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6月3日,已經在獄中度過了39年歲月的廖復初,在經由司法部門審查後被核准減刑釋放。
此時的他也已是垂垂老矣,然而對於當初讓自己鋃鐺入獄的「罪名」他卻仍是心有不服。於是,他便向有關部門進行投訴,然而得到的卻都是令他失望的結果。
就在他一籌莫展之際,他卻在一本雜誌刊物上看到了自己當年的故事,並經由報導找到了當年負責整理故事內容的編輯馬興。
在聽聞他的遭遇後,馬興(已改名馬希良)很是動容。隨即便在1991年,寫信給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王震,在信中他更是替廖復初問詢道:「您還記得那1000擔救命糧嗎?」
而在收到了這封來信後,讀罷內容,已經82歲的王震不由得的感慨萬千,甚至眼角還泛起了淚花,一切也仿佛又回到了當年那個凜冽的冬天。
內戰爆發,糧食短缺,大義地主慷慨解囊
1944年11月,在經由毛主席等人的決斷後,王震率領359旅南下作戰、開闢新根據地。此行之中是艱難險阻無數,359旅更是最終途徑了8個省份,跋涉了兩萬餘里。
1945年冬,雖然此前的10月份國共兩黨剛剛簽署了《雙十協定》,但蔣介石卻迫不及待的悍然發動了全面內戰。
而王震所帶領的359旅也成為了目標之一,由於當時湖北地區國民黨精銳眾多,359旅所部雖然攻克了棗陽等地,但是損失嚴重,部隊不僅傷員眾多,同時也面臨著嚴重的後勤補給問題。
而在王震將隊伍準備帶領到湖北隨縣休整之時,又碰上了狂風暴雪天氣。多重不利因素交織,也讓部隊直接斷糧,周圍的大城市也盡皆都是國民黨占領。
解決糧食短缺問題,也成為了首要問題。
情況危急之下,王震聯繫到了當時在北行署擔任專員的同志李實,以期能夠獲得幫助。但是,對於李實而言,雖然當地群眾基礎良好,可是對於百姓而言戰亂迭起本就生活困苦自然難有餘糧供給,因此目標也就只能定在當地的富商地主身上。
可是,這些人與主張消滅剝削的我黨又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但無奈之下也只能權當一試,而很快群眾便反應附近廖家寨的地主廖友湘和廖復初父子,他們家大業大,有著充足的糧食儲備。
還有一個有利的條件就是這廖家父子雖然是地主,卻頗有民族大義,曾經多次為新四軍提供物資抗日。
於是,李實便決定前往廖家寨廖家一試。而令李實意外的是廖家父子並不在家,家中只有年過九十歲的毛老太太尚能主事。
這也讓李實心下擔憂起來,可是李實考慮到戰友們的缺糧現狀還是選擇向老太太說明來意。令李實更是意外的是,毛老太太雖然已經年過九十,卻一聽乃是共產黨的隊伍缺糧,便當即拍板表示廖家一定全力支持。
聽到老太太的話,李實感動莫名,隨即表示借糧1000擔,並為老人家留下了借條。誰知老太太更是在收過借條後直接當面撕毀,表示這是捐贈,不需要償還。而後李實帶著借來的千擔糧食返回359旅駐地,這些雪中送炭的糧食也直接幫助359旅度過了難關。
含冤入獄,40年後終翻案
隨著解放戰爭的勝利,1949年應城也得以解放。而廖復初作為開明人士,也被邀請參加了當地鹽礦生產的諸多會議。
然而,1951年鎮壓反革命運動展開,廖復初也被舉報曾經組織了礦井警衛隊手染鮮血而鋃鐺入獄。
面對這些指控,廖復初百口莫辯。
當時,廖家曾經為了避免國民黨對膏礦的干擾,成立了礦井自衛隊用以自保。殊不知卻成為了今時今日的引禍源頭。
就這樣廖復初被判處了無期徒刑,隨即送押。而對於丈夫的遭遇,妻兒雖然知道丈夫的憋屈,卻也終究是難以改變判決。
1990年6月3日,服刑39年後廖復初終於出獄。物是人非,可是廖復初卻仍因為「反動分子」的名頭無法在當地落戶。為了與妻兒團聚,他多次向有關部門申訴,然而卻都是換不回一絲的希望。
就這樣深陷絕望之時,廖復初看到了雜誌上自己的故事。這樣一來是不是找到李實就可以證明自己的功勞了呢?
可是 ,令廖復初遺憾的是李實當時已經去世。好在,整理李實口述內容的編輯馬興卻尚在人世。
於是,懷著忐忑的心情廖復初找到了已經更名為馬希良的馬興。作為一名出色的編輯,作家,馬希良也曾是359旅的一員,聽聞「恩人」的遭遇後不由得大驚隨即便為廖復初代筆向已經擔任副總理的王震寫去了書信。
而王震收到書信後不由得落淚,在隨即回信廖復初的同時,還命令調查此事。
1991年10月,在40年後廖復初終於等來了撤銷刑事判決以及無罪的判決書,同時,還給予了一筆補償。
小結
在得知廖復初得以昭雪後,馬希良這位359旅的老人也來到了廖家為他們慶祝。廖復初一家為黨和國家的奉獻,人民不會忘記,黨也不會忘記。
而秉行公平、公正,也一直是黨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