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三叛始末:安徽的這座小縣城,三國時代為何如此重要?

青言論史 發佈 2023-01-28T22:40:48.905681+00:00

在2023年的今天,這裡只是安徽一個普通的縣級行政區;但是在古代特別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壽縣的地位卻是怎麼強調都不為過,因為它的地理位置實在是太過重要了。

淮河以南,八公山旁,有一座名曰「壽」的縣城。在2023年的今天,這裡只是安徽一個普通的縣級行政區;但是在古代特別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壽縣(當時叫壽春)的地位卻是怎麼強調都不為過,因為它的地理位置實在是太過重要了。

但凡中華大地出現南北對峙,淮河-長江這兩道天然防線就是爭奪的焦點。長江是南方政權的天然屏障,但要守長江就不能只守長江,必須把江淮地區作為緩衝帶。因此,在淮河邊上的壽春就成了兵家必爭之地,圍繞著它展開了無數場戰役。

在三國時代,壽春基本上是被控制在曹魏手裡的,它也是曹魏所設淮南郡以及揚州的治所,是面對孫吳的第一道防線所在;同時,為了緩解都城建鄴的壓力,孫吳也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壽春、合肥等據點發起進攻,以期將國境線推進至淮河一線。因此,從赤壁戰後到孫吳滅亡,壽春一直是魏吳兩國激烈拉鋸戰的地方。

當曹魏政權的權力發生轉移,在高平陵之變後逐步過渡到司馬氏手中時,京城的政治地震也不可避免地波及到了淮南。由於司馬懿的任職經歷幾乎從未涉及過魏吳戰場,導致司馬氏對淮南地區的控制力相當薄弱。因此,在洛陽的權貴們逐漸向司馬家族屈服時,遠在壽春的將軍們卻舉起了反對司馬氏的大旗。

從嘉平三年(公元251年)到甘露三年(公元258年),七年之間淮南三次反叛,歷經司馬懿、司馬師和司馬昭兩代三人,消耗了曹魏相當多的人力物力財力,這就是著名的「淮南三叛」。

第一次叛亂,主導者是王凌。王凌出身於太原王氏,是當年密謀誅殺董卓的王允的親侄子。這樣顯赫的背景使他早早就被曹操招入了幕府,歷任中山太守、兗州刺史、揚豫二州刺史。高平陵之變前夕,王凌已經被拜為車騎將軍、假節、都督揚州諸軍事,成為了揚州地區最高軍政長官。

司馬懿發動政變誅殺曹爽等人後,為了安撫手握重兵的王凌,將其升為太尉。但是王凌並不領司馬懿的情,反而對這個溫縣的老陰鬼相當看不上,準備立封地在自己防區內的楚王曹彪為帝。嘉平三年四月,王凌以吳軍進犯為由,召集諸軍,正式舉兵反叛。

王凌起事前,派人秘密與兗州刺史黃華聯絡,邀他共同起事。結果聯絡人和黃華倆人一起把王凌的密謀匯報給了司馬懿,司馬懿立刻帶禁軍沿水路以迅雷之勢抵達了淮南,並且在半路上就派人到壽春宣讀了赦免王凌的詔書。王凌自知大勢已去,等司馬懿大軍抵達壽春時,便自己把自己捆了起來向司馬懿投降了。

司馬懿命人為王凌鬆了綁,卻並未親自召見王凌。王凌自以為兩人同朝為官幾十年,到底應該見一見,於是想要主動登上司馬懿的座船,卻被司馬懿的衛士擋了下來。於是,兩個七旬老人一個在岸上,一個在淮河中,開始了一段喊話:

王凌說:「你老人家只要一封便信就能把我招來,何必帶這麼多兵呢?」

司馬懿打哈哈:「我是怕你老哥用一封信招不過來啊!」

王凌面有慍色:「你要負我嗎?」

司馬懿正色道:「我寧願負你,也不能負國家!」

王凌絕望了:「那就請太傅(司馬懿)賜給我棺材釘吧!」

司馬懿:「好啊。」

說完,司馬懿就派了六百名士兵護送王凌回京面聖。至此,王凌已經非常清楚司馬懿的用意:所謂赦免詔書不過是迷惑自己和瓦解士氣的煙霧彈,當自己放下武器時,自己的命運就已經和兩年前的曹爽別無二致了。

在車駕即將抵達洛陽時,王凌服毒自殺。而司馬懿也果然食言,史書稱其「窮治其事」,不少涉案者都被夷滅三族,王凌則是在下葬後又被開棺曝屍三日。至於楚王曹彪,雖然他是曹操的兒子、曹丕的弟弟,也沒能逃過被賜死的下場。

淮南第一叛,就在司馬懿的雷霆手段下宣告結束。這場據說是要行廢立之事的叛亂,最後演變成了司馬懿剪除異己勢力的一場政治清洗。畢竟,只有把「謀反」和「廢帝」的罪名扣在王凌頭上,才有對他進行打擊的理由;至於曹彪,作為宗室長者,他的存在本身就是對司馬氏的巨大威脅。

王凌死後三個月,司馬懿也死了。據說司馬懿死前曾夢見王凌前來索命,這當然只是怪力亂神之言(史料出處還是《搜神記》作者干寶的另一部著作《晉紀》);但是,司馬懿的死卻讓本就波詭雲譎的曹魏政壇變得更加撲朔迷離,接班的司馬師很快就將面臨和他父親一樣的問題,那就是難以服眾。

司馬懿雖然是靠政變攫取的權力,但是此前畢竟已經在曹氏政權幹了四十多年,無論是資歷還是人望都能拿得住人;而他死後,權力移交給了此前在政壇上基本沒有任何表現的司馬師,那讓他拿什麼來鎮住下面的驕兵悍將們呢?

在司馬師執政三年後,發生了一件和當年「衣帶詔」事件頗為相似的行刺案:國丈張緝與幾位大臣夏侯玄、李豐等人密謀,準備刺殺司馬師,事情敗露後,大臣們都被處死,皇帝曹芳也被廢黜。這場風波的烈度知名度不高,威力卻比「衣帶詔」案和高平陵之變更大,因為這是董卓以後第一次有人敢行廢立之事,還是司馬師這種權力並沒有抓得特別穩的人幹的。

果不其然,不久之後,當鎮守淮南的鎮東將軍毌丘儉、揚州刺史文欽聽聞夏侯玄等人遇害後,也坐不住了。毌丘儉是司馬懿的老部下,但也是夏侯玄等人的好朋友;司馬師上台後,對這位父親的舊臣並沒有給予特殊優待,這本就讓毌丘儉有所疑慮,再加上夏侯玄等人伏誅後,毌丘儉便更加坐立難安了。再加上文欽本就是曹爽的嫡系加譙國同鄉,兩人一拍即合,在正元二年(公元255年)正月自稱封太后密詔,發動了叛亂。

相比於王凌的望風而降,毌丘儉起事要謹慎和堅強一些,但是他給各州郡發的檄文卻依然和王凌一樣莫名其妙:「相國司馬懿公對國家有大功,但是司馬師太不行了,請天子讓司馬師退休,讓司馬昭、司馬孚(司馬懿的弟弟)父子上位。」這種既要搞事又不針對司馬氏,沒有任何明確行動綱領和目標的舉兵,讓遠在洛陽、剛做完眼部手術的司馬師也意識到此次叛亂其實並不難以平定,於是披掛上陣,親自領兵出征。

的確,在經歷了王凌事件後,司馬氏對淮南駐軍的防備更重:雖然他們身在江淮,家屬卻全部留在了後方。儘管毌丘儉、文欽等人勇略過人,智謀卻很難和搞慣了政治鬥爭的司馬師及幕僚相比;再加上部下們都有後顧之憂,導致淮南起事將近一月,卻遲遲沒有採取任何軍事行動,只是坐守壽春。這種遲疑顧盼的態度給予了司馬師充足的時間以調度籌劃,並將壽春周圍的城池一一占據,壽春已然是一座孤城了。

見此困境,毌丘儉只能向自己的老對手孫吳乞援;孫吳立刻集結重兵救援壽春,卻被司馬師大軍擋在了壽春之外。毌丘儉又派人向兗州刺史鄧艾求援,鄧艾砍了使者的頭送給了司馬師。至此,毌丘儉、文欽等人已然是瓮中之鱉,麾下士卒不斷地倒戈,不久以後,壽春陷落,毌丘儉在逃跑的過程中被殺,文欽率部投降孫吳。

淮南第二叛,歷時不到兩月便被平定。相比於王凌之亂,此次叛亂的規模更大,而且發生了實打實的戰鬥;但是此案的株連範圍卻比王凌案要少很多,這並不是司馬師善心大發(實際上,司馬師準備誅滅毌丘儉親族等七百餘人),而是司馬師也死了。

前面就提到,司馬師的眼病還沒好就帶兵出征了。在文欽帶兵突圍時,其子文鴦率領敢死隊夜襲司馬師大本營。驚駭之下,司馬師的患目從眼眶中迸裂而出,從淮南撤軍不久,還沒走到洛陽,在許昌便一命嗚呼了。

毌丘儉之亂平定後,淮南地區的主帥也換成了諸葛誕。相比王凌、毌丘儉和文欽,諸葛誕更是司馬氏的嫡系,並且直接參與了平定上述的兩次叛亂。司馬師死前命諸葛誕鎮守壽春,就是其對諸葛誕信任的體現。

只不過,一朝天子一朝臣,司馬師信任的人未必就是司馬昭信任的人,更何況諸葛誕也是夏侯玄的好友,比毌丘儉等人與之關係更為親密。夏侯玄、毌丘儉等人的死,讓諸葛誕頗有兔死狐悲之感;老領導司馬師的死,更讓諸葛誕感到恐怕難容於司馬昭。而一位使者的到來,更讓諸葛誕徹底與司馬昭反目,舉起了淮南的第三支叛旗。

這位使者就是在日後唆使成濟殺害了高貴鄉公曹髦的賈充。賈充是賈逵的兒子,賈逵是曹魏的開國功臣,一生對曹氏祖孫三代忠心耿耿,王凌死前路過他的祠堂還曾流涕道:「我王凌一生忠於大魏,只有你天上有知啊!」但到了賈充這一輩,就徹底成了司馬氏的心腹,他此次淮南之行的目的,就是試探諸葛誕,並爭取獲得他的支持。

賈充見到諸葛誕,直接開門見山道:「現在京城諸公都想勸皇帝行禪讓,不知諸葛將軍意下如何?」諸葛誕勃然大怒:「閣下還是賈逵公的兒子嗎?你們賈氏世受國恩,怎麼能做出如此賣主求榮之事?倘若洛陽神器更易,我諸葛誕只有以死報國了!

話談到這份上,那就沒什麼可談的了。賈充回京後,向司馬昭如實匯報了諸葛誕的言行;諸葛誕則在淮南整軍經武,同時斬殺了不聽號令的揚州刺史、樂進的兒子樂綝,又派人向孫吳稱臣,請求孫吳接應支援。

甘露二年(公元257年)四月,諸葛誕擁軍十五萬,正式在淮南起事。聞訊後,司馬昭率二十六萬大軍水陸並進進攻壽春;接到諸葛誕的降書後,孫吳也派文欽率三萬人救援壽春,又命大將朱異率三萬人在外圍策應。短短一月,淮河兩岸集結了五十萬人,大戰一觸即發;在西線,聽聞魏吳在東線雲集重兵後,姜維也率軍數萬出秦川,曹魏頓時陷入腹背受敵之境。

自曹魏建國以來,這可能是他們最為危險的一次:國內久經戰陣的淮南軍團反叛,吳軍六萬人前來接應;主力部隊幾乎傾巢而動前往東線,西線又面臨蜀漢的威脅。如果有一條防線失守,司馬氏乃至整個政權可能就有土崩瓦解之勢。

然而,意外發生了。文欽作為降將,在孫吳本來就不受信任,和諸葛誕的私人關係又極差,此次回援壽春其實是把他往火坑裡推;而孫吳內部也矛盾重重,朱異戰敗後,孫吳執政孫綝藉口其不聽指揮,在陣前將其斬首。孫綝此舉本是想作出姿態,向壽春表示自己救援的決心;但是臨陣殺將卻實在是兵家大忌,況且孫綝殺朱異後就回了建鄴,東線的吳軍基本退出戰場。

這下被困在壽春的諸葛誕、文欽等人便沒了主意。諸葛誕的部將蔣班、焦彝主張突圍,但文欽卻認為壽春城固糧足,應該嬰城固守,避免無謂的傷亡。兩邊越吵越凶,文欽甚至要動手殺蔣、焦二人,促使二人和吳軍將領全端兄弟率部開城向司馬昭投降,險些讓壽春直接失陷。

甘露三年(公元258年)正月,圍城已接近一年,城中的士氣已經低落到了極點,糧草也快要耗盡了。此時文欽也不得不同意突圍,然而諸葛誕帶人連續向南突破了五六天,除了留下一堆屍體外並沒能打開任何缺口。再加上文欽在調兵遣將時又故意派城中的魏軍先去送死,把自己從東吳帶過來的部隊往後放,更加激起了諸葛誕的怒意。最終,諸葛誕將文欽斬殺以定軍心。

文欽死後,其子文鴦、文虎也無心戀戰,直接向司馬昭投降。司馬昭赦免了兄弟二人,還將他倆封侯,以擾亂城中叛軍的心神。二月乙酉,司馬昭發動總攻,壽春城旦夕而破,諸葛誕在逃跑中被擒殺,三族同被夷滅。西線的姜維在被鄧艾屢屢拒之於門外後得知壽春城破,也撤軍退往成都。

淮南三叛歷時七年,熬死了司馬懿、司馬師父子,熬退了一任皇帝(曹芳),是曹魏晚期非常重要的事件。這三次所謂的叛亂,特點都是政治綱領不足,軍事目標不明,最終結局不好。而在經歷了淮南三叛後,司馬氏也基本收服了淮南地區的軍事力量,為五年後的滅蜀奠定了基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