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宋朝 王之道
水外山光淡欲無,堤邊草色翠如鋪,
綠楊風軟鳥相呼。
牛蒡葉齊羅翠扇,鹿黎花小隘真珠,
一聲何處叫提壺。
牛蒡屬菊科植物 ,其根葉可作牛的伺料,可稱之為「牛菜」。由於牛力大,對其果實人們就含蓄地稱為「大力子」。因其果實難看,而且多刺鉤,易附在人的衣服上,令人生厭,故又稱「惡實」。同時,也是由於老鼠碰了它常鉤粘在身上難以擺脫,所以又名「鼠粘子」和「鼠見愁」。
在古代本草中,中藥牛蒡子多以惡實為正名。《本草綱目》:「其實狀惡而多刺,故名。」又因原植物「《別錄》名牛蒡」,故「惡實即牛蒡子也」。牛蒡子一名因臨床醫家常用,故清代部分本草即以此為正名,如《本草備要》、《本草求真》等。
牛蒡子因「外殼如栗球,小而多刺。鼠過之則綴惹不可脫,故謂之鼠粘子」。《衛生易簡方》又以本品為大力子。《本草綱目》釋「大力」曰:「其根葉皆可食,人呼為牛菜,術人隱之,呼為大力也」。大力子之名,因其畫簡易書,而為現代臨床處方多用。
中醫
中藥牛蒡子為菊科植物牛蒡的乾燥成熟果實。主產於河北、吉林、遼寧、浙江。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收果序,曬乾,打下果實,除去雜質,再曬乾。本品氣微,味苦後微辛而稍麻舌。以粒大、飽滿、色灰褐者為佳。生用或炒用,用時搗碎。
本品性味辛、苦,寒。歸肺、胃經。具有疏散風熱,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腫的功效。
注意:本品「性冷而滑利」,氣虛便溏者忌用或慎用。
《藥品化義》
牛蒡子 屬陰中有微陽,體小肉微潤,色肉白衣青,氣和,味肉苦帶微辛,性寒,能升能降,力解熱毒,性氣薄而味厚,入肝、肺二經。
牛蒡子味苦能清火,帶辛能疏風。主治上部風痰,面目浮腫,咽喉不利,諸毒熱壅,馬刀瘰癧,頸項痰核,血熱痘瘡,時行疹子,皮膚癮疹。凡肺經鬱火,肺經風熱,悉宜用此。
《本草經解要》
氣平,味辛,無毒。主明目,補中,除風傷。一名惡實,酒蒸,拭淨焙。
牛蒡子氣平,稟天秋平之金氣,味甘無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陰肺經。氣味降多於升,陰也。牛蒡氣平清熱,味辛散郁,鬱熱清,則目得血而能視矣,所以明目。中者陰之守也,人身陰陽,求之升降,牛蒡辛平清肺,肺氣下降則陰生,所以補中也。風傷於衛,衛附皮毛,皮毛者肺之合也,辛平疏肺,則皮毛解散,所以除風傷也。
制方:
牛蒡同紫草、犀角、生地,治痘血熱不出。
同桔梗、甘草,治風熱咽痛。
現代藥理
中藥牛蒡子主要含木脂素類成分:牛蒡苷,牛蒡醇A~F及H;脂肪酸類成分:花生酸,硬脂酸;揮髮油:(S)-胡薄荷酮等。
中藥牛蒡子煎劑對肺炎雙球菌有顯著抗菌作用,水浸劑對多種致病性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牛蒡子有解熱、利尿、降低血糖、抗腫瘤作用。牛蒡子苷有抗腎病變作用,對實驗性腎病大鼠可抑制尿蛋白排泄增加,並能改善血清生化指標。
版本:v1.0
時間:20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