怛羅斯之戰:唐與阿拉伯的最大規模交鋒,對兩大帝國有多大影響?

預見歷史 發佈 2023-01-28T23:53:50.006000+00:00

公元八世紀,這是一個群英薈萃、英雄輩出的世紀,在這百年時間裡,歐亞大陸上有著三大帝國——大唐帝國、阿拉伯帝國、拜占庭帝國先後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國力一度達到頂峰。

公元八世紀,這是一個群英薈萃、英雄輩出的世紀,在這百年時間裡,歐亞大陸上有著三大帝國——大唐帝國、阿拉伯帝國、拜占庭帝國先後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國力一度達到頂峰。

地處東方的大唐帝國經唐太宗、唐高宗、武則天兩代三任君王的統治,國力得以從隋末的亂世中恢復過來,並且迅速發展。而後,唐玄宗李隆基橫空出世,終結了唐高宗晚年以來的亂政局面,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將唐朝帶上了開元盛世的巔峰時刻。

地處西亞的阿拉伯帝國此時已經進入了阿拔斯王朝統治時期,一度將勢力拓展到了北非、小亞細亞地區,使得彼時的伊斯蘭世界達到了極盛。

地處歐亞交界之處的拜占庭帝國也逐漸走出了低谷期,在利奧三世等雄主的統治下,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涉及到了社會的方方面面,使得這個古老的東羅馬帝國重現榮光。

阿拉伯帝國與拜占庭帝國之間的戰爭持續時間長,且交戰次數多,在這裡筆者就不過多敘述了。我們今天要聊的是阿拉伯帝國與彼時的另一大帝國——大唐帝國的首次交鋒,也就是那場近些年來被無數人津津樂道的怛羅斯之戰。

公元740年,吐蕃以武力威脅作為吐蕃通往安西四鎮要道上的小勃律國,將公主嫁給了小勃律王,迫使其倒向了自己這一方,直接導致了唐朝安西都護府失去了對西域西北二十餘國的直接聯繫,繼而導致西北二十餘國被迫中斷對唐朝的朝貢關係,轉而對吐蕃稱臣納貢。此事引起了唐玄宗的極度不滿,遂勒令安西都護府攻滅小勃律,重新恢復對西北二十餘國的控制。

此後,田仁琬、蓋嘉運等數任安西節度使對小勃律用兵,皆損失慘重且無功而返。公元747年,唐玄宗大膽啟用出身高句麗族的高仙芝為行營節度使,統率安西四鎮將士攻伐小勃律。高仙芝到任之後,針對敵我雙方態勢,制定了一系列作戰方案,智取了小勃律國,俘虜小勃律王,殲滅駐守小勃律國的吐蕃精銳,至此揚名天下,因功被拜為安西節度使。

此戰之後,唐朝對西域的控制大幅增強,隨後,高仙芝多次奉命征討不服從唐朝統治的西域小國,於公元750年攻滅倒向吐蕃的車師國,而後又擊敗了石國、突騎施等國,使得唐朝成為了如今塔里木、伊犁河、伊塞克湖、帕米爾山谷、吐火羅等地區的控制者和保護者,高仙芝本人也成為了大唐帝國在中亞地區的「總督」。

可是,在此戰的作戰之中,高仙芝曾一度違背和約,屠戮已經放下武器的石國百姓,僥倖逃得一命的石國王子見狀遂一直西行抵達了阿拉伯帝國,邀請阿拉伯帝國出兵西域,幫助自己復國。阿拉伯阿拔斯王朝經過多次商議之後,達成共識——出兵西域,試探唐朝實力。

高仙芝經過多方打聽之後,得知了石國王子以及阿拉伯帝國的大致動向,鑑於安西都護府在西域的部屬過於分散,如果黑衣大食也就是阿拉伯帝國大舉進攻的話,恐怕會顧此失彼,被各個擊破。在與部將商議之後,高仙芝於公元751年決定先發制人——集結主力,遠征阿拉伯帝國。

關於這一場大戰雙方投入的兵力,到現在史家都是有爭議的。根據當時天寶十節度的兵力配給——「凡鎮兵四十九萬,安西節度兵二萬四千」,再加上吐蕃對西域的威脅來說,高仙芝並不可能率領安西將士傾巢而出,直接動用萬餘左右的安西將士已是極限,再加上一兩萬的葛邏祿人、拔汗那人組成的僕從軍,總兵力在三萬人左右是較為正常的。而阿拉伯方面則是因為早已開始準備對唐朝的戰爭,不斷對呼羅珊總督區增兵,再加上此前正在布哈拉平叛的阿拉伯大軍南下,此時的呼羅珊總督區總兵力達到了二十萬之巨。

等到高仙芝率領唐軍遠道而來,抵達怛邏斯城之時,因為信息不暢,高仙芝以為守備空虛的情況並沒有出現,只能硬著頭皮迎戰在此休整的阿拉伯帝國主力大軍,一邊是長途跋涉的疲憊之師,一邊是養精蓄銳的生力軍,戰爭的走向可想而知。

就在此時,高仙芝指揮的葛邏祿人見唐軍落入下風,再加上阿拉伯人的金錢攻勢,直接臨陣倒戈,導致唐軍陣腳大亂,阿拉伯人乘勢猛攻,唐軍全線崩潰。縱然高仙芝是一代名將,卻也無法扭轉敗局,只能收攏數千殘兵,倉皇潰逃。

近年來,因為怛羅斯之戰唐朝方面的失敗,很多人便以為此戰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唐朝在西域的統治,是唐朝退出中亞的引子,更有甚者認為此戰導致了唐朝對外擴張的停止、誘發了安史之亂、是盛唐的終結。

可是,歷史上的怛羅斯之戰,真的有這麼大的影響嗎?

毫無疑問,答案是否定的。

對於怛羅斯之戰,史家早有定論——這是在大唐帝國與阿拉伯帝國崛起之後,數次衝突之中最大規模的一次,也是在兩大帝國衝突之中,阿拉伯帝國唯一一次取得勝利的作戰,對於雙方的疆域、關係幾乎沒有影響。也就是說,過分誇大此戰的意義是站不住腳的。

首先來說,在此戰之中,無論是與阿拉伯帝國的損失相對比,還是與同時發生的其他兩場唐朝對外擴展的大戰相對比,唐軍的損失都算不上大。

據《舊唐書》列傳第五十九與《新唐書》列傳第六十三所記載,在此戰之後,高仙芝仍率領數千安西將士返回安西四鎮,損失不過萬餘人,且大部分是以葛邏祿人和拔汗那人組成的僕從軍,而非安西軍,而阿拉伯方面則損失了七萬餘人,可謂是慘勝。

而與怛羅斯之戰幾乎同時發生的還有唐朝在西南方向對南詔國的戰爭以及在東北方向對新崛起的契丹部落的戰爭。

公元751年,鮮于仲通率領八萬唐軍進攻南詔國,遭到了吐蕃與南詔的夾擊,損失六萬餘人,雖然這一數據近年來被史學界所推翻,但是毋庸置疑的是,鮮于仲通在這一戰之中把作為西南強藩的劍南鎮的精銳丟了個一乾二淨。同年,身兼河北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也發動了對契丹的戰爭,史稱「吐護真水之戰」,六萬唐軍將士全軍覆沒,大將楊思德戰死,安祿山僅以身免。

試問,無論是比起阿拉伯帝國的損失,還是對於唐朝同時期另外兩場對外戰爭失利的損失而言,高仙芝在怛羅斯之戰中損失不過萬餘人馬,還大多都是僕從軍的戰績,損失很大嗎?

而且,在此戰之中,阿拉伯帝國對唐朝用兵的雄心壯志被奮勇作戰的安西將士徹底打垮,面對著這血淋淋的傷亡數字,阿拉伯帝國的統治者們選擇第一時間遣使向唐朝方面講和,繼續加強了兩國之間的友好交流,在戰後的數年時間裡,每年皆有阿拉伯帝國的使臣前往長安拜謁大唐天子,互通有無。不僅如此,在安史之亂爆發後,阿拉伯帝國曾一度派出一支數量相當的軍隊與安西將士東歸,參與了平定安史之亂的戰爭之中。

在怛羅斯之戰後的第三年,也就是公元753年,接任安西節度使的封常清便率領安西將士四面出擊,攻破大勃律國,征服了無數小國,便使得唐朝在公元754年前後將自己在中亞、西域的影響力達到了巔峰,將唐朝疆域從開遠門外「西極道九千九百里」擴張到了「西極道萬二千里」。

而真正使得唐朝勢力退出中亞以及西域的原因是安史之亂,在安史之亂中,安西四鎮的精銳將士被唐玄宗、唐肅宗父子抽調一空,進而吐蕃趁虛而入,導致河西、隴右、北庭、安西等唐朝中央政府溝通西域、中亞的重鎮先後淪陷,這才使得唐朝勢力退出了中亞、西域。其實就算是高仙芝打贏了怛羅斯之戰,隨著安史之亂的爆發,唐玄宗、唐肅宗父子照樣也會抽調安西將士東歸平叛,而後經過安史之亂的催促,唐朝照樣沒有足夠的實力能夠維持在西域、中亞的經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