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漢口,根在礄口

黃鵠磯 發佈 2023-01-30T20:29:59.433866+00:00

解放後,父親王家欽又在居仁門礄口區政府工作十年之久,母親在寶豐路3506工廠上班了一輩子,姑媽一家一直住在利濟路三署街。

我曾聽父親說,祖父王啟祥1910年從漢陽蔡甸來漢打工,最早住在礄口居仁門一帶。解放後,父親王家欽又在居仁門礄口區政府工作十年之久,母親在寶豐路3506工廠上班了一輩子,姑媽一家一直住在利濟路三署街。礄口對於我們家有太多的故事了。

在我國的字典中,「礄」獨一無二,別處沒有,純屬專用。這礄的構成不是木結構,而是石結構。在全國,石橋各處都有,為什麼唯獨漢口獨創此字呢?

說來,若把最早的漢口比作一隻彎鉤,那麼彎鉤的把頭就是礄口,礄口可稱得上是漢口的根。

漢口以前與漢陽是連在一起的,約在15世紀中葉,漢水的改道猶如一把神斧,漢口由此與漢陽分割開來。改道時,漢水由郭茨口直通南下,約長十里,經龜山北,匯入長江。

不過,最初的漢口是指漢水入江的口子,包括漢水入江口的南、北兩地,即礄口集稼嘴和漢陽南岸嘴地段。後來,南岸嘴一帶劃歸漢陽,而集稼嘴地段則劃歸漢口,實質上就是今天的礄口,以後又延伸到今江漢、江岸等地區,逐步形成漢口鎮。在五六百年前,即明代初期,這一帶曾是蘆葦重生的沼澤地。到了明代中葉,約在天順年間(1457至1464年),開始有人在此築墩建屋。直到嘉靖四年(1525年),這裡還只有1200多戶人家。至今,這裡有些地名,如羅家墩、易家墩、陳家墩等,仍可使人想起當年築墩建屋的情景。

據地方史志記載,早「在未有漢鎮之前,漢水排山倒峽,由礄口以至後湖」。明代崇禎八年(1635年),為了使沿河一帶的街市免受水患之苦,當時漢陽通判袁焻在礄口修築長堤,老百姓稱為「袁公堤」,用以防止江河水患,居民因此漸漸增多起來。加之,江河船舶來往頻繁,沿著漢水一帶出現了碼頭和集鎮,漢正街興修於這時。

歷史上的漢口,特別是礄口地區及其周邊一帶,素有「水城」「湖鄉」之稱。明末清初,這裡還是湖汊星羅,溝渠交錯,所有要道通衢,無不有橋樑相連。據清末史地學家楊守敬編繪的《武漢城鎮合圖》與《夏口縣誌》卷五統計,到光緒末年,漢口的橋樑達61座之多,其中絕大部分在礄口地區。

1916年,王葆心所寫《續漢口叢談》中有礄口地區:每到了夏秋水漲,四面都被水浸入,僅僅靠此堤為居住的保障。當時,人們為築堤取土,從堤外沿線挖了一道兩丈寬的長溝渠,從漢水往礄口灌入,水上可通小船,這就是後來所稱的「玉帶河」或「後湖港」。玉帶河從礄口直下民生路,又呈「人」字形把漢口分成三部分。那麼在玉帶河與漢水相連處的河口,修建了一座石橋,因而此地被稱之為「礄口」。

當時,這條長渠成了一條水上交通線,曾經繁華一時。但是長渠有水,人們要到堤外(俗稱「黃花地」)去辦點事,感到很不方便。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邑人李衍廣為聯絡漢口要道,在居仁坊(今居仁門一帶)修建了第一座木橋。不久,後湖港和玉帶河上的多數渡口也逐漸被木橋或石橋取代。今天所稱的六渡橋,就是當年在玉帶河上的一座木橋,橋址位於現在的銅人像附近。

礄口地區的玉帶河,據《漢口叢談》記載:「舊時大礄口下,襄水入河,另繞鎮後,至堤口東南流入江。」「大礄口外沙漲日高,玉帶河逐漸淤塞,或有居民架屋於上,至與堤口市廛相接,莫知出江之道矣。余昔年在漢,夏水漲入,猶見小艇往來,好事者作逭暑之游。今故道尚存,不通舟楫。而河上木橋橫跨,或相距里許,在在有之。過橋謂之堤外。復有土人築室聚居,近已上下成衢。且有招提、梵宇、會館、公所,以留遊人。」這裡說的是清道光壬午年(1822年)的情況。

清咸豐年間,太平天國軍往來於江、漢等地、清廷十分畏懼,為了拒守的長遠之計,郡守鍾謙鈞暨紳商胡兆春等人在同治三年(1864年)建議集商款,在玉帶河北今中山大道一線又修築城垣城堡,堡基密布木樁,堡垣全砌紅石。外塹深濠、內培堅土。開闢8個堡門,自西至東為玉帶門、便門、居仁門、由義門、循禮門、大智門、通濟門、便門。建15個炮台。同治六年(1867年),又在舊址上加高加寬,並建上、中、下三閘。城外護城河也連著漢水,河口修橋的地帶也取名「礄口」。這一來,冒出兩個礄口,為了加以區別,按年頭先後,分別叫「大礄口」和「小礄口」。

由於城牆可代替長堤防水,護城河又取代了玉帶河,後來因為大礄口外,沙漬日高,漢水不能東注,玉帶河便逐漸淤塞不通。居民架屋於上,市廛相接,上下成衢,且有客棧、廟宇、會館、公所。則今日之堤街也。有燕山橋、六渡橋、廣益橋等街名,都是那時玉帶河上的橋樑。

城市還在向北不斷擴張,到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湖廣總督張之洞修築張公堤,漢口城垣拆除,玉帶河和護城河完全不起作用,所流經之處大多為居民住房所取代,橋也廢了。但這一地帶所形成的「礄口」地名依舊沿用至今,只留下一些以橋為名的街巷名。

回頭說來,從清代初年開始,三百多年來,礄口區向以多橋著稱。清代中葉的礄口,原玉帶河上有32座橋。這32座橋從西到東是:玉帶河橋、大橋口(今稱礄口)、小橋口、董家橋、廣麟橋、天寶橋、繩武橋、燕家橋、太清橋、指月橋、大通橋、長壽橋、臥龍橋、飛虹橋、玉泉橋、趙家橋、萬年橋、永清橋、燕山橋、多福橋、裕麟橋、玉虹橋、寶林橋、三元橋、六度橋(今稱六渡橋)、萬壽橋、廣益橋、保合橋、太和橋、雙壽橋、通津橋、出江木橋。以後又陸續增修了一些,包括了道光十四年(1834年)所建的保壽橋,使玉帶河上橋樑增至37座。

其間獨有一座石橋,至今尚保存完好,這便是長堤街下段的「保壽橋」。「保壽橋」又名玉麟橋。方志記載:「保壽橋」建於康熙初年(1662年左右),由於它是山陝會館(西關帝廟)往後湖的必經之地,在道光十四年(1834年),由山陝水煙號商人集資加以重修。重修後的保壽橋寬丈余,長三丈,條石橋面,在青石橋欄上,一面刻有「道光十四年酉秋月山陝水菸眾號修建」。另一面刻有「保壽橋」三個楷書大字,至今尚保存完好。

地處江漢交匯處的礄口,原有的橋,都是橫跨在小河溝上。浩瀚的長江和漢水上,卻從未建過一座橋樑,行人和車輛只能靠渡船往來。現在漢水上有了江漢鐵橋、江漢一橋、江漢二橋。近幾年,又修建了晴川橋、月湖橋、古田橋等,並加寬了江漢一橋,將漢口與漢陽、武昌三鎮連成整體。

枝繁葉茂全在根,老漢口的根,就在礄口。

關鍵字:

誰說當媽媽之後,就不適合這種有甜味的沐浴乳

2021-11-16T06:27:37.319293+00:00

洗了我感覺整個心態都變回年輕了哈哈

最近都在洗「梔子花沐浴乳」香味我真的很喜歡

 

其實一開始看到花系列,會覺得味道是不是很老啊...

可是之前買過這家的「天使果實系列」

雖然不至於留香10個小時,可是香味我非常喜歡!

每天輪流使用3種不同的香味,洗澡都變成一件好玩的事

 

 

這次看到新出的惡魔果實系列還是很想試試看

一樣有3種香味【梔子花曼陀羅繡球花

結果完全不是我擔心的菜市場俗味

不然過30歲之後... 很不太喜歡用味道太甜的東西!

但它甜味剛剛好,梔子花也是很多專櫃保養品會選用的香味哦

 

而且維持一貫的保濕優點,冬天洗完也不需要再擦乳液

皮膚會比較水嫩,搭配上這個舒服的淡甜味

輪著洗洗這種少女香味的沐浴乳,其實滿不錯的!

感覺自己是一個年輕的辣媽哈哈

https://www.cashin.tw/product/000000000034600

 

 

商品資訊


 

 ▼韓妞維持熱戀的秘訣大公開!!▼  

⇢用香味喚醒他的激情 不自覺一直想妳

 ﹍﹍﹍﹍﹍﹍﹍﹍﹍﹍﹍﹍﹍﹍﹍﹍﹍

\穿在身上的香水 純潔果香沐浴露誕生/

 榮獲韓國男性最有好感的香味 NO.1🥇

 

https://www.cashin.tw/product/000000000034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