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史蒂芬·羅奇:中國放眼長遠,美國行為短視

環球網 發佈 2023-01-31T00:28:13.670524+00:00

來源:環球時報 捷克世界報業辛迪加網站1月25日文章,原題:中美科技陷阱兩個超級大國的科技戰或許是21世紀的決定性鬥爭。然而,中國一直放眼長遠,而美國對中國科技產業的戰術攻擊則是為短期利益。科技是美中衝突的「核爆點」。對美國霸主來說,這關係到地緣戰略力量的領先優勢和持續繁榮。

來源:環球時報

捷克世界報業辛迪加網站1月25日文章,原題:中美科技陷阱兩個超級大國的科技戰或許是21世紀的決定性鬥爭。然而,中國一直放眼長遠,而美國對中國科技產業的戰術攻擊則是為短期利益。科技是美中衝突的「核爆點」。對美國霸主來說,這關係到地緣戰略力量的領先優勢和持續繁榮。對中國來說,則是一個崛起大國所需的本土創新的關鍵。這兩個超級大國目前的科技戰,很可能是21世紀的決定性鬥爭。

中國首屈一指的科技企業華為,迅速成為守成大國與新興大國之間科技衝突的縮影。美國認為該公司是現代「特洛伊木馬」。然而,美國對華為的攻擊充滿虛假的說辭。真正有爭議的問題是模糊的科技融合概念——具體地說,就是先進技術所具有的軍民雙重用途。實際上,美國自己早就在進行科技融合。多年來,美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催生出許多重要的技術進步,且具有廣泛商業用途,包括網際網路、全球定位系統、半導體突破、核電、成像技術和許多醫藥創新。看起來,一個(陷入困境的)西方國家這樣做就是好的,而對於共產黨治理的中國來說,這樣就是不可接受的。

「華為威脅」只是美國與中國科技衝突的冰山一角。美國商務部以國家安全為由將外國公司列入黑名單的所謂實體名單不斷擴大。然而,美國的強硬政策很可能會弄巧成拙,因為它與中國的科技戰爭是長於戰術而短於戰略。美國運用「武器化網絡」的力量,利用關鍵節點遏制,加上「友岸外包」。但這種方法在控制複雜的跨國研究合作與現代技術供應鏈方面是否同樣奏效,是個問號。

更重要的是,打擊對手並不能彌補(美國)國內不足。2020年美國聯邦政府對研發的資助降至GDP的0.7%。近年來美國對基礎研究的投資也不足。無疑,中國正在行動。世紀之交,中國的研發支出僅占GDP的0.9%,約是美國2.6%份額的1/3。到2019年(可比數字的最新年份),中國研發支出上升到占GDP的2.2%,或美國3.1%份額的71%。如今,中國培養的理工科博士也遠多於美國。

某種程度上,美國在技術領先上所需關鍵基礎的短板,也是導致美國貿易赤字的國內儲蓄不足的產物。美國喜歡把自己造成的種種問題歸咎於中國,這是一種藉口,而非戰略。

中國的做法則更具戰略性,當然也並非沒有弱點,特別是人工智慧方面。中國龐大的資料庫意味著機器學習應用的巨大優勢,但若沒有不斷增強的處理能力,在這一領域的進步就會受阻。美國對先進晶片的戰術性攻擊,正是針對中國創新鏈中的薄弱環節。中國明白這點,且肯定作出回應。中國古代軍事哲學家孫子認為,「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大約2500年後的今天,這個建議仍適用。中國繼續著眼長遠,而美國對中國科技的戰術攻擊則完全是短視行為。(陳俊安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