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一個人走向成功的效應:「鰷魚效應」

布衣粗食 發佈 2023-01-30T03:43:05.754193+00:00

俗話說:「人怕交錯友,心怕給錯人。」人在社會上混,總想跟著一個靠譜的人,做有意義的事情,讓自己發大財,走好運。

01

德國動物學家霍斯特經過觀察之後,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

鰷魚因為體型比較小,因此選擇了群居生活;並且會擁護相對健壯的鰷魚作為頭魚。

如果把頭魚內部的控制系統祛除之後,就失去了自控力,行為也很混魯昂。但是其它的鰷魚,仍舊跟隨頭魚。顯然,這是盲目跟風。

這就是有名的「鰷魚效應」,也叫「頭魚理論」。

俗話說:「人怕交錯友,心怕給錯人。」

俗話又說:「跟對人,做對事,走對路。」

人在社會上混,總想跟著一個靠譜的人,做有意義的事情,讓自己發大財,走好運。這是理想,但是現實卻往往讓人很難受。

愛爾蘭劇作家蕭伯納說過:「不要追隨他人的腳步,去自己開路並留下足跡。」

一個真正成功的人,常常獨樹一幟;在自己最脆弱的時候,會依靠別人,但從根本上,仍舊是依靠自己;從來不會盲目跟從別人。

人的身體可能會不夠強壯,但是智慧可是無窮大的。

作為社會上的普通人,應該如何「站隊」,利用「鰷魚效應」成就更好的人生呢?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02

「觀察鰷魚」:學會定位,擇明君而侍。

鰷魚會選出頭魚,但是鰷魚群不會是一個,而是很多個。起碼是在不同的水域裡,有不同的群體。

作為普通的鰷魚,應該加入哪一個群體呢?應該考慮清楚。因為入錯了群,要退群是有難度的,並且可能受到「近墨者黑、近在咫尺」的規律影響,自己很快被同化了。

古人說:「良臣擇明君而侍,良鳥擇佳木而棲。」

把握「旁觀者清」的規律,堅持觀察某個群體,或者幾個群體,就知道自己應該如何做了。並且可以設計好,自己一旦入群,要做什麼,位置如何。

看一看三個名人的故事。

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學有所成之後,沒有主動去找誰。而是在山野里,過著隱居的生活。劉備求賢若渴,帶著張飛、關羽,三次登門拜訪,才見到諸葛亮。三分天下的定論,讓劉備茅塞頓開,諸葛亮也因此風生水起。

秦朝末年,韓信投靠了霸王項羽,但是項羽並不重用他。於是,他通過蕭何,投靠了劉邦,從此混得風生水起。

商朝末年的姜太公,勤學苦練一輩子,卻不急著做什麼。而是在老年時期,假裝在渭水旁邊釣魚,引起周西伯的注意。後來,他和周武王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

你有什麼才華,能夠做成什麼。想清楚了,然後去尋找自己的位置,才不至於「病急亂投醫」。

好的平台,合適的群體,是一個人成功背後的動力之源。關鍵是你要自己去尋找、選擇。

03

「離開鰷魚」:審時度勢,遠離是非圈。

當然,每個人都有可能判斷失誤,加入錯誤的群體。或者某個群體本來很好,但是後來變壞了,不再適合你了。

因此,你要適時離開「不合適的鰷魚群、從內心去罷免不對勁的頭魚」。正所謂,惹不起,躲得起。

清代作家李漁,寫了一個叫「歸正樓」的故事。

明朝時,有一個叫貝去戎的男人,家住廣東肇慶,靠拐賣為生。

他還小的時候,就去蹭相親的酒席,告訴男方的父母,娘家的妹子想吃酒席,但是「女人不能拋頭露面」,只能把酒席打包,帶回去。因此他吃飽喝足之後,還帶走了很多的飯菜。

長大後的貝去戎,帶著一幫惡人,走南闖北,拐走別人很多東西,還在很多的青樓里借宿。名氣越來越大。

當他在京城的時候,對他情有獨鐘的女子蘇一娘前來尋找。蘇一娘本是青樓女子,一心想要做良家女子;把頭髮剪掉,表示決心。

貝去戎忽然領悟——惡有惡報,遲早而已,還不如學習蘇一娘。從此,他建了歸正樓,用心修行,把一幫惡人解散了。

孟子說過:「西子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雖有惡人,齋戒沐浴,則可以祀上帝。」

做人,不要被美麗的外表蒙蔽了心靈,不要被某個群體、大眾化的認知管控了自己。要敢於改變自己。

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只要你朝著善良的方向出發,那麼你就算獨來獨往,也是中流砥柱。

04

「借用鰷魚」:自強自立,拉起自己的隊伍。

如果你在鰷魚群里,發現頭魚已經迷失方向了,然後就離開了。之後一段時間,你想要成功,就沒有可以藉助的力量了。

如何破局?你需要鼓起勇氣,把自己變成強者——當頭魚。

當你足夠強大的時候,自然會形成——「種好梧桐樹,自有鳳凰來」的格局。

《水滸傳》裡的宋江,一身豪氣,願意幫助弱者,是地方上的押司。

因為他私自放走了晁蓋等人,被人抓住把柄,從此轉了一個圈,去了梁山。做了梁山好漢的頭領。在被招安之後,帶著好漢們出征遼國、田虎、王慶、方臘等,立下了汗馬功勞。

雖然宋江最後的結局不夠完美,但是他在梁山的時候,人生達到了頂峰,體現了頭魚的作用。

有時候要這樣想,既然隊伍里的頭領已經不行了,為什麼自己不做頭領呢?既然自己強大了,為什麼不建立一個圈子,讓圈子推著自己,更進一步呢?

現實生活中,一個開小店的人,一旦有了成效,就開超市,請很多人來幫忙,從此賺更多的錢。這就是鰷魚效應的真實體現。

有道是,不想做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與其盲目跟隨靠不住的頭魚,不如自己另找出路。有了自己的圈子,做事業就容易多了。

05

哲學家尼采說過:「不要讓我們的大腦,成為別人的跑馬場。」

順著鰷魚效應去看,盲目跟隨迷茫的頭魚,會讓一個群體陷入混亂;逆著去思考,改變鰷魚的群體,可以理順關係,做成很多的事情。

任何事情,都不會是一成不變的,變化是永恆的,靜止是相對的。

不要總是一根筋,在錯誤的地方徘徊不前,在不合適的圈子裡轉悠。

願你我,不盲目從眾,也不拒絕眾人——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