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藝術人物|森山大道呈現攝影記憶,印度建築師多西辭世

澎湃新聞 發佈 2023-01-30T08:17:10.555820+00:00

1月24日,印度著名建築師、規劃師、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巴克里希納·多西辭世,享年95歲。普利茲克建築獎評委會評價多西嚴謹認真,遠離浮華,絕不盲從潮流。

1月24日,印度著名建築師、規劃師、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巴克里希納·多西辭世,享年95歲。普利茲克建築獎評委會評價多西嚴謹認真,遠離浮華,絕不盲從潮流。

84歲的日本攝影家森山大道的大型個人展覽「記憶·記錄」在湖南長沙開幕;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館長許傑加入美國亞太歷史文化博物館創建可行性研究委員會;在上海,丁設、凱林·布里克以數字藝術詮釋「人與自然」。《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一周藝術人物」,報導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話題人物及熱點事件。

印度|建築師巴克里希納·多西

印度首位普獎得主,95歲辭世

巴克里希納·多西

2023年1月24日,據多家印度媒體報導,印度著名建築師、規劃師、建築教育家、2018年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和2022RIBA皇家金獎得主巴克里希納·多西(Balkrishna Doshi),於印度艾哈邁達巴德當地時間 2023年1月24日(星期二)逝世,終年95歲。

多西在1927年出生於浦那,他在1947年正值印度獲得獨立之際,開始了建築學的生涯,並在倫敦短暫生活了一段時間,而後前往法國為勒·柯布西耶工作。50年代初,柯布西耶在印度昌迪加爾以及艾哈莫達巴德展開一系列建築及規劃項目,包括紡織業主協會大廈(Mill Owner’s Association Building, 1954)和舒德漢別墅(Shodhan House, 1956),多西為柯布西耶協調印度的項目而再次回到自己的祖國。多西隨後自1962年起,在印度管理研究所的項目中開始與路易·康共事。

多西的自宅,名字來自他的妻子卡瑪拉

印度人壽保險公司混合收入住宅區

多西從這兩位二十世紀傳奇的現代主義大師指導下所累積的經歷,與根本性的思考融會貫通,讓他決定在1956年創立自己的事務所 Vastushilpa (現已更名為 Vastushilpa Consultants)。多西帶有印度特色的批判性地域主義建築,在極具雕塑感的混凝土和磚砌體量中實現。他在建築形態上深受導師影響,而空間布局和城市規劃上的本土元素則明顯可辨。這種東西方、古與今兩相調和的手法在多西自己設計的桑珈工作室(Sangath)得以最清晰的體現。項目大膽地運用了混凝土製的半圓形大拱廊,與公共空間、庭院、和水景組合,為印度的氣候環境增添涼意。在1978 年,多西成立了 Vastushilpa 基金會,專注環境設計研究,就印度的本土地理和文化條件下,開發合適的規劃設計方案。現如今,基金會已是印度學術界與建築行業的重要紐帶。

2017年,「多西建築回顧展」曾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舉行。展覽名為「棲居的慶典 真實· 虛擬· 想像」,正如多西曾言「當生活方式與建築融為一體,生活便成為一場慶典。」

2018年,多西獲得第40屆普利茲克建築獎。多西是第45位普利茲克獎得主,亦是該獎的第一個印度建築師。2018年普利茲克建築獎評委會在評審辭中寫道:「多年來,巴克里希納·多西的建築創造從一而終——嚴謹認真,遠離浮華,絕不盲從潮流。憑藉高度的責任感,秉持通過高品質務實建築為國家和人民作出貢獻的願望,他為公共管理機構和公用事業部門、教育和文化機構創建項目,並為私人客戶設計住宅。」(整理/陸林漢)

湖南長沙|攝影家森山大道

「記憶·記錄」:街頭攝影師的世界觀

森山大道

1月24日大年初三,「森山大道|記憶·記錄」個人攝影展在湖南長沙的謝子龍影像藝術館開幕,展出森山大道的銀鹽黑白作品、出版物、裝置,包括《挑釁》、《告別攝影》、《光與影》、《事故》、《北海道》、《新宿》等經典作品系列,以及不被人熟知的大量帆布絲網作品,其中很多都是未公開作品全球首次展出。展覽共有4個系列,100餘幅作品。展覽現場還原了森山大道於2005年創作的藝術裝置——新宿黃金街紅唇酒吧。

展覽主題《記憶·記錄》由森山大道本人及基金會策展人長澤章生共同命名。《記錄》最開始的呈現形式為森山大道於70年代自行印刷的小冊子,2006年,森山大道和策展人長澤章生合作,開始以雜誌書的形式復活《記錄》,保持一年3-4部的頻率,至2022年已發行50號。

森山大道,無題(來自記錄44),明膠銀鹽,2020

長澤章生認為森山大道的過人之處在於,即使如今已84歲高齡,仍然沒有要停下來的意思,還在每天努力的拍攝作品。與世界上有著和他相似藝術生涯的大師們不同,他沒有沉迷於過往,而是在一直向前步履不停。每個時代都為這個世界奉獻了自己的代表作,放眼全球,這樣的例子亦屬罕見。但對森山來說,這些已經全都是過去時,他的興趣則僅在於「現在」以及 「未來」。

森山大道於1938年(昭和13年)生於大阪,國際最著名的先鋒攝影藝術家之一,自上世紀60年代開始與荒木經惟、石內都等活躍於攝影藝術界。粗顆粒、高反差、晃動、失焦……在攝影師森山大道的作品中,人們常常能夠見到這些個人風格強烈的元素。森山大道曾說過:「若單就技法上來看,我的攝影確實如此,但對我而言,我的目的絕不是花費苦心去創造新的表現,也絕不是為了炫耀特殊技法,更不是對傳統攝影發岀抵抗之意,因為與其說那是我的攝影方法論,更應該說我只是將已存在我本質內對人類與世界的看法,自然而然地反映在攝影之上罷了。」展覽將持續至5月7日。(整理/畹町)

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館長許傑

加入美國亞太歷史文化博物館創建可行性研究委員會

許傑

2023年1月17日,舊金山訊——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館長、執行長許傑博士接受美國國會聘任,擔任美國亞太歷史文化博物館創建可行性研究委員會委員。

該委員會的成立得益於最新頒布的 H.R.3525 法案,最初由來自紐約州的國會眾議員孟昭文創議,由國會兩院投票通過,經總統簽署完成立法。全美亞裔和太平洋島裔社區多年來的強烈呼聲促成了委員會的成立;得益於共同的努力,這項重要的全國性項目已正式開始。委員會將在 18 個月內無償工作,完成項目計劃,最終「向總統和國會提交一份報告,內容包含委員會關於行動計劃的建議,以及在華盛頓特區及其周邊地區建立和營運美國亞太歷史文化博物館的可行性。」 據悉,委員會啟動的實際時間計劃將在今年晚些時候確定。

許傑生於上海,作為研究學者、策展人和博物館館長擁有近四十年的國際博物館工作經驗。他曾任上海博物館館長秘書及文化交流辦公室助理館員(1983-1990);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研修員(1995-96);芝加哥藝術博物館(亦稱芝加哥藝術學院博物館)亞洲藝術部主任及亞洲與地中海地區古代藝術部聯席主席(2003-08);西雅圖藝術博物館中國藝術部門策展人(1996- 2003);自2008年以來一直擔任亞洲藝術博物館的館長。

許傑表示,「國家博物館的角色正在發生變化。從一個封存歷史的寶庫,到我們大家聚在一起,回顧歷史、了解今昔、想像未來的地方。當我們向著民族融合的方向前進時,我們必須開始講述一個更寬泛、更豐富、更包容的美國故事,講述我們共同生活的多元化的美國,講述我們共同擁有的許許多多個承諾、希望和理想。我們在新聞中看到,當這些故事被忽視時,當亞裔和太平洋島裔美國人在建設這個國家的過程中所做出的貢獻和犧牲被忽略,甚至是被遺忘時,會發生什麼後果。一個探索屬於我們的歷史和文化的博物館,一個發現我們的故事、追溯我們的經歷的空間,它帶著勇 氣和關懷,激勵、聯繫和塑造全國對話的力量:一種團結美國全社會的力量。」

舊金山灣區是美國最大的亞洲人、亞裔和太平洋裔美國人的社區之—。 許傑是第一位在美國大型藝術博物館擔任館長的華裔美國人,也是第一位入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的亞洲藝術博物館館長。

「建立美國亞太歷史文化博物館是我們的國家和社區向前邁出的重要一步,」亞洲藝術委 員會副主席兼亞洲藝術博物館基金會總裁 Salle Yoo 說到。 「鑑於許傑博士豐富的經驗、專業知識和久經考驗的領導才能,我想不出還有誰更適合參與這項重要的工作。」 (整理/陸林漢)

上海|丁設&凱林·布里克

以數字藝術詮釋「人與自然」

新春之際,上海外灘18號久事藝術空間正在展出「融·光芒——丁設與凱林·布里克數字藝術雙人展」,為觀眾呈現包括數字影像、數字繪畫和裝置藝術等形式在內的36組作品。

「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一個亘古不變的話題。在當下這個信息化蓬勃發展的時代中,「人與自然」的關係又在悄然演變。在雙人展中,來自東、西方的兩位藝術家將以不同的維度、不同的世界觀去詮釋自己的觀點,用藝術的方式進行一次關於「人與自然」的對話。

丁設作品

藝術家丁設長期致力於對不同材料的研究和探索。他擅長將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式美學與全球性的文化相融合,創造出一種國際化的東方視覺。在展廳中,他呈現出東方的「知白守墨」的境界以及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哲學思想;而英國視覺藝術家凱林·布里克則擅長將AI技術與環保科技融合,創作不同類型的藝術作品。他所帶來的展品以色彩較為濃郁的創作風格為主,將「濃墨重彩」的西方表現力呈現給觀眾,旨在探討「人、科技和自然」的關係,探索如何利用科技的力量保護自然。

凱林·布里克作品《林窗》 綜合材料

展覽中,兩位不同文化背景的藝術家所進行的對話,恰恰圍繞著一個共同主題,即在各類文化繁榮的今天,當物質與精神相遇,思想該如何影響現實?在策展人黃壹看來,全球性文化的興起,正在快速縮小東、西方文化的差異。西方極致地追求科技的發展,把人類推上了虛無主義;而傳統東方文化所蘊含的人類古老哲學思想,以追求精神美好為目標。此次展覽也是久事美術館首個中外藝術家對比展,美術館希望通過此次展覽,能夠讓更多人了解到新興藝術媒介所帶來的新感官、新交互的觀展體驗,感悟到東、西方文化在碰撞與對話中所帶來的人文魅力,解讀出傳統與未來碰撞中的交融與進步。展覽將持續展出至3月12日。(文/陸林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