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歷史王朝開局擁兵百萬,末期卻湊不出一支完整的軍隊?

俇攘 發佈 2023-01-30T06:18:44.206774+00:00

華夏歷史數千年,夏商周上三代處於文明早期,參考意義其實不大。自秦朝開始,我國開始了中央集權式的封建帝國時代,發展才正式進入了快車道。

華夏歷史數千年,夏商周上三代處於文明早期,參考意義其實不大。自秦朝開始,我國開始了中央集權式的封建帝國時代,發展才正式進入了快車道。在不斷的王朝更迭和起伏跌宕之間,華夏經歷了數個高峰和許多低谷,不斷的自我頑強奮進,不斷的積澱和完善,最終形成了燦爛輝煌的華夏歷史。

華夏歷史上有秦、兩漢、新、西晉、隋唐、北宋、大元、明清這十一個大一統王朝,除去年限稍短些的秦、新朝、西晉、隋朝之外,其餘都以很長的跨度書寫了各自的一個正常的發展歷程,只是有些稍快點,而有些稍慢點,歷史證明,只要一個王朝不是特別「作」,基本都可以延續很多年,秦朝若是沒有趙高和秦二世這對活寶,不至於二代亡國。新朝若不是王莽大興改革,不至於鬧得農民起義席捲天下。西晉若是司馬炎選對了繼承人,也不至於就轉瞬即逝。隋朝若非楊廣數次強征百萬大軍征伐高句麗,也不至於從巔峰直接走向滅亡。

其實,每個王朝在開國時期基本軍事實力都相當強,無論是政變篡位也好,還是革命推翻也好,總之手中必須要有一支強悍的軍隊,但是一般到了王朝中後期,拋開軍隊戰鬥力不談,甚至基本上都湊不齊一支完整的軍隊,歷史各大王朝幾乎都是如此,只有全民皆兵的元朝還好點。

比如遠一點的,劉邦建立西漢數十萬大軍橫掃天下,可是在西漢末期,都沒有像樣的軍隊可以指揮。東漢劉秀滅赤眉軍時同樣有數十萬大軍,可是東漢末期面對黃巾起義,不得不放權地方招兵買馬參與平叛,結果就是,黃巾之亂後,天下諸侯林立。再比如近一點的,朱元璋建立明朝時,是馬上得來的天下,手中數十萬精銳,靖難時,建文帝也能派出五十萬大軍,朱棣第三次北伐,軍隊加上民夫怎麼也有百萬,可是到了明朝末期,在薩爾滸失去了十五萬大軍之後,明朝在北方就基本沒有像樣的軍隊了,朝廷只能放權讓武將自己去組建軍隊,關寧鐵騎和鎮壓農民起義的大軍都是武將們自己組織起來的。

還有,最好的例子就是,南宋建國之時,有岳飛、李岡等掌軍之人,手中大軍數十萬,可是到了後期端平入洛時,靠著東拼西湊才有了6萬啥也幹不了的烏合之眾。再說說清朝,多爾袞入關之後打天下時,滿清有著滿洲八旗,蒙古八旗以及漢八旗,大軍南下時,有著數十萬精銳,可是等到太平天國時,滿清已經沒有什麼軍隊了,特別是僧格林沁死後,滿清只能依靠地方武裝和團練來平定叛亂。

這就是一個比較矛盾的現象了,因為一個王朝,只要不發生巨大的自然災害,人口肯定是一個正常的增長過程,一般到王朝末期,人口會達到一個峰值,那為何到了後期,人口越來越多,軍隊卻越來越少呢?接下來,我們就簡單分析一下。

1、錢的問題

自古以來,養兵都是最耗費錢財的事情,所以在上三代時期,國家生產力有限,財政能力也有限,這一時期最開始貴族子弟自費當兵,所以春秋時期的諸侯國能湊齊個三千車就行,所以基本都是小打小鬧。到了兼併戰爭擴大之後,貴族兵已經無法滿足戰場需求。所以採用了原始的耕戰方式,也就是全民皆兵。但是這樣的打仗方式,不僅訓練跟不上,而且戰鬥力很低,而且還影響生產,所以比較落後,根本支撐不起一場曠日持久的大戰。

到了戰國中後期,隨著國戰愈演愈烈,戰爭的長度也被無限拉長,這一時期,實現既不影響生產又不影響戰爭的模式,於是職業軍人自此開始盛行,從戰國前期霸主魏國訓練魏武卒開始,列國就開始了軍隊職業化,由百姓生產納稅,政府通過財政收入去養軍隊,畢竟當兵也要吃飯,但是王朝末期往往財政赤字嚴重,所以很難有軍費來維持軍隊運作,更嚴重的會長期欠薪,這樣自然會導致軍隊數量嚴重縮水。為了維持軍隊運轉,歷史各大王朝都想盡了辦法,改革了軍制和稅制來養軍。

那為什麼王朝前期,特別是創業期,基本也就一小塊地方,那是憑什麼能夠有能力養起龐大的軍隊呢,王朝初期,軍隊主要是靠戰利品來維持,所謂的戰利品,自然包括掠奪,從政府還有富農地主洗劫的錢糧來維持軍隊。到了王朝剛建立的時候,為了維持強大的軍隊,主要還是依靠前朝留下來的政治遺產,畢竟王朝末期不是沒有錢,而是貪污腐敗,上層奢靡,所以進行大清洗之後,自然有足夠的余財。唐朝初年,就是靠著隋朝的積澱,才足夠實現奠定盛世根基。

而到了王朝中後期,隨著和平時代的到來,政府需要搞基建,需要休養生息輕徭薄賦,需要搞文治建設,這些都需要很高的花費,再加上和平時期,一般也不需要太多的常備軍,所以一般會削減軍費預算,相應的軍隊人數就會大幅削減。到了王朝末期,隨著貪腐橫行,軍費更是要被削減甚至拖欠,但是到了這一時期,和平歲月也往往結束了,戰爭到來時,卻沒有軍費,自然很難組織起強大的武裝力量。

2、兵源問題

經歷太平盛世之後,既得利益者已經養尊處優多時,不願意當兵,而那些本就受到壓迫的群眾相比於參軍,恐怕更多的是想怎麼起義造反。也就是一個重要的問題誕生了,每個王朝都無法避免的,軍隊素質持續下降。

在古代,軍隊不是什麼好職業,畢竟刀口舔血的日子,幾乎是沒人願意乾的,要不是沒有辦法,那自然也就王朝起步階段,往往是百姓在之前的政權統治下,民不聊生,天下大亂之際。而為了生存下去,百姓只能選擇當兵這條路,而且自古以來亂世出英雄,當兵還能創出一番事業,畢竟劉秀,劉裕,郭威,趙匡胤,朱元璋等人都是從當兵開始,最終闖出一番天地。

但是等天下安定下來,這些最開始當兵的都是既得利益者,多少也能混個一官半職,所以這些人和他們的後輩多少都不會從底層士兵開始,往往會從低階武將起步。當兵的自然是普通百姓的孩子,但是到了和平年代,誰又會選擇一份既危險又沒什麼前途的職業呢?但是為了保證軍隊建制,總是要有軍人的嘛,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只有最底層,那些為了吃飯問題而焦慮的人群會選擇參軍,哪怕是明朝軍戶制度下,也是一個家族選一個最窮的人,整個家族給他家些錢,讓他去當一輩子兵。就這樣持續下去,軍隊素質自然會變低,而且軍隊數量也得不到保證。

因為隨著吃不上飯的人越來越多,那政府就出現了大問題,不是安排職業就能解決的,就比如王朝末期,土地兼併嚴重,底層百姓大量破產,變成流民,這些人是受害者,自然會選擇造反。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之下,朝廷軍隊體系自然就崩潰了,畢竟人心不思戰,有多少軍隊也是白干。

3、吃空餉問題

自古以來,文官的貪腐方式花樣百出,但是武官貪腐的方式就有限,要麼剋扣,要麼吃空餉,剋扣容易引發軍隊譁變,而吃空餉自然是最好的選擇,所謂的吃空餉,就是虛報軍隊人數,瞞報脫離軍隊的人數。比如一支軍隊,將軍報人數的時候是滿編在冊,但是實際上卻只有少部分軍人維持著軍營的日常事務。

中國吃空餉最嚴重的就是宋朝,畢竟宋朝採用的是募兵制,軍餉很高,在高利益的裹挾下,很多人願意鋌而走險,所以吃空餉就成了一件很尋常的事情。兵籍管理官員在利益驅使下,士兵死亡不註銷、逃亡不下編,兵額有缺不招填,因而導致守邊的兵員越來越少。

甚至最嚴重的時候,上級還會各種壓迫底層兵士,迫使這些軍士走投無路,選擇逃亡,實現了減少軍隊實際人數的目的。最終所造成的結果是巨大的,特別是經歷了和平時期之後,到了朝廷要用軍隊的時間點,很多地方的軍營早已成為了空營,最多只留下三四分之一的實際人數在列。

除了宋代,明代也是吃空餉比較嚴重的朝代,明代實行的是衛所制度,軍官為了能多吃軍餉,一般會虛報人數,有個三四萬人就敢往上報十萬,然後再逼士兵逃亡,一方面可以從逃亡士兵處索賄,還能多吃空餉,就這樣形成了朝廷養兵一兩百萬,實際上可能連五十萬人都不到。別看明朝滅亡時,說南方還有幾十上百萬軍隊,實際上左良玉等人手下,老弱病殘算在一起,有個二三十萬人就很不錯了。

正是在這三個原因的裹挾下,導致了一個王朝開國時的百萬雄師,到了末期卻無兵可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