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賞詩歌表達技巧十年高考真題彙編(上)

老謝語文堂 發佈 2023-01-29T04:40:18.724513+00:00

15.本詩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別之作,但詩人排遣離愁的方法有所不同。【答案】1《送》詩中王勃直抒胸臆,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來寬慰朋友,排遣離愁,樂觀豁達,一洗送別詩中悲苦纏綿之態;


一、(2022·全國乙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白下驛餞唐少府

王勃

下驛窮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懷抱即依然。

浦樓低晚照,鄉路隔風煙。

去去如何道?長安在日邊。

15.本詩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別之作,但詩人排遣離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

【答案】①《送》詩中王勃直抒胸臆,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來寬慰朋友,排遣離愁,樂觀豁達,一洗送別詩中悲苦纏綿之態;②《白》詩中,「去去如何道?長安在日邊」運用「日近長安遠」的典故,以激勵朋友去長安施展才華抱負、建功立業來排遣離愁。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與比較詩歌內容的能力。古詩詞的抒情方法: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由作者直接對有關人物和事件等表明愛憎態度。間接抒情又分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古抒情和情景交融。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頸聯寫出友誼不受時間的限制和空間的阻隔,是永恆的、無所不在的,所抒發的情感是樂觀豁達的;尾聯「無為」既是對朋友的叮嚀,也是自己排遣離愁的情懷吐露,表現出詩人志向高遠,樂觀豁達的特點。這兩句一洗送別詩中悲苦纏綿之態,排遣離愁,樂觀豁達,這是屬於直抒胸臆;《白下驛餞唐少府》中尾聯是詩人想像與友人分別後的情景,寫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是長安,運用「日近長安遠」的典故,以激勵朋友去長安施展才華抱負、建功立業來排遣離愁。這是通過用典來抒情。

二、(2022·新高考Ⅱ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送別

[唐代] 李白

尋陽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勝境由來人共傳,君到南中自稱美。

送君別有八月秋,颯颯蘆花復益愁。

雲帆望遠不相見,日暮長江空自流。

16.本詩是如何表現離愁別緒的?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

【答案】①寓情於景:詩人送別友人,遇蘆花颯颯作響,離愁更甚,此景烘託了詩人與友人分別的依依不捨的離情。②以景結情:詩人以消失不見的船帆和「空自流」的長江之景作結,孤寂淒冷的意境更加襯托出離愁別緒的濃重。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思想感情分析寫作技巧的能力。「颯颯蘆花復益愁」意思是說在這蘆花被風吹動的颯颯聲中我更覺憂愁,寫秋天送別友人,本就依依不捨,兼之蕭瑟淒涼的景象,心情愈加惆悵哀愁。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渲染悲傷的氣氛,一派衰敗的景象中,詩人因離別而傷感的情緒濃重,可見友情之深厚,難捨難分。結尾「雲帆望遠不相見,日暮長江空自流」寫遠眺友人的船帆已經看不見了,只有日暮下的長江獨自流淌,以景結情,委婉含蓄,詩人遠望友人離去,直至船帆消逝於視線,可見遙望時間之長久,以杳無蹤影的船帆和一去不復返的長江水作結,景象中融入了詩人萬般情結,與友人分別後的孤獨寂聊淒冷的心境讓讀者能夠以形象的畫面中身臨其境,更加襯托出離愁別緒的濃重,極具感染力。

三、(2022·浙江卷)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下面小題。

樓前

[中唐]王建

天寶年前勤政樓,每年三日作千秋

飛龍老馬曾教舞,聞著音聲總舉頭。

過勤政樓

[晚唐]杜牧

千秋佳節名空在,承露絲囊世已無。

唯有紫苔偏稱意,年年因雨上金鋪

【注】①千秋節:唐開元十七年八月,丞相表請每年八月五日(玄宗生日)為千秋節。此後,玄宗每年在勤政樓慶生,賞百匹飛龍舞馬。飛龍,馬廄名。士庶間互贈承露絲囊。②金鋪:釘在門上的獸面形的門環底座。

20.分析兩首詩後兩句在情感、寫法上的不同。

【答案】情感不同:①王詩追憶飛龍舞馬,表達對昔日盛世的懷念,而感慨玄宗的驕侈佚樂,言外自見;②杜詩借眼前金鋪上的紫苔,抒發昔盛今衰的悲嘆之情。

寫法不同:①王詩運用細節描寫,寫出老馬「總舉頭」這一習慣性動作,生動傳神;②杜詩運用擬人手法寫紫苔「偏稱意」,突出其任情滋蔓,寓情於景,營造荒涼氛圍。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詩歌情感和鑑賞寫作手法的能力。

先看情感:王詩後兩句通過寫曾做過飛龍舞的老馬來表達對昔日盛世的懷念。「飛龍舞馬」是唐玄宗慶生時的節目,玄宗賞百匹飛龍舞馬在勤政殿前賀壽,可以想見當年慶生場面是多麼熱鬧繁華,唐玄宗生活是多麼驕侈佚樂。而今「飛龍老馬曾教舞」,老馬還記得當年唐玄宗做壽時的音樂,可是唐玄宗和他曾擁有過的盛世江山早已繁華不再,昔日的大唐正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而這一切可能正源於唐玄宗當年的驕奢淫逸。王建追憶飛龍舞馬,表達對昔日盛世的懷念,而感慨玄宗的驕侈佚樂,言外自見。杜詩後兩句藉助紫苔表達情感,借眼前金鋪上的紫苔,抒發昔盛今衰的悲嘆之情。「惟有紫苔偏稱意,年年因雨上金鋪」,這兩句採用《詩經·王風·黍離》的筆法,用宮院中的植物茂盛生長暗示王朝興衰之意。這兩句詩從表面看寫的是「勤政樓」的實景,但細細體味,就會感到這十四個字,字字都飽蘸了詩人感昔傷今的真實情感。

再看寫法:王詩後兩句藉助老馬「總舉頭」的細節傳情達意。寫老馬「聞著音聲總舉頭」,聽到音樂的老馬還記得當年曾經受過的訓練,「舉頭」是老馬習慣性動作,這一細節刻畫生動傳神,暗含著對昔日繁華盛世的懷念。杜詩寓情於景,通過擬人手法寫紫苔「稱意」,暗示王朝繁華不再。「偏稱意」三字寫得傳神,「偏」,說明萬物凋零,獨有紫苔任情滋蔓,好像是大自然的偏寵,使得紫苔竟那樣稱心愜意。用紫苔的任情滋蔓營造荒涼的氛圍,反襯唐朝的衰落,小中見大,詞淺意深,令人回味。

四、(2021·浙江卷)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下面小題。

意難忘·山家

[清] 吳偉業

村塢雲遮,有蒼藤老乾,翠竹明沙。溪堂連石穩,苔徑逐籬斜。文木幾,小窗紗,是好事人家。啟北扉,移床待客,百樹梅花。

衰翁健飯堪夸。把癭尊茗碗,高話桑麻。穿池還種柳,汲水自澆瓜。霜後橘,雨前茶,這風味清佳。喜去年,山田大熟,爛熳生涯。

【注】①癭尊,即癭樽,用癭瘤狀木根所制的酒杯。

20. 分別賞析上片的寫景藝術和下片的敘事藝術。

【答案】寫景藝術:①由遠及近,由外到內。從村塢、山家到室內,步移景換。②意象豐密,色彩和諧。「蒼藤老乾」「翠竹明沙」,構成明淨清幽之境。③以動寫靜,動靜結合。如「苔徑逐籬斜」。

敘事藝術:①對比襯托。如「蓑翁」與「健飯」。②鋪陳寫實。如「高話」以下,一一敘寫山家生活。③以農家話語寫自適情態。如「汲水自澆瓜」。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鑑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詩歌上闋寫景。由步行向山家時沿途所見落筆。首句「村塢雲遮」寫由下仰望山上,人家村落在白雲繚繞中依約可見。漸行漸近,寫看到一幢房子,小徑沿著籬笆斜伸過去,最後再到室內的陳設。詞的上片由遠及近、由外到內,移步換景的手法寫景;房子依水傍石,穩穩地臨溪而立,小徑生滿青苔,接著兩句是寫稍近些看到的老樹上纏繞著青青的藤蔓,翠綠的修竹映襯著溪邊的白沙,色彩鮮明可愛。用白描之筆富有層次地描繪了山家四周的環境和景物。描繪了隱士山家的幽靜環境;「苔徑逐籬斜」,小徑沿著籬笆斜伸過去,「逐」字化靜為動;「文木幾,小窗紗」「啟北扉,移床待客」動靜結合,表現農家生活的意趣,襯托出主人瀟灑出塵的品格。下片寫席間主客歡洽之情。隱士是個蒼老體弱的衰翁,卻出人意外地飲食健勝。作者用「衰翁健飯堪夸」一句來表示自己的驚奇,「衰翁」與「健飯」形成非常有趣的對比。老人十分健談,邊啜茶飲酒,邊興致勃勃地談起了農事。「把癭尊茗碗,高話桑麻。穿池還種柳,汲水自澆瓜。霜後橘,雨前茶。這風味清佳」,一一羅列敘寫田家生活及農事,為鋪陳寫實的手法。「穿池還種柳」是說在池邊開溝引水,並種上柳樹,與下面「汲水自澆瓜」都是老翁的農活。這兩句以農家話語寫老農的悠遊輕鬆,讓人羨慕隱逸生活的閒適。「這風味清佳」!這一句贊語非常口語化,老翁怡然而樂的神情躍然紙上。

五、(2020·浙江卷)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各題。

秋江送別

[唐]王勃

歸舟歸騎儼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誰謂波瀾才一水,已覺山川是兩鄉。

送柴侍御

[唐]王昌齡

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20. 前人評《送柴侍御》「翻新脫妙」。比較《秋江送別》與《送柴侍御》兩詩的後兩句,分析後者寫法的妙處。

【答案】①意象運用上,王勃詩的意象隱於句內;王昌齡詩將青山、明月兩個意象前置,形象鮮明突出,富有象徵意義(青山象徵思念,明月暗示友情),意境開闊。②空間處理上,王勃詩化近為遠,強調心理距離之遠,為送別詩傳統寫法(如謝朓詩有「何況隔兩鄉」);王昌齡詩則化遠為近,強調心理距離之近,是創新性的表達。③抒情方式上,王勃詩以議論直接表達,意盡句中;王昌齡詩融情入景,反詰收尾,餘韻悠長。

【解析】本題考查賞析詩句的能力。首先,從意象的運用上,王勃的詩選用了「山」「水」,但卻將「一水」「山川」隱於句中。而王昌齡的詩則將青山、明月兩個意象前置,形象鮮明突出。青山象徵思念,明月暗示友情,一句肯定,一句反詰,反覆致意,懇切感人。雲雨相同,明月共睹,這種遷想妙得的詩句,既富有濃郁的抒情韻味,又意境開闊,具有鮮明的個性。其次,空間處理上,王勃的詩化近為遠。「已覺山川是兩鄉」 由於離別,江水不再是一個小區域,而成了兩個不同世界的分界線,強調了心理距離之遠。而王昌齡的詩則是化遠為近。雲雨相同,明月共睹,使「兩鄉」為「一鄉」,它蘊涵的正是人分兩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誼。語意新穎,出人意料。最後,抒情方式上,「誰謂波瀾才一水」「已覺山川是兩鄉」,王勃自問自答,以議論的形式直接表達了別離的感傷。而王昌齡則以景作結,融情入景,反詰收尾,一面是對朋友的寬慰,另一面已將深摯不渝的友情和別後的思念,滲透在字裡行間了。詩人用樂觀開朗又深情婉轉的語言,以減輕對方的離愁,這是更體貼、更感人的友情。這種「道是無情卻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覽無餘的直說更加耐人尋味。

六、(2019·新課標Ⅱ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4~15題。

投長沙裴侍郎

杜荀鶴

此身雖賤道長存,非謁朱門謁孔門。

只望至公將卷讀[注],不求朝士致書論。

垂綸雨結漁鄉思,吹木風傳雁夜瑰。

男子受恩須有地,平生不受等閒思。

[注]至公:科舉時代對主考官的敬稱。

15.詩歌的頸聯描寫了兩個具體場景,與其他各聯直抒胸臆的寫法不同,這樣寫在情感表達和結構安排方面有什麼作用?(6分)

【答案】①情感表達:頸聯所寫場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懷的形象化表達,可使讀者更加直觀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結構安排:舒緩詩歌全篇的節奏,使整首詩歌有委婉從容之致。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把握詩歌表達技巧及其作用的能力。本題頸聯「垂綸雨結漁鄉思,吹木風傳雁夜魂」用典故「垂釣」來表達自己熱愛田園生活的情趣,用大雁夜半乘風來歸,表達渴望能收到好消息,即對取得功名的渴望。這兩句從情感表達角度來看,寫出了作者雖有求仕之心,但高潔耿介情懷沒有改變,使讀者更加直觀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從結構安排來看,首聯、頷聯,表達了求仕的心。尾聯表達接收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原則。頸聯起到過渡的作用,舒緩全篇的節奏,使整首詩歌有委婉從容之致。

七、(2019·江蘇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9~10題。

學諸進士作精衛銜石填海

韓 愈

鳥有償冤者,終年抱寸誠。

口銜山石細,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難見,區區命已輕。

人皆譏造次,我獨賞專精。

豈計休無日,惟應盡此生。

何慚刺客傳,不著報讎名。

9.本詩前六句是怎樣運用對比手法勾勒精衛形象的?請簡要分析。(6分)

【答案】「終年」與「寸誠」對比,表現了決心之堅;細石與大海對比,表現了抱負之大;任務重與性命輕對比,表現了命運之悲。

【解析】本題考査考生對詩歌表達技巧的把握能力。詩歌中「山石細」和「海波平」兩詞形成對比,嘴裡銜著山上的細石,決心把滔滔的海浪填平,從中表現「精衛」的雄心壯志和堅強的意志;「抱寸誠」的決心「銜細石」的舉動與「海波平」的宏圖大願形成巨大反差,在對比中充分表現精衛的心誠志堅。

八、(2019·浙江卷)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9~20題。(8分)

早秋過龍武李將軍書齋

(唐)王建

高樹蟬聲秋巷裡,朱門冷靜似閒居。

重裝墨畫數莖竹,長著香兼一架書。

語笑侍兒知禮數,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愛讀英雄傳,欲立功勳恐不如。

20.全詩是如何運用多種手法塑造李將軍的獨特形象的?請結合詩句分析。(6分)

【答案】①通過環境描寫,如「高樹蟬聲」「冷靜似閒居」和「重裝墨畫」「香兼一架書」,分別寫出了將軍住處的清幽安靜和書齋的素淨雅致,表現了將軍的文人趣味。②運用襯托,用「侍兒知禮數」襯托將軍的文化修養。③通過「吟哦」「任狂疏」「愛讀英雄傳」等動作、神態描寫,寫出了李將軍的豪放和志趣。

【解析】本題考查鑑賞作品文學形象和表達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題,應先明確人物描寫手法——直接描寫和側面烘托,然後結合相關詩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點。詩歌前兩聯屬於環境描寫,首聯描寫了李將軍宅院的外部環境,「蟬聲」「秋巷」「冷靜」渲染了清幽寧謐的氛圍,從而烘托出宅院主人的閒適高雅;頷聯描寫室內家居布置,「數莖竹」「一架書」表現了室主人的高雅意趣;而頸聯第一句描寫有禮節的侍從,是為了襯托李將軍的知禮有涵養。這些詩句都屬於側面描寫。最後三句則是對李將軍的直接描寫,「吟哦」「 任狂疏」這些動作描寫寫出了李將軍的灑脫豪放,「愛讀英雄傳」「 欲立功勳恐」寫出了李將軍的遠大理想和追求。總之,這首詩通過直接描寫和側面烘托兩種手法,塑造了一位情趣高雅、知禮有涵養、灑脫豪放、心懷遠大理想和追求的將軍形象。據此組織答案即可。

九、(2018·浙江卷)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下面2個小題。

送王昌齡

李頎

漕水東去遠,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數千里,中無蒲稗生。

夕陽滿舟楫,但愛微波清。

舉酒林月上,解衣沙鳥鳴。

夜來蓮花界,夢裡金陵城。

嘆息此離別,悠悠江海行。

【注】①蓮花界:佛寺,詩中指洛陽白馬寺。

20. 這首詩與柳永《雨霖鈴》詞都運用了點染手法,試賞析本詩的點染手法。

【答案】①「送君多暮情」句點出了傷別之情。②「淹留野寺出」至「夢裡金陵城」十句,層層鋪寫暮景,滿篇幽淡惆悵,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託了離情。③結尾「嘆息此離別」再次點明別離之情,「悠悠江海行」表達對朋友孤身遠去的不舍。

【解析】此題考查考生對詩歌手法的把握。考生首先要明確何為「點染手法」,再結合詩歌具體內容進行分析。詩歌標題點明該詩為離別詩,第一句「送君多暮情」點明傷別之情。接下來詳細地描寫了景物,把暮景層層鋪開,渲染了幽淡惆悵,烘託了離別之情。詩歌最後「嘆息此離別」再次點明別離之情,表達了對朋友遠去的依依不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