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史(下):北海、合浦、廉江……「人頭瘟」反覆「收割」人命

愉悅鋼筆 發佈 2023-01-31T23:40:09.256917+00:00

兩宋 320 年間,瘟疫之發生就達 49 次。不過,在宋朝官民的一致努力下,瘟疫雖然頻繁,疫情雖然嚴重,條件雖然簡陋,但最終還是被人民戰勝了。

但是,從我國歷史上來看,曾發生過幾十萬起由老鼠傳播的疾病事件。這裡主要講一講嶺南鼠疫史。

我們拿相對近的歷史來說吧。

宋末鼠疫讓抗元英雄文天祥喪母喪子

兩宋 320 年間,瘟疫之發生就達 49 次。



不過,在宋朝官民的一致努力下,瘟疫雖然頻繁,疫情雖然嚴重,條件雖然簡陋,但最終還是被人民戰勝了。


這時到了南宋末期,疫情仍接連不斷,每隔十年左右就會爆發一次。

宋將傾沒,元軍大肆南侵,客家英傑文天祥義憤填膺傾家資籌軍費,組織義軍,轉戰千里。


南宋景炎三年(1278年)三月,文天祥率部進駐麗江浦。麗江浦,又名長沙港,時屬廣東省惠州海豐,今汕尾市海豐縣西南長沙港。

八月,朝廷加封文天祥為少保、信國公。此時軍中流行瘟疫,死數百人,文母和他僅存的兒子均因染疫而歿。

據考證,這次瘟疫實為鼠疫,是13世紀鼠疫大流行中的一個小事件。有人認為,根源是宋元戰爭從北方帶入的:元軍鐵騎馳騁,一路南下,帶有鼠疫菌的老鼠或者跳蚤,或躲藏在馬車上的谷堆里,或夾雜在戰士們的皮襖里,隨著元兵的馬隊,疫情在嶺南蔓延肆虐。

據史料記載,面對疫情,文天祥採取措施防控,隔離病患軍士,派遣軍中郎中救治,服用湯藥,安撫軍民。


文天祥女兒文奉娘為此還在附近的鹿境「地母元君老母庵」(位於廣東省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鮜門鎮北面的南山嶺華山腰上)為兵士和當地老百姓治病。後人把此庵稱為「宋存庵」,至今庵址還被當地老百姓所奉祀。



據《海豐文物志》載,在距鹿境和船澳不遠的宋溪北岸山坡處,有50多座無碑的南宋灰沙夯築墓群,應是當時因流疫病亡而被埋葬的兵士墓。現宋師嶺附近南宋兵士墓群遺蹟猶存。

有史家稱,這場瘟疫,加速了文天祥大軍的兵敗。

祥興元年(1278年)十二月,轉戰中的文天祥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被俘。

元蒙漢軍元帥張弘范以賓客之禮待之。然後將他帶到厓山(今廣東新會崖山),希望他寫信招降張世傑。

據史載,文天祥答道:「吾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

文天祥還寫下了膾炙人口的詩歌《過零丁洋》明志。詩的末尾兩句就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目前,大量文氏後人仍世居惠州。

北海「人頭瘟」入粵,為患超半個世紀

據統計,1911年以前嶺南共有991縣次的疫情記錄,其中鼠疫就占了493縣次,尤其是1894年穗港鼠疫,僅廣州因鼠疫而死者達10萬之眾。

據賴文、李永宸《糧食、習俗、衛生與十九世紀的嶺南瘟疫》一文披露,19世紀, 嶺南沿海地區瘟疫頻仍, 造成這一狀況的直接原因是霍亂、鼠疫的傳入。


《中國中醫藥報》在《清代嶺南鼠疫的預防》一文中甚至認為,鼠疫自1867年傳入北海之後,在嶺南流行了半個多世紀。鼠疫流行期間,患者不分男女老幼、職業身份,均可能受傳染。

據《北海市志》記載,1928年7月,廣東省南區(高州、雷州、廉州、陽江、欽州)行政會議在北海召開,《會議議決案》對衛生狀況做如下記述:「近二十年來,本區癘疫言之,舉凡鼠疫、虎疫(霍亂)天花、痢疾、傷寒、惡瘧各種國際急性傳染病,年年流行,無時或息,而尤以鼠虎二疫為禍更烈,每次死亡人數實教死亡刀兵饑饉者十百倍以上。」


據專家研究,北海鼠疫的傳入有說與1866年到雲南平叛的軍隊把疫源帶返北海有關,也有說是因為北海與越南船舶往來,在清朝同治年間(1862~1874)將越南發生的瘟疫傳進了北海。

據稱,老一輩的北海人,把鼠疫稱為「人頭瘟」,但北海並不是它的原發地。

當時北海屬廣東。


再加上1876年北海開埠,對外貿易活躍間接助推了疫情發展。

1882年4月,北海就發生開埠之後的首次鼠疫,造成人畜大量死亡,全埠共死亡5000多人。


客家人、聞名中外的「鼠疫鬥士」伍連德在《鼠疫概論》一書詳細披露了北海鼠疫的細節。伍連德說:「據北海海關醫官羅利氏之記錄,本病早在1867年首發於北海。」

筆者將伍連德《鼠疫概論》和相關史料中提及的重點節錄如下:

1867年鼠疫初起,在那之後,「每年發見,但不劇烈耳」。

1871—1877年,北海每年都有鼠疫發生,1871年和1877年最為劇烈。

1880年三月到六月,北海大西街發生鼠疫,死亡150人左右。廉州4000人中死了1000。

1882年,從欽州傳入的鼠疫在廉州、北海流行,也是三月起病,到六月結束(廉州到八月仍有病例),約2.5萬北海居民中有四五千人死亡;受波及的合浦永安、淡水等鄉鎮死了70多人。


1882年的《北海口岸的醫藥報告》稱:

「鼠疫最初在欽州發生,在北海以西60英里,很快傳染到廉州,再傳到北海。不單是貧民受到打擊,房屋較好的居民同樣遭難。鼠疫先傳染給家畜和虱類,再就到人類。一旦得病,幾乎都難醫好。北海的二萬五千居民中,有四五千人死亡。這種病在3月底開始發生,繼續蹂躪,程度漸漸減弱,至6月底完全消失。離北海19公里的廉州鎮,一直到8月份才消失……值得一提的是沒有一個歐洲人染上這種病。雖然那時他們亦住在簡陋的中國房屋中,並被不衛生的環境包圍。這幫助證明這種說法:疾病之所以容易發生,部分是由於住房條件差的貧民不衛生習慣引進的。」

1883年,廉州鼠疫暴發,死亡人數不確。那一年北海以及廣東高州、廉州、海南因鼠疫死人無數。

1884年,北海於春季天暖之時,「見癘子(鼠疫)之爆發……死亡數目不逾500人」。

1902年,北海、廉州鼠疫大流行並傳至(欽州)小江等地,死亡人數僅廉州附城高達2700多人。

1910年,北海鼠疫流行,主要發生在中山西、九曲巷、珠海西等街道,並蔓延到地角、白屋、垌尾、高德和南康一帶,死1000多人;廉州死2000多人。

1912年,北海鼠疫流行於昇平街——就是現在的珠海老街,死200餘人。

1926年,廉州鼠疫流行,死亡約500多人。

鼠疫像黑色的巫婆,在合浦各鄉反覆「收割」人命

從1867年到1947年之間,鼠疫像黑色的巫婆,在合浦各鄉反覆「收割」人命,每次死亡人數少則數十,多則數百。


合浦當時也屬廣東。

其中,1926年3月那次鼠疫中,合浦沙街尾的姚六公有四個兒子,為了避免染病,他弄了一隻木船,停在河中間,讓兒子們日夜生活在船上,不能靠岸,但所有兒子無一倖免,先後染疫死去。

而1944~1947年連續四年的鼠疫大流行,合浦永安城死了400多人,一個叫「符乃喜」的,全家五口先後得病,成了絕戶。

據調查, 1866年~1947年廣西有44個縣 (市) 發生了63年次的人間鼠疫流行。這顯然跟北海鼠疫有關。

好在苦日子終於有出頭時。1952年5月,解放僅兩年多的欽州專區(北海時屬其管轄)成立了鼠疫防治站,大力開展滅鼠運動。


據史料記載,在1952年10~11月的滅鼠大突擊中,合浦縣各學校殲滅老鼠85739隻,滅鼠超過100隻的176名老師和學生被授予了「滅鼠模範」稱號,其中5人滅鼠超過1000隻,烏泥小學鄒允農幹掉老鼠最多,達1508隻。

湛江鼠疫「鄉復一鄉,年復一年,為禍烈矣」

而湛江也深受鼠疫之苦之痛。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鼠疫傳入雷州府遂溪縣,並迅速蔓延至整個雷州府及高州府地區,一直持續到1953年才結束,歷時81年。據統計,當地確診鼠疫病人78181例,死亡76171人,病死率達97.43%。

對當時鼠疫的慘狀,一位叫師道南的詩人這樣寫道:

「東死鼠,西死鼠,人見死鼠如見虎;鼠死不幾日,人死如拆堵。晝死人,莫問數,日色滲淡愁雲護。三人行未十步多,忽死兩人橫截路。夜死人,不敢哭,疫鬼吐氣燈搖綠。須臾風起燈忽無,人鬼屍棺暗同屋。烏啼不斷,犬泣時聞。人含鬼色,鬼奪人神。白日逢人多是鬼,黃昏遇鬼反疑人。人死滿地人煙倒,人骨漸被風吹老。田禾無人收,官租向誰討?」

湛江的鼠疫為患數十年,也跟多源傳染有關,其中又跟北海鼠疫有密切關係。


據光緒《高州府志》記載:「先是(光緒)十六年十一月至是年二月,吳川城內外疫,去男婦七八百人,黃坡墟亦二三百人。二月、三月,信宜東鎮墟及村落疫近千人。二、三、四月,梅菉市疫三千餘人。三、四、五月,郡城內外疫近三千人。石城及安鋪墟疫七百餘人。茂名之大路坡墟疫三十人。電白之水東墟疫近三十人,村落不多有,然倶先疫鼠,而人隨之所疫,多小孩、婦女、工役人等。人心皇皇,親知不通音問。」

又據民國《石城縣誌》記載:「光緒十七年春大疫,城廂及安鋪尤甚,斃七百餘人,俱先疫鼠而人隨之。光緒二十三年夏疫。光緒二十四年秋七月大疫,城廂尤甚。光緒二十五年六月疫。」

據史料記載,光緒十七年(1891),北海鼠疫蔓延至廉江安鋪鎮,前後共死亡5000多人。安鋪鎮因此被列為鼠疫重災區。直到現在,很多老人都對安鋪鼠疫心存餘悸,稱之為「發人瘟」或「年冬鬼抓人」。

鼠疫之所以反反覆覆,是因為老鼠這類的鼠疫宿主多生活在陰冷潮濕的洞穴、下水道等地。據專家研究,鼠疫桿菌對外界抵抗力較強,在寒冷、潮濕的條件下不易死亡,在-30℃仍能存活,於5~10℃條件下尚能生存。可耐日光直射1~4小時,在乾燥咯痰和蚤糞中存活數周,在凍屍中能存活4~5個月。

而清末民初的湛江、北海、合浦等城市和我國的其他城市的衛生環境都差不多糟糕。


據參與占領廣州灣戰事的法軍士兵萊昂·蘇伯曼的《戰地回憶錄:在廣州灣》記載:

「這裡的城市和鄉村都髒得讓人無法忍受。大部分民居都是由柴泥搭建,很多用的是普通的蓆子,只有在絕對必要時才會換新的。房屋窗戶極小,朝向庭院這個名副其實的垃圾場——所有的亂七八糟的垃圾都被扔在這裡,並且還在不斷地累計。在每一處住房裡,住戶竟然都和雞、豬、狗、牛生活在一起。這些都是瘟疫的溫床。同樣,鼠疫、霍亂和天花猖獗,有時造成大量的人口死亡,並且死狀恐怖。」


據「湛江榕樹頭」介紹,安鋪原名「暗鋪」,因房屋擁擠、光線昏暗而得名。解放前,安鋪的衛生清潔工作很差,地勢低濕,街道狹窄,污水窩、垃圾堆長年臭氣熏天,成了老鼠的聚居地。聽一些安鋪老人說,當時安鋪人盛行收牛骨豬骨來賣,堆放在河堤兩岸,發臭發黑,病菌滋生,隨處可見流竄的鼠群,安鋪鎮也因此成為各種病毒細菌滋生地。


再加上醫療水平極其落後等因素,所以,導致鼠疫此起彼伏,反覆無常,四處流散,長久不衰。

對此,湛江石城(現廉江)人羅汝蘭在《鼠疫彙編》就有記載:「其症為方書所不載,其毒為斯世所駭聞,鄉復一鄉,年復一年,為禍烈矣,為患久矣。光緒十五六年,延及邑之安鋪;十七年春,延及縣城,日死人無數。蓋鼠疫一症,初起紅腳,結核如病,或忽起於不自知,或突起於所見,其潰者流瘀血……」

赤坎幾成「死城」,安鋪幾成「鬼鎮」

據法國學者安托萬披露,鼠疫自1891年起在廣州灣成為流行病,幾乎每年都爆發規模或大或小的鼠疫,1901年5月,鼠疫導致赤坎40例死亡,坡頭45例死亡,硇洲10多例死亡。1904年的鼠疫,從4月1日到5月22日,整個租借地總計有2398例死亡。單赤坎城在4月12日到5月22日間就有290人死於時疫。當時赤坎幾乎成為死城,商鋪因業主死亡或外出避難而關門,街道空無一人。


「湛江榕樹頭」還披露了幾件和鼠疫有關的故事。

春節期間,農村正在做年例,熱熱鬧鬧的游神,祈求瘟神遠離,全村平安。但游神時,突然有個後生直接倒地死亡,旁邊的人一看「發人瘟了」,就拼命地跑,那一年村里就死了70多人。

安鋪鎮西大街嶠和祥店許氏一家17人,因連年患鼠疫病死亡10人,由殷實之家走向破產。中大街有叫陳家漢一戶7人,全部烈死於鼠疫,最後連入屋盜竊的小偷也染鼠疫死於其家,造成一家7人累屍8具的慘狀。

每到深夜,安鋪鎮當地的流氓惡棍頭戴高帽,面塗黑墨,身穿紅衣,裝神弄鬼,趁機打劫,偷盜群眾財產。天災加人禍,使當時的安鋪鎮留下「鬼鎮」的惡名。

解放後,因為人民政府得力的治瘟措施,全面施打疫苗,全面滅鼠滅蚤,改變不良風氣和習慣等,安鋪人民終於送走了為患60多年的「瘟神」,脫掉了「鬼鎮」的帽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