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考試的專用書「四書」都是什麼書?

悠然閱讀 發佈 2023-01-31T23:35:58.558266+00:00

從這一年開始,科舉考試八股文的題目都只從朱注「四書」中出,於是「四書」成了那個時代私塾里學生的唯一讀物。

文:悠然閱讀

元仁宗皇慶二年起,朱注「四書」被定為科舉考試的專用書。從這一年開始,科舉考試八股文的題目都只從朱注「四書」中出,於是「四書」成了那個時代私塾里學生的唯一讀物。

很多學生剛進私塾的時候年紀很小,不懂得書中的內容,先生也不講解,直接讓學生背誦。不但要背正文,而且要背朱熹的小注。不懂不要緊,先背下來再說,將來都用得著,自然會懂的。科舉是當時讀書人唯一的出路,「四書」是讀書人一生都要做的學問,先背下來,一切才剛開始。

「四書」指的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四種書原本並不在一起,《大學》和《中庸》都在《禮記》裡,《論語》和《孟子》是單行的。

最初提出讀書人都應該修習這幾種書的,是程顥、程頤兄弟。朱自清先生在《經典常談·四書第七》中引用程氏兄弟的見解說,《大學》是孔門的遺書,是初學者入德的門徑;從這部書里還可以知道古人做學問的程序。《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的書,是子思記下來傳給孟子的;書中哲理意味深長,讀書人心領神悟,終身受用不盡。

後來朱熹繼承二程的見解,並且加以系統的說明,把《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四部書串聯起來了。

朱熹認為應該先學習《大學》,因為《大學》提綱挈領,教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道理,是「垂世立教的大典」。學了《大學》以後,再學習《論語》和《孟子》,可以體會裡邊細緻精微的學問。最後融會貫通,才能夠領會《中庸》裡的心法,所以把《中庸》放在最後學習。

所以「四書」的順序應該是《大學》、《論語》、《孟子》、《中庸》,而當時的書商因為《大學》和《中庸》的篇幅較短,頁數不多,將兩部合為一本,結果約定俗成,就成了現在的「學、庸、論、孟」順序了。

《禮記》裡的《大學》本來只是一篇,朱熹做注時,將其分成了經一章,傳十章。其中的經一章,是曾子追述孔子的話;傳十章,是曾子的弟子記錄曾子的話。

朱熹給《中庸》做注時,也將其分成了若干章節,只不過改動沒有《大學》那麼大。朱熹沿襲《史記》的記載,認為《中庸》的內容是由子思記錄孔子的話,來教導孟子的。

朱自清先生引用當時最新的研究,認為《大學》應該是荀子學派的著作,而《中庸》的作者應該屬於孟子學派,這一點與朱熹的認知不同。

《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文集,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及儒家學派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教育原則等。語言簡練,淺近易懂,而用意深遠,有一種雍容和順、紆徐含蓄的風格,能在簡單的對話和行動中展示人物形象。

《孟子》由孟子及其弟子公孫丑、萬章等共同編撰而成,記錄了孟子的治國思想、政治策略和政治行動。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主張德治。這部書不但純粹宏博,文章也極雄健優美,極富感染力,流傳後世,影響深遠。

朱熹在對《大學》和《中庸》做注時,將其分為若干章節,所以這兩部書的注被稱為《大學章句》和《中庸章句》;在為《論語》和《孟子》做注時,融合了各家的言論見解,所以稱這兩部書的注為《論語集注》和《孟子集注》。

朱熹為「四書」作注,耗費了極大的心血,直到他臨死的時候,還在進行修改。他一方面希望為讀書人打下儒學的基礎,更多的還是以儒家道統的傳承自居,但他不好意思直說,還在《中庸章句序》裡自謙道,「於道統之傳,不敢妄議」。朱熹死後,朝廷將他的「四書」註定為官書,盛行於後世,他當真成為儒學道統的大師了。

朱自清先生在《經典常談》中為我們講解了「四書」與「四書」注的來歷,儘管我們還不能從文章中得知「四書」的具體內容,但對其全貌已經可以有一個大致的了解,這便是《經典常談》中收錄的十三堂古典文學常識課給我們帶來的收穫,每一堂課都可以使我們對不同的經典著作獲得基礎的了解,打開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門徑。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