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革新,嘉慶打著「咸與維新」旗號的復舊和集權

悠然修史 發佈 2023-01-30T22:14:13.856779+00:00

國庫收入不足、人口膨脹土地矛盾尖銳、官員貪腐橫行、河患頻繁發生,波及多省的白蓮教大起義也已持續多年…

嘉慶四年正月初三,已八十九歲高齡的太上皇乾隆突然病發並於當日駕崩於養心殿。登基四載的嘉慶,也真正接手了已延續百年的「盛世」,直面屬於他的皇朝。

清朝雖然在乾隆手中達到了頂峰,但是在他好大喜功的折騰下也變得破敗不堪。國庫收入不足、人口膨脹土地矛盾尖銳、官員貪腐橫行、河患頻繁發生,波及多省的白蓮教大起義也已持續多年……

為挽救危局,嘉慶也祭出了改革的大招,打出了「咸與維新」的旗幟。但是歷史證明,盛世的幻境還是破滅了,是嘉慶的方法不行麼?

嘉慶提倡「崇儉黜奢、勤政務實」,並且身體力行,以身作則。他在做皇子時就很節儉,太上皇駕崩後他又諭令各地停止進貢玉、瓷、字畫、古玩等物件,並頒發一系列諭旨,嚴剎乾隆朝後期形成的奢靡之風。

對於朝堂因迎合乾隆而形成的歌功頌德、粉飾太平之風,嘉慶也非常反感,逮住機會他就要打壓整治一番。

例如嘉慶四年,久旱的浙江下了一場雨,浙江巡撫玉德照常上奏朝廷拍皇帝馬屁。諸如仰皇帝聖德,天降甘露云云。嘉慶訓斥其「此等奏報,不可粉飾」。第二年雲南部分地區水災,巡撫江蘭對災情避而不談,卻拿其它地方的收成吹噓說事。嘉慶將其革職,並諭令各省督撫再有粉飾太平者必予以嚴懲 ……

在日常處理朝政上,嘉慶也和那個當甩手掌柜的太上皇完全不同。天不亮就起床批閱奏摺,早膳後例行召見軍機大臣詢問國事並處理重要政務,然後繼續批閱奏摺 …… 頗有點雍正復生的味道。

除此之外嘉慶還裁減冗官、嚴查地方錢糧虧空、治河賑災、體察民情(完善京控制度)、減免賦稅等等。但是最重要,也最能說明嘉慶新政目的的還是「懲辦和珅」。

嘉慶對於乾隆寵臣以及權臣和珅的恨,是不用過多說明的。但是他最恨和珅的地方卻和很多人想的不一樣,並不是貪腐。

在太上皇在世,嘉慶還拿和珅沒辦法的時候,他就問過軍機大臣吳熊光,「和珅可有不臣之心」。吳熊光卻勸嘉慶放心,他認為和珅沒這想法。因為想謀朝篡位的人必然要收買人心,和珅只顧撈錢而且撈得天下怨聲載道,所以他不會謀反。

嘉慶之所以有這種想法,是因為和珅針對皇權切過「一刀」。

軍機處是清朝的一個特色機構,它存在的目的是為了幫助皇帝更為高效的行使皇權。最初朝堂的奏摺首先送達皇帝處,皇帝批閱後將自己的意見告知軍機。軍機處再將皇帝的旨意完善並具體化,最後通過「廷寄」和「諭旨」這兩種方式來具體實現皇帝的意圖。

和珅執掌軍機處後,要求奏摺在上呈的同時謄抄副本送至軍機處。提前獲知相關信息,既可以儘早準備相關事宜,協助皇帝更高效地處理政務;也可以揣摩聖意,給出迎合乾隆意圖的建議。另外儘早知道相關信息,提前準備也便於在乾隆面前邀功或避禍。

雖然這麼做會讓皇帝在處理政務時更為輕鬆(這也是乾隆默許和珅違規的原因)。但是無法否認的是軍機處的權力被擴大了,或者說皇帝被分權了。

還有個讓嘉慶憤怒或者說害怕的地方是,和珅利用軍機處權力挾制官員為自己謀利。

軍機處處理奏摺不同於朝堂其它部司政務流程的一個地方是「保密」。原則上在針對奏摺形成「廷寄」或者「諭旨」前,軍機處不得向外泄露任何消息。但是很多事情,對於相關責任人來說,提前獲知朝廷、皇帝態度又是事關官運甚至性命的。

例如任內虧空或失職,被動等待皇帝發怒和提前請罪補上虧空、上繳議罪銀,其結果是完全兩樣的。

和珅則利用自己掌握軍機處以及掌握信息的優勢,通過這些機密事項從官員們身上牟利。以至於軍機處外常常活躍著各色官員,他們以稟報公務為由,前來探聽、「購買」消息。到了乾隆後期很多奏摺,皇帝都還沒有批閱,朝堂官員們已心知肚明了。

另外官員們也會通過行賄軍機的方法,讓軍機在某些事情上做出有利於自己的「建議」,進而去影響皇帝的處理態度。

這不僅僅是損害了朝廷、皇帝的威權,不少事務由於官員們提前知情並串聯、準備,常常被折騰的不了了之,這實際上也降低了皇帝對官員們的掌控,損害了皇權。

因此嘉慶所謂的「咸與維新」,實際目的是想重新收攏在乾隆手中變得有點鬆散的皇權。

在擒拿和珅的當天,嘉慶發布上諭要求各部官員以及各省督撫,今後奏摺不得再提前送至軍機處,「俱應直達朕前,俱不許另有副封關會軍機處」。並且嘉慶多次警告官員們,不得將所奏之事提前告知軍機大臣。

嘉慶五年,扳倒和珅的功臣廣興在投遞奏摺時另行咨文送到了軍機處。嘉慶就一點面子也沒給,將他降為四品京官並取消了他直接上奏的權力。

同時嘉慶也再次強調了軍機處保密的重要性,「軍機處為辦理樞務,承寫密旨之地,首以嚴密為要。軍機大臣傳述朕旨,令章京繕寫,均不應泄露」。不過嘉慶也明白靠說是管不住的,為此他弄出了老方法「互相監督」。

嘉慶派御史至軍機處坐鎮,專職監視軍機大臣、章京們是否泄密,發現問題隨時都可以上奏。同時軍機處的人也負有監視這些御史們是否守則、守職、竊密的義務。

規範了軍機處日常工作的細則。例如要求軍機大臣只可處理當日諭旨、其它部司官員不得前往軍機處回事或問詢、不得將文件帶回家中處理等等。

嘉慶也不動神色的降低了軍機大臣對軍機處的控制。主要方法是將招納軍機章京由軍機大臣推薦改為考試選拔,以此弱化軍機大臣對眾章京的影響。另外將具體書寫「諭旨」的權力劃給了軍機章京,軍機大臣只負責向皇帝提供建議。

嘉慶四年,以容易滋生弊端為由,將剛進軍機處幫忙的成親王永瑆又趕出了軍機處,並就此弄出了王公不得入軍機的祖制。這麼折騰的目的就一個,弱化軍機大臣的地位。

嘉慶通過這一系列的改革,將皇權再次重聚於皇帝手中,然後嘉慶就心滿意足了。因為他的執政理念其實不是「維新」,而是「守成」。

早在乾隆四十八年,還是皇子的嘉慶隨乾隆巡福陵時就寫了不少守成為主題的詩,「守成繼聖王,功德贍巍峨」、「嘗祭思開創,時巡念守成」、「展禮珠丘思不匱,守成常念拓基難」……

嘉慶六年二月,嘉慶在上諭中稱「列聖舊章,自當恪守」。嘉慶十六年,天子親作《守成論》系統的闡述了他的守成思想,這一思想也發展成了其後道光、咸豐時期的國策。嘉慶守成的原因很複雜,概括下來大致有以下幾點。

一,成規都是先輩殫精竭慮而得的經驗教訓,後世子孫沒有道理不恪守,而且「新政」實際效果不見得就比成規強。二,唐宋以來的歷史證明,倡導改革的君主都沒有好下場。三,「守成」是敬天法祖、勤政愛民。

在嘉慶看來守成很符合儒家「法先王」的傳統,而搞「革新」首先就是不把創立規制的先祖們放在眼裡,心中若有此念,哪裡還有不亡國的?

其實嘉慶很理智的發現了問題,兩千多年來各皇朝最多也只能對自己修修補補,而沒有能力去真正「革新」。因為皇朝的根本目的是保障和加強皇帝集權,各皇朝沉澱下來的規章制度(祖制)也都是為這個服務的。

變革這些舊制、祖制實際是在變革皇帝和他的集權,而自己「革」掉自己,這基本是不可能做到的。既然「革新」不現實,那麼選擇守成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但此思想主導下的新政,無論怎麼折騰都不會有什麼好的結果。

因為這意味著官吏選拔、政務處理制度、國庫管理、農商政策等等全部都不能變革。無論做什麼都只能治標,涉及「本」的都是不能改變的。因此嘉慶的「新政」也就不能遲滯清朝大步走向衰落的步伐。

其實嘉慶還算是好的了,他的兒子道光那才是真「辛苦」。殫精竭慮三十載,衣服都打補丁又能如何呢?雖然皇權穩固,但也眼睜睜看著自己的皇朝跌入深淵。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