生死的威脅了。首先,年邁的老虎會被其他的老虎通過領地邊緣的排泄物(標記領地使用)分析出來,此時它會面對年輕老虎的挑戰,失敗之後,它就會失去領地被趕走,甚至會在領地之戰中戰死,而這是大多數老虎年邁後不會自然老死的原因之一。
其次,年邁的老虎在失去領地後,它們的食物也逐漸的沒有保障了,因為沒有被其他老虎劃分領地的地方通常獵物密度都非常的低,再加上此時的老虎已經年邁捕獵能力下降,所以,此時一旦它們遇到棕熊就容易被殺,即使不被食肉動物殺死,捕獵能力降低還在獵物密度較低的區域內活動,老虎餓死的機率也會非常高。
因此,野生的老虎其實很少能夠自然老死,它們在年邁之後,要麼死於領地之爭,要麼死於棕熊等食肉動物口下,要麼是活活餓死。
我們再來看看獅子
獅子與老虎一樣都是貓科動物體型天花板級別的大貓,不同的是獅子更喜歡熱帶的環境,而老虎有的亞種卻是喜寒的,除此之外,獅子和老虎最大的區別就是群居性了,獅子是唯一一種高度群居的貓科動物,正是因為群居的習性,讓獅子年邁之後的命運與老虎發生了一定的差異。
首先是母獅。雖然母虎在懷孕後也是獨自生存的,但是母獅卻很少離開獅群,它們互相扶持,就連哺乳,也是獅群中所有成年母獅共同負責的,所以,母獅從出生就一直待在獅群中,它們的雌性後代也會一直跟它們在一起,所以這讓母獅與自己的後代母獅的感情比較的深,除了捕獵時意外死亡、病死以及落單時被鬣狗群圍攻致死外,所有的母獅都能正常的老死,而不是餓死。
這是因為它們的雌性後代會在它們年邁之後依然帶著它們捕獵,並且即便年老的母獅牙齒已經很難撕開獵物的皮毛了,它們的後代也會幫忙。不過,母獅在正常死亡之前會遠離領地中心,去到邊緣地帶,找一個隱蔽的地方慢慢等待死亡,至於它們的屍體同樣會被食腐的鬣狗、禿鷲等動物吃掉。
其次是雄獅。雄獅平均壽命只有10歲,這是因為大多數雄獅都死於非命。首先,雄獅出生後雖然與母獅一樣,但在3歲左右時,它們就會被趕出獅群,過上流浪的生活,在成為流浪雄獅後,雄獅的死亡率高達60%,而死亡原因占比最高的就是捕獵受傷死亡和被鬣狗群圍攻。
好不容易熬過了流浪,它們需要挑戰其他獅群中的雄獅才能擁有自己的領地和獅群,這場生死大戰中,一旦受傷,就很容易死亡。
而一旦成功, 老獅王就會拖著受傷的身體離開,此時的老獅王在受傷和年邁的雙重打擊下,會逐漸的變得消瘦,最終餓的皮包骨頭後,轟然倒地,或者被鬣狗群發現,也難逃一死。
最後
野生的獅子和老虎很少能壽終正寢,而且不止是這兩種動物,所有的野生動物都是如此,食草動物年老後會被食肉動物優先捕殺,食肉動物年邁後會因為其他食肉動物的威脅和食物的短期而死亡。
至於死後它們的屍體會還給大自然,由大自然中的清道夫能清理掉,不會留下一點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