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下的美育,下一步怎麼走?

中國小康網 發佈 2023-01-29T00:36:18.547263+00:00

美在大師的傑作里,也在民間的實踐里;美育在殿堂的講章里,更在基層的故事裡。「中國兒童畫美術教育專家」朱永和「蒲公英行動」項目主持人謝麗芳向 《小康》雜誌、中國小康網分享了他們多年來的「尋美之路」。

美在大師的傑作里,也在民間的實踐里;美育在殿堂的講章里,更在基層的故事裡。

「中國兒童畫美術教育專家」朱永和「蒲公英行動」項目主持人謝麗芳向 《小康》雜誌、中國小康網分享了他們多年來的「尋美之路」。

關鍵在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楊景芝看來,美術教育最重要的是把孩子的基本能力和創作能力很好地結合在一起。供圖/受訪者

兒童繪畫的尋美之路

在江蘇徐州的鄉野山村里,朱永堅持40年兒童繪畫的尋美之路,竭盡全力讓農村的孩子享受到更加優質的美育。

朱永18歲走進睢寧縣王集鎮鄉村學校,最初是一位臨時代課老師,後來轉為民辦教師身份。1983年9月3日,走進了二(2)班後,他在黑板上按標準比例畫了一個「人頭像」,40分鐘過後,班級里沒有一個學生能模仿著畫出來,而且還有兩個小孩哭了。

一位老教師得知這一情況後說:「你不會教書就不要教書,不要坑孩子。」那時朱永開始意識到,要懂教育,就必須進行專業培訓和學習。

朱永開始打聽,徐州當時有一個師範大學,函授班學習為期三年,要2000元學費。他那時候工資一個月才14元,不吃不喝要7年。但朱永還是想學習,回家跟父母說:「媽媽,我一定要學,以後我要對得起你,要對得起我的學生。」後來,父母同意了,賣了1500斤糧食和一頭小牛犢,讓他走進課堂。

自己可以進城上學學教育,可是農村的孩子怎麼學習美術呢?「城裡孩子能做到的,我們農村孩子一定能做到;城裡老師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於是,朱永萌發了成立一個農村兒童美術興趣小組的想法。

當時學校沒有桌椅板凳,朱永回自己家又賣了2000斤糧食,用賣糧錢到舊市場買了桌椅板凳,修補後放在操場的拐角。

學生也沒有辜負朱永的期望。當時有學生把朱永的被面圖案畫成了一張畫。1985年,畫作在首都兒童美術館展出。1986年,學生宋旭旭的畫作在日本國際兒童畫大賽中榮獲金獎,全村轟動。

30多年過去了,朱永仍然在帶著孩子們畫畫,畫身邊人,畫身邊事,繪出心中的感想:「我的教學就是四個字——愛、活、樂、美。孩子為什麼畫畫?孩子畫畫就是畫心中美好的未來,而我們看到的一草一木都可以表現出美來。」

朱永後來把課堂延伸到了鄉村各個角落,率領團隊把美術優質資源帶到千家萬戶門口。

因為把兒童美術教育傳播到國外,他還被原來的文化部命名為「中國兒童畫美術教育專家」。

讓美育的種子紮根鄉村

在山野間,有這樣一種植物,聚起來是一朵花,散開是滿天星,它就是蒲公英。謝麗芳讓美育的「蒲公英」種子紮根鄉村,並且種在了孩子們的心中。來自湖南長沙的謝麗芳是蒲公英團隊的項目負責人,多年來致力於鄉村藝術教育的推廣。

「所有的孩子,包括社會成員,都享有藝術教育的權利。」 謝麗芳講述了一個故事:在偏遠的西南邊陲大山里一個村級小學,她們組織了14個孩子,其中13個拉祜族孩子,他們從來沒有畫過畫。「我們只培訓了6天時間,帶他們欣賞名畫,講創世神話,然後他們就可以畫了,畫完以後我自己很驚訝,我都不知道他們是怎麼畫出來的,但是他們的確畫出來了!更重要的是,畫完這個畫以後,大山裡的孩子接受了藝術,他們也可以像詩一樣地棲息在大山里,因為我們的孩子是大山的孩子,是中國的孩子,也是世界的孩子。這表明只要認真地點亮孩子們的愛,點亮他們的美心,他們一樣都是藝術家。」

「蒲公英行動」美術教育專項課題是在國家基礎課程改革背景下,探索一種在農村民族地區實施、持續推廣的美術教育模式。這個讓更多鄉村孩子能獲得美術教育機會的公益項目,2002年7月在湘西啟動。在何韻蘭、尹少淳、喬曉光、陳衛和、吳尚學等藝術家和教育家的積極參與和支持下,項目持續了20年。美術課程是學校進行美育教學的主要途徑,而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且當時農村學校藝術教育在教育觀念、教育水平、師資建設等方面都相對滯後,在「全球一體化」和現代經濟浪潮的衝擊下,民間美術正在逐步走向衰退,文化多樣性保護迫在眉睫。「蒲公英行動」目的就是,讓更多的兒童獲得良好的美術教育,同時使民族多樣性的文化得以延續。

通過開發新課程資源,該項目培養出了一支具有創新精神的骨幹教師隊伍,在植根本土文化美術學習過程中,使試點兒童逐漸形成基本的美術核心素養,以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與感悟能力。

「蒲公英行動」以湖南湘西為試點,創造條件開展美術課。一是培訓校長和教師,通過專家講座、民間藝人教學等方式組織培訓,讓校長和教師了解和掌握課題的意義、內容和方法;二是改革教學方法,促進觀念的改變,組織教師赴村寨調研民間美術及其文化含義,引導教師以文字、圖片、視頻以及調研報告的形式,進行課題實驗;三是建立完善評價機制。

謝麗芳說:「我們剛去的時候,地方的校長、教師並不是很了解這個項目,通過教師培訓,我們告訴他們民間美術實際上是一切美術之源頭,讓他們認識到為什麼要把民間美術引入課堂教學,一方面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另一方面是因為鄉村很多地方沒有美術教師。我們將把極具親和力的美術課引進課堂,以此調動教師的積極性。」

2004年,「蒲公英行動」創辦了全國第一家鄉村兒童與民間美術交流網站。多年來蒲公英行動課題由7個試點推廣到11個省13個民族的97個教學試點和機構。

謝麗芳說:「通過20年鄉村美育實踐,我發現鄉村孩子的美術感受不比城市孩子差,我們需要做的就是點亮美心。」

回顧「蒲公英行動」播撒於大江南北的美育足跡,謝麗芳表示,一路走來有一位教師對蒲公英行動幫助很大,她就是楊景芝。楊景芝在近60年的美術教育教學實踐中潛心研究中國基礎美術教育,把世界先進的教育思想與中國的實際相結合,探索出一套把愛和美的啟蒙融入兒童美術教育的教學體系,對我國少兒美術教育產生了重要影響。

楊景芝,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少兒造型藝術學會終身名譽會長,曾任九年義務教育小學美術課本主編。「美育是審美教育,是情操教育,是心靈教育,在兒童美育中情感的教育很重要。美術教育如何落實美育精神,有這樣三個培養目標:一是培養審美修養;二是培養人文修養;三是培養創新意識和能力。」楊景芝表示,讓孩子掌握一門技能,應該是為孩子打一個基礎,即如何去創造符號,表達自己的生活感受。美術教育最重要的是把孩子的基本能力和創作能力很好地結合在一起。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簡稱《新課標》)中明確提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潤心、以美培元」。美育在少兒教育中被提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而在鄉村學校中,一直以來處於薄弱環節的美育,也必將借這股東風得到長足的發展。

「在生活里,感受美、運用美,這是很有用的。」在楊景芝看來,鄉村小學在美術和生活的結合上,比城市更具優勢。「不要總是局限在課堂教育上,多一些實踐,把孩子放出去。鄉村小學本身就在自然環境中,孩子們每天都身處青山綠水、花開鳥鳴之中,讓他們在環境中去感知美,再用自己的方式把這種美表達出來,就是最好的美育。」

來源:《小康》雜誌2023年1月下旬刊

作者:蘇楓

編輯:劉彥華

(本文為《小康》雜誌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在文末留言申請並獲取授權。轉載請註明來源和作者,謝謝!)

點擊進入中國小康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