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散文選材特點示例解析與特練

老謝語文堂 發佈 2023-02-02T00:21:34.436851+00:00

考點:1.蒯天《藍藍的北方》——標題與絕大部分材料內容錯位。年輕的你,帶著黃浦江邊迷人的晚霞,攜著南方女子特有的水潤,提著一隻棕色的舊皮箱,沿著古老的絲綢之路走來,猶如春日裡鬱鬱蔥蔥的小白楊,亭玉立在北方藍藍的天空下。

考散文選材特點示例解析與特練

考點:

1.蒯天《藍藍的北方》——標題與絕大部分材料內容錯位

2.白瑩《米缸山下播綠記》——詳寫的用意

3.梁曉聲《眼為什麼望向窗外》——選材方面的突出特點及效果

4.(2021天津)方齡貴《送一位遠征的友人——給到×北工作的的L》——引用信件的作用

5.劉白羽《紅瑪瑙》——從選材方面分析革命浪漫主義特色

【考點研究】

一、常見考點

1.標題與絕大部分材料內容錯位

2.選材方面的突出特點及效果

3.詳寫的用意

4.引用信件的作用

5.從選材方面分析革命浪漫主義特色

【考點示例】

一、蒯天《藍藍的北方》——標題與絕大部分材料內容錯位

【考點】

1.標題與絕大部分材料內容錯位

2.人稱特點和作用

文本

藍藍的北方

蒯天

北方的天,藍藍的,像玻璃般清晰通透。年輕的你,帶著黃浦江邊迷人的晚霞,攜著南方女子特有的水潤,提著一隻棕色的舊皮箱,沿著古老的絲綢之路走來,猶如春日裡鬱鬱蔥蔥的小白楊,亭玉立在北方藍藍的天空下。是的,你們一群人都是這樣走來的。

大西北,一望無際的荒野,那長久荒蕪沒有收穫的土地上,卻在你們的注視下,站起一排排奇蹟般成長的白楊,站起一排排鱗次櫛比的高樓。風,大西北粗獷的風,在你們纖纖十指的揉搓下,終於也變得溫柔、多情起來,輕輕地從山崖上滾過,落在我們稚嫩的肩上,講述著許多年輕而又古老的傳說。

小時候,我是沒有爺爺的故事,奶奶的膝頭的,但我卻永遠有媽媽的童話。每次當我纏著您給我念完一本小人書的時候,我總是像犯了錯誤一樣,低下頭推著你的雙膝,讓你看自己的書,我不再來搗亂。而你總是那樣笑著,捏著我的小鼻子:「傻丫頭。」

那時的你真是太忙了,等你是最最難受的。你下班總是很遲,我想您想得厲害時,就搬個凳子放在窗口,跪在上面,朝著您回家的路口看啊,看啊。天漸漸黑了,家門口的那排小白楊在夜色里影影綽綽,風吹過去發出一陣陣嘩嘩的聲響。等到月光下出現了你的身影,等到樓梯上響起了你的腳步,我便急忙躲在門後,大喊一聲:「不許動!你就乖乖地舉起雙手,交出你手裡的包。每一次看著興高采烈的我,你總是微微笑著,摸摸我的頭,轉身去忙家務了。

望著你忙碌的身影,我突然想要幫幫你,於是在一次你下班回家的時候,突然發現我竟然做好了晚飯,打開飯鍋,你笑了,那是稀飯嗎?當然不是,只是一鍋上面黏糊糊,下面黑乎乎的「東西」,可你卻說那是你吃過的最好的美食,多年以後,你還會和我說起這件事情,你說從那天開始,你發現女兒真的是媽媽的「小背心」呀。

春天裡小白楊露出了嫩綠的小葉芽,你終於可以休息一天了,你帶著我在兩棵樹間撐起皮筋,教我跳皮筋,「啷啷啷,騎馬到松江,搖搖搖,搖到外婆橋……」,唱起童謠的時候,我發現你的眼睛亮亮的,仿佛能滴出水來,我知道你一定是想念遠方的外婆了。

夏天到了,白楊樹綠蔥蔥的,一身的綠葉仿佛千萬雙綠色的小手嘩啦啦地對著我拍著巴掌,我一臉歡欣地對你說要是白楊樹一年四季都這麼綠該多好呀。你笑了,說要是那樣白楊樹多累呀,她也要休息呀,不過你說有辦法可以把綠色留下來的。於是你選了幾片最厚實的葉片帶回家,把它們放在鹼水中煮沸,用牙刷輕輕地刷去葉子上的葉肉,然後沖洗乾淨晾乾,在葉柄處繫上紅色的棉線,於是一枚精美的葉脈書籤就呈現在我的面前。捧著淡綠色的卵形書籤,望著那上面絲絲精美的脈絡,我覺得你真的無所不能,我真想永遠和你在一起……

年復一年,小白楊在不知不覺中長高了,每次走過樹下,我都會情不自禁地仰起頭看看他們。終於有一天,當清晨的陽光靜靜地映在淡青色的窗簾上,你輕輕地走到我的床邊,習慣地低下頭來要吻我的時候,我卻羞澀地躲進被窩,不肯出來。媽媽,我就是這樣長大的嗎?

上班後的我經常會出差,可不管外面的世界有多麼的精彩,風景有多麼的秀麗,我依舊盼望著回家,盼望著在回家的路上看見那白楊樹下等我的媽媽。秋風裡的白楊樹,葉子幾乎落光了,可單薄的枝條依然透著精氣,枝幹向上,高昂著頭。樹下的中年女人,披著一身朦朧的月色,靜靜地跳望著遠方。每一次看到這個熟悉的身影,我的心都會簌簌地發顫,暖暖的感覺讓我恨不得像小時候一樣撲到她的懷裡。兒行千里母擔憂,媽媽,我知道,當我一生下來,就永遠走進了你的心坎,天涯海角,女兒走得再遠也走不出母親暖暖的目光。

媽媽,你們習慣了這片遼闊的土地,你們的兒女同時也習慣了這片土地,習慣了和你們一樣用愛的目光去溫暖別人,習慣了給予與獻出,和你們一樣我們也深深地愛上了這片遼闊的土地,盼望著時刻守護它。

年輕的建築群也許不會懂得這一切,但這一切都是真的,就像光禿禿的荒野上站著的那一排排挺拔的白楊一般真實,厚實的黃土地下,涌動著不朽的生命,黃土地酥酥地勃發了,一片片地延伸著綠。她不追逐雨水,不貪戀陽光,只要能夠在哪怕板結的土地上,給一點水分,她的一截枝條就會生根、抽芽。只要挪動一點雜草生存的空間,她就會把黃土地裝點,撐起一片綠色。春夏秋冬,留守著,裝點著,給黃土地減幾分貧寒和寂寞,增幾分生動和美麗,她的根已經和黃土地連為一個整體。媽媽,你們老了,但這裡卻站起了一排嶄新的城市。

藍藍的北方,將在母親的注視下,颳起年輕燦爛的風。

問題1

文章絕大部分內容寫「我」和母親,為什麼卻以「藍藍的北方」為題?請簡要分析。

答案

①藍藍的北方見證了母親的奉獻和「我」的成長,能夠有力地體現母親和「我」的形象特點,更有利於表達對兩代人建設邊疆的奉獻精神的讚美。②藍藍的北方代表著祖國北方邊疆,是散文故事發生的環境背景,與「我」和母親有著密切的關係。③以「藍藍的北方」為題,生動形象,吸引讀者,耐人尋味。

解析

「藍藍的北方」是個有詩意的標題,從環境和場所來看,講的北方的邊疆,這正是「我」和媽媽工作的地方,用「藍藍的北方」的做標題,為小說主人公提供了大的環境和背景。

從人物塑造的角度看,用「藍藍的北方」的做標題,更能凸顯兩代人的精神風貌,更能體現母親的奉獻精神和見證「我」的成長。

從讀者層面和表達效果的角度看,用「藍藍的北方」的做標題,更有詩意、耐人尋味,更能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

問題2

文章在人稱的使用上有什麼特點?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答案

第一問:①文章以第一人稱作為全文的基本視角。②偶爾插入第二人稱,構成兩種不同人稱的相互交叉。

第二問:①不同人稱的出現豐富了文章的敘事手段,使文章更富有表現力。②營造了一種親切的氣氛,拉近「我」和母親之間的距離,在類似兩人傾心交談的語境下更便於文章的情感體現。③以「我」作為基本視角,更有助於作者直接抒發對母親這一代人精神的讚美,也能表達自己要堅守祖國邊疆的決心,有助於作者思想情感的表達。

解析

題目分成兩問,第一問考查人稱使用特點,這一問應該回答使用了什麼人稱,從文本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全文以「我」這個第一人稱的口吻,來進行敘寫,中間穿插著對母親「你」的第二人稱的使用。全文整體特點第一人稱為主,第二人稱穿插進行。兩種人稱交叉使用。

第二問要求回答這樣採用人稱的作用。需要結合兩種人稱的特點,然後結合文本細化。比如文中所寫「我是沒有爺爺的故事,奶奶的膝頭的,但我卻永遠有媽媽的童話。每次當我纏著您給我念完一本小人書的時候,我總是像犯了錯誤一樣,低下頭推著你的雙膝,讓你看自己的書,我不再來搗亂。而你總是那樣笑著,捏著我的小鼻子:『傻丫頭』……」,從中不難發現用第一人稱能增強真實性,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也能夠比較充分真實表達作者的情感;

而用第二人稱,指稱母親,便於情感交流,更有利於母女的對話和交流。再如文章倒數第三段的一些文字「媽媽,你們習慣了這片遼闊的土地,你們的兒女同時也習慣了這片土地,習慣了和你們一樣用愛的目光去溫暖別人,習慣了給予與獻出,和你們一樣我們也深深地愛上了這片遼闊的土地,盼望著時刻守護它」,從中可以看出第一人稱貫穿始終,而第二人稱穿插其間。

整篇文章主要用第一人稱抒情敘述,用「我」的視角來表達對母親這一代人在邊疆的無私奉獻的讚美,而且字裡行間也表達了年輕一代也要前赴後繼地支持邊疆建設、紮根邊疆的情懷,從而很好地升華了感情、凸顯了主旨。

二、白瑩《米缸山下播綠記》——詳寫的用意

【考點】

1.詳寫的用意

2.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鑑賞

文本

米缸山下播綠記

白瑩

每年初夏的育苗工作,對於我們護林員來說,是一件大事。早上七點多鐘我們已經到達離場部十多公里的二台苗圃地。山谷里晨風清涼宜人,天空藍得像是剛剛被擦洗過;此起彼伏的鳥語,清澈如露珠;岩生忍冬小小的淡紫色的花朵正在吐蕊,散發出濃郁的芳香。

米缸山是六盤山的主峰,南北走勢,巍峨高聳,山的東坡落葉松林浩瀚如海,那是西峽林場的前輩們歷盡艱辛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營造起來的。如今站在山下仰望,峰巒蒼翠,林海茫茫,針葉林與天然林林相迥異,林界清晰,卻又融接為一體,像穿在大山身上的一件裁剪合體而又別致的綠羅裙。山谷幽深寧靜,除了清脆的鳥叫聲,幾乎聽不到其他聲音。

我們的到來讓山谷里熱鬧了起來。

育苗工作最能檢驗一個團隊的協作精神,在這個作業流程中,大家忙忙碌碌卻又井井有條:開溝、撒種、覆土,各司其職。這裡是近幾年新開闢出來的一塊山地,土質並不好,屬石塊較多的雜質土壤,要把這樣的一塊地整飭成平整鬆軟的苗床,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僅要把土裡大大小小的石塊用耙子細細摟出來,還要把它們徹底從地里清理出去。從林畔篩出來的用來覆蓋種子的森林土,也是女職工們用袋子一點一點背到地里的。這三言兩語就能說清的活,實際幹起來,若不是親自勞作,真的是沒法理解個中的艱辛。

另有人員正在緊鑼密鼓地接微噴管,育苗一經結束,澆水要馬上跟上,經過催芽的種子大多已經露白,若在干土裡經過長時間曝曬,會導致種子回芽而影響出苗率。大家心裡都鼓著一把勁,所以育苗進度也很快。西邊的山頭上飄過來幾朵閒雲,朝忙忙碌碌的我們張望了一會兒,又悄無聲息地飄走了。日影一點一點朝我們的頭頂移過來,長時間重複彎腰的動作,大家的腰都有點受不住了,但育苗工作向來是一件既辛苦又開心的事,接踵而來的笑聲又沖淡了疲憊感。腰疼,那就忍著,誰讓你不把腰放家裡呢?——相互之間的調侃和打趣是最能解乏的。

午餐很簡單,蒸饃就榨菜,還有白開水。開水是由二台護林點供應的,駐點護林員馬連成是一個行將退休的老牌護林員,在這個點上已經十多年,由於管護人員緊缺,他是這個點上唯一的一名護林員,獨自守護著這片林區。看到我拍照,他便樂呵呵地說,多給我拍幾張。我知道,在大家心裡,自己的工作太過平凡,沒有什麼值得稱道之處,但是,正是這一個個平凡而又普通的崗位,支撐並築牢了六盤山區的森林資源安全屏障。風來了,一陣吹得緊似一陣,喚醒了陣陣林濤,草木們也隨風舞動,像在普天狂歡。日影在移動,時光在奔走,地塄上一株株白色的繡線菊熱烈地搖曳著花球;山窪里地埂上像繁星一樣綴滿白色的野草莓花和黃色的蕨麻花,每一叢葉子都在合力擎起一朵朵小花,每一朵小花的臉龐都在燦然仰望著太陽。風來,它們歡舞;風去,它們靜默。像是聽到了風的召喚,雲也漸漸聚攏了過來,太陽躲進了雲層,山谷里變得陰涼起來。

育苗進行了一多半,我們停了下來,開始給育好的苗床蓋遮陰網。樺樹種子的頂土能力比較弱,種子播撒下去之後,只覆蓋了薄薄一層土,容不得暴曬。蓋好遮陰網,澆上水,種子們就可以在這張舒適的「席夢思」上美美地睡上一覺了,待哪天睡醒了,睜開惺忪的眼睛,伸一伸懶腰,相互招呼上一聲,就紛紛把小小的腦袋從土裡探出來了,然後一天天長大,一天天長出葉瓣,待它們有了直面風雨陽光的能力,我們就會掀去遮陰網。那時,它們一定會驚呼著,舒展小小的葉片,來擁抱這個世界。

下午,育苗工作早早結束。風慢下了腳步,太陽也鑽出了雲縫。微噴管已接好,細雨般噴灑的水滴迎著西斜的陽光開始滋潤這塊土地。我爬上山窪,坐在樹蔭下,眺望我們的苗圃地。清涼的風從米缸山上吹過來,吹動了綠波蕩漾,吹來了絲絲寒意。終有一天,這些種子會長成小樹苗,會被栽植到有待綠化的山川峁梁,或是被移植到一片遙遠而陌生的土地,在那裡紮根、成長,撐起一片綠蔭,攜送一縷清涼,而每一片隨風而舞的葉子,是否都會保留著一份最初的記憶?

(有刪改)

問題1

文章把育苗工作寫得如此詳細,有何用意?請結合作品簡要分析。

答案

①照應標題,標題為「米缸山下播綠記」,詳寫育苗工作符合作品寫作的內容。②突出育苗工作的艱辛,表現了護林員默默付出和積極樂觀的品質。③詳寫育苗工作,提醒人們要保護大自然,珍愛人類的家園。

解析

本題考查的是文本內容理解及分析文本相關內容作用的能力。

解答本題,首先從標題「米缸山下播綠記」上看,詳細寫育苗工作是圍繞題目進行寫作的。

結合「育苗工作最能檢驗一個團隊的協作精神,在這個作業流程中,大家忙忙碌碌卻又井井有條」「土質並不好,屬石塊較多的雜質土壤,要把這樣的一塊地整飭成平整鬆軟的苗床,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僅要把土裡大大小小的石塊用耙子細細摟出來,還要把它們徹底從地里清理出去。從林畔篩出來的用來覆蓋種子的森林土,也是女職工們用袋子一點一點背到地里的」「另有人員正在緊鑼密鼓地接微噴管,育苗一經結束,澆水要馬上跟上,經過催芽的種子大多已經露白,若在干土裡經過長時間曝曬,會導致種子回芽而影響出苗率。大家心裡都鼓著一把勁,所以育苗進度也很快」等分析,從內容上看,詳細寫育苗工作是為了體現育苗工作的艱辛和護林員的不易。

結合「終有一天,這些種子會長成小樹苗,會被栽植到有待綠化的山川峁梁,或是被移植到一片遙遠而陌生的土地,在那裡紮根、成長,撐起一片綠蔭,攜送一縷清涼」分析,從主題上看,詳細寫育苗工作是為了突出綠化環境的意義,也呼籲人們保護環境。

問題2

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鑑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多處穿插了對風、雲以及太陽等自然景物的描寫,這樣處理既有利於交代育苗工作的時間變化,又豐富了文章的審美意蘊。

B.將茫茫林海比喻成「綠羅裙」,形象生動;「裁剪合體而又別致」寫出了針葉林與天然林既「融接為一體」又「林相迥異,林界清晰」的狀態。

C.「我們的到來讓山谷里熱鬧了起來」獨句成段,頗具匠心,「熱鬧」既呼應了上文山谷的「寧靜」,也開啟了對下文育苗工作的敘寫。

D.文章明暗線交織,育苗工作是明線,「我」的情感變化是暗線,一明一暗,雙線並行,有助於讀者把握文章結構,挖掘文章內涵。

答案

D

解析

D項,「文章明暗線交織」「『我』的情感變化是暗線」理解錯誤。由文本內容可知,文章並沒有採用明暗線交織的結構形式,只是敘寫了在米缸山下進行育苗工作的過程,而且「我」的情感也沒有發生變化。

【考題對接】

一、梁曉聲《眼為什麼望向窗外》——選材方面的突出特點及效果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眼為什麼望向窗外

梁曉聲

①無窗,不能說是房子,或屋子。

②窗是一個象形漢字。古代通「囪」,只不過是「孔」的意思。後來,因要區別於煙囪,逐漸固定成現在的寫法。從象形的角度看,「囪」被置於「穴」下,分明已不僅僅是透光通風之孔,而具有了房或屋也就是家的審美意味。

③若一間屋,不論大小,即使內裝修再講究,陳設再高級,其窗卻布滿灰塵,透明度被嚴重阻礙了,那也還是會令主人感覺差勁。當我們強調屋之清潔時,腦區的第一反應是「窗明」。這一反應,體現著人性對事物要項的本能重視。

④冬天過去了,春天來了,在北方,不論城市裡還是農村裡的人家,不論窮還是富,都做的一件事就是去封條,擦窗子。如果哪一戶人家竟沒那麼做,肯定是不正常的。別人往往會議論——瞧那戶人家,懶成啥樣了?窗子髒一冬天了都不擦一擦!或——唉,那家人愁得連窗子都沒心思擦了!而在南方,勤勞的人家,其窗更是一年四季經常要擦的。

⑤黑夜過去了,白天開始了,人們起床後的第一件事大抵是拉開窗簾。在氣象預告方式不快捷也不夠準確的年代,這一舉動也意味著一種心理本能——要親眼看一看天氣如何?倘又是一個好天氣,人的心境會為之一悅。

⑥宅屋有窗,不僅為了通風,還為了便於望。古今中外,人們建房購房時,對窗的朝向是極在乎的。人既希望透過窗望得廣,望得遠,還希望透過窗望到美好的景象。

⑦「窗含西嶺千秋雪」——室有此窗,不能不說每日都在享著眼福。

⑧「羅漢松掩花里路,美人蕉映雨中欞」——這樣的時光,憑窗之人,如畫中人也。

⑨「閒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幾多時」——如此這般的憑窗閒坐,是多麼愜意的時光呢!

⑩人都是在戶內和戶外交替生活著的動物。人之所以是高級的動物。乃因誰也不願在戶內度過一生。故窗是人性的一種高級需要。人心情好時,會身不由己地站在窗前望向外邊。心情不好時,尤其會那樣。人冥想時喜歡望向窗外,憂思時也喜歡望向窗外。連無所事事心靜如水時,都喜歡傻呆呆地坐在窗前望向外邊。

一言以蔽之,人眼那麼喜歡望窗外。何以?窗外有「外邊」耳。

對於人,世界是由兩部分組成的。內心的一部分和外界的一部分。人對外界的感知越豐富,人的內心世界也便越豁達。通常情況下,大抵如此。反之,人心就漸漸地自閉了。而我們都曉得,自閉是一種心理方面的病。

對於人,沒有了「外邊」,生命的價值也就降低了,低得連禽獸都不如了。試想,如果人一生下來,便被關在無窗無門的黑屋子裡,縱然有門,卻禁止出去,那麼一個人和一條蟲的生命有什麼區別呢?

連監獄也有小窗。那鐵條堅鑄的囚窗,體現著人對罪人的人道主義。囚窗外冰涼的水泥台上悠然落下一隻鴿子,或一隻蜻蜒;甚或,一隻小小的甲蟲——永遠是影視劇中令人心尖一疼的鏡頭。被囚的如果竟是好人,我們淚難禁也。為什麼我們那麼容易被「煽動」得戚然?

無它,普遍的人性感觸而已。在那一時刻,鴿子、蜻蜒、甲蟲以及一片落葉、一瓣殘花什麼的,它們代表著「外邊」,象徵著所有「外邊」的信息。

當一個人與「外邊」的關係被完全隔絕了,對於人是非常糟糕的境況。雖然不像酷刑那般可怕,卻肯定像失明失聰一樣可悲。

據說,有的國家曾以此種方式懲罰罪犯或所謂「罪犯」——將其關入一間屋子。屋子的四壁、天花板、地板都是雪白的,或墨黑的。並且,是橡膠的,絕光,絕音。每日的飯和水,卻是按時定量供給的。儘管如此,短則月余,長則數月,十之七八的人也就瘋掉了或快瘋掉了……

某次我乘晚間列車去別的城市,翌日九點抵達終點站,才六點多鐘,臥鋪車廂過道的每一窗前都已站著人了。那些人久久地佇立窗前,誰站累了,進入臥室去了,窗前的位置立刻被他人占據。我的回憶告訴我,那情形,是列車上司空見慣的……

天亮了,人的第一反應是望向窗外,急切地也罷,習慣地也罷,都是緣於人性本能。好比小海龜一破殼就本能地朝大海的方向爬去。

就一般人而言,眼睛看不到「外邊」的時間,如果超過了一夜那麼長,肯定情緒會煩躁起來的。一日二十四時,夜僅八時,實在是上蒼對人類的眷愛啊。如果忽然反過來,三分之二的時間成了夜晚,大多數人會神經錯亂吧。

眼為什麼望向窗外?

因為心智想要達到比視野更寬廣的界域。雖非人人有此自覺,但幾乎人人多少都有此本能。連此本能也竟全無之人,是退化了的人。退化了的人,便談不上所謂內省。而人不內省,往往坐井觀天,夜郎自大。窗外是「外邊」;外國是「外邊」;宇宙也是「外邊」;在列車上,「外邊」是移動的大地;在飛機上,「外邊」是無際天穹;在客輪上,「外邊」是藍色海洋……

人貴有自知之明,所以只能形容內心世界像大地、像海洋、像天空一樣豐富多彩,「像」其意是差不多少。很少有什麼人的內心世界被形容得比大地、比海洋、比天空更怎樣。

外邊的世界既然比內心的世界更精彩,人心怎能佯裝不知?人眼又怎能不經常望向窗外?

(有刪改)

1.優秀的散文作家往往在選材方面匠心獨運,請結合全文簡要分析本文在選材方面的突出特點及效果。

2.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開篇從象形文字的角度解讀「窗」,既說明了窗的現實功用,又表現了窗具有的審美性。

B.人對外界的感知會影響人的內心世界;如果沒有了「外邊」,生命的價值也就降低了。

C.人們形容「內心世界像大地,像海洋,像天空一樣豐富多彩」,意在表明人內心世界與外面的世界同樣廣闊精彩。

D.文章以「眼為什麼望向窗外」貫穿全文,表現了作者對生活、人性的獨特觀察,感悟細膩。

3.下列對本文藝術特色的分析鑑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開篇部分由「窗」而引出「窗外」,簡潔自然,引導讀者深入思考,構思頗為巧妙。

B.窗外是「外邊」,外國是「外邊」,宇宙也是「外邊」,運用排比,層層遞進,表現了對人而言外面世界的寬廣與精彩。

C.文章最後兩句運用設問,回答了「眼為什麼望向窗外」的問題,抒發的感情更強烈,引發讀者思考。

D.文中敘述與議論相結合,將生活中關於窗子的感性敘述與對「窗子」之於人的重要性的理性分析有機融合,耐人尋味。

4.第(21)段獨立成段,有什麼作用?

一、梁曉聲《眼為什麼望向窗外》【答案】

1.①選取的材料貼近生活,如擦窗子、拉窗簾、望窗外等生活化場景,讓文章富有生活氣息;②選材豐富,既有日常生活中的窗,又有囚窗、火車窗,內容豐富,選材多樣。③選材典型,如選取北方人、南方人對待擦窗戶的態度,表明人們對窗子的重視,窗對人心境的重要影響。④選取作者親身經歷的乘車體驗,使文章真實可感。⑤選取古詩文素材,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底蘊與詩情畫意。

【解析】題干要求分析選材方面的特點。

結合文中「在北方,不論城市裡還是農村裡的人家,不論窮還是富,都做的一件事就是去封條,擦窗子」「而在南方,勤勞的人家,其窗更是一年四季經常要擦的」「黑夜過去了,白天開始了,人們起床後的第一件事大抵是拉開窗簾」「人既希望透過窗望得廣,望得遠,還希望透過窗望到美好的景象」等語句可以看出作者選取生活中常見的窗,圍繞擦窗子、拉窗簾、望窗外等生活場景來寫,取材於現實生活,貼近生活,體現了本文現實主義的特徵;

這些材料中既有南方的,也有北方的,由南北方人對待窗戶的態度可以看出窗對人心境的影響,這說明選取的材料典型;

文中除了寫南北方生活中的窗,還寫到「監獄也有小窗。那鐵條堅鑄的囚窗」「臥鋪車廂過道的每一窗前都已站著人了」,各種各樣的窗構成了主體內容,選材豐富。

由「某次我乘晚間列車去別的城市,翌日九點抵達終點站,才六點多鐘,臥鋪車廂過道的每一窗前都已站著人了。那些人久久地佇立窗前,誰站累了,進入臥室去了,窗前的位置立刻被他人占據。我的回憶告訴我,那情形,是列車上司空見慣的」可知,這是選取作者親身經歷的乘車體驗,增強文章的真實性。

如7、8、9三段引用詩句「窗含西嶺千秋雪」「羅漢松掩花里路,美人蕉映雨中欞」「閒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幾多時」,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蘊。

2.C【解析】C.「意在表明人內心世界與外面的世界同樣廣闊精彩」錯誤,由文中可知,應是表明外面的世界比人內心的世界更寬廣,更精彩。

3.C【解析】C.「文章最後兩句運用設問」錯誤,設問是自問自答,而文章最後「人心怎能佯裝不知?人眼又怎能不經常望向窗外」這兩句光問不答,答案就在問句中,所以不是設問,是反問。

4.①照應標題,並引出下文「窗外」對人心智的重要性。②再次發問,起到突出強調的作用,引發讀者思考,且層層遞進挖掘表象背後蘊含的深層哲理。

【解析】先看內容。

(21)段僅以「眼為什麼望向窗外?」這一問句獨立成段,而(11)段已經以「人眼那麼喜歡望窗外」發問,之後進行解答,那麼(21)段再次發問就突出強調這一問題,可以引發讀者進一步的思考,且由上下文對於同一問題的回答來看,上文的回答是「窗外有『外邊』耳」,下文的回答是「因為心智想要達到比視野更寬廣的界域」,二者呈現層遞關係,一步步挖出背後的哲理。

再看結構。

文章標題是「眼為什麼望向窗外」,(21)段這一問句呼應了標題,這是與標題的關係;從下文來看,(22)段說「因為心智想要達到比視野更寬廣的界域」,這是對(21)段這一問題的回答,所以引出下文。

二、(2021天津)方齡貴《送一位遠征的友人——給到×北工作的的L》——引用信件的作用

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題。

送一位遠征的友人

——給到×北工作的的L

方齡貴

來信說:「……是時候了,我要去了。我來自遙遠的北方,還要回北方去。……祖國餵養我二十年,是為她出力的時候了。我決定二次北征。……如果我倒下來,請為我的光榮歡喜,節制你的悲哀,並設法通知我遠在松花江邊的家,告訴他們我躺在祖國的原野上了……」

寄來這麼短短的一章,你就毅然去了。

朋友,眼看你回到北方投身在這神聖的鬥爭中了,而我還在這邊荒的一角,寂寞地活著。我心裡有許多話卻一時無從敘說。我於是把想像放在一個遼遠的地方,你的故鄉,也是我的故鄉。我屈起手指頭,已經不多不少五個年頭了,自從我們背起行囊走出那個地方。

當我們跳下車,在北平城裡停下我們腳步的時候,發覺這裡並不如我們所想像。它太沉悶,太無生氣。人們似乎已經遺忘了關山以外的土地,被膏藥旗子壓得喘不過一口氣來。我們的祖國就是這樣一個破碎的祖國,苦難的祖國。我們時刻不能忘記,我們來是為了受苦,為祖國受苦。當整個國家在苦難里掙扎的時節,一切輕蔑,損害,污辱都算不了什麼。給家裡去信,只說:「這裡很好,只是太好玩,恐怕心野了收不回來,將來不想回家了。」故意把話說得那麼輕鬆,想減少文字在老人心中所擲放的分量,自己卻不敢再看第二遍。

兩年的時光消度過去了,我們到了南京。落日黃昏,山邊水崖,你總是惆悵地向遠遙望著,懷念烽煙的北國。江南的山水,你一點也不留戀,你只想呼吸離家較近一點的地方的空氣。你不能安於這種平靜的生活,終於在一個迷霧蒙蒙的早晨,又背起你的小行囊,向北邁開你的步子。回北平不久,信來了,仿佛生活得非常痛快,如心。接著來了「七七」。七月二十八日北平失守,你被困在裡面了,情形混亂,敵兵到處搜查,拘捕,風聲鶴唳。你呢,家裡的接濟斷了,兩個銅板,到街上換一個燒餅,不是為了果腹,只是為了運動嘴唇,慢到不能再慢地咀嚼著。有時連這也得不到,便只有硬呷兩口白開水。……讀到這個地方,我用盡所有的力量抑止我眼淚的外流也不可能了。我們無愧於我們的祖國,不是為了她,在家裡我們並不缺乏溫飽。你囑我不要為你的貧苦傷心,這對你是一種磨練,一種經驗。你那故作寬慰的苦心雙倍加重我的悲哀。沒有比有心地隱藏自己的悲哀更可悲的了。

你已經不能安心讀書。祖國在呼喚你,戰爭呼喚你。你為她的遠景所吸引,控制不住自己的熱情,隨著××訓練班去了。彼此都無消息,完全隔絕在兩個世界裡。你在哪裡呢?到底還是你自己,把這個謎底揭開了。一封信從黃河邊上飛到我的手裡來,原來你到離炮火最近的地方找工作。信上充滿了戰鬥的熱情,說從早到晚都可聽到炮火和炸彈爆裂的聲音,並不憚煩瑣地描繪著,描繪著你怎樣在炮火和炸彈的空隙處理你的工作。還說,北方,我歌頌她,她有多麼美麗,健康!每天有小米飯吃,像回了家。……張老師的語文工作室(ID:PeterZhangEdu)

然而你不滿足,說自己太年青,做事的力量不夠,你還想學習。像從天上飛下來一樣,在一個春天的下午,我又握到了你的手。

那是一雙多麼粗糙有力的手!完全失去了以前的光滑和纖弱。你臉上蒙上一層風塵的顏色,似乎有一點蒼老。在那狹小的旅店裡,對著酒我們盡情地訴說。夜晚來時,望著滿天星月,向我敘說北中國的消息,或者忘情地唱起救亡歌。我就像從前聽老人講故事一樣地聽著。年余沒見,你的胸襟更擴大了。

你住下來,你想學一點專門的技能,到敵人後方去工作。你興奮,你即刻要去長沙,然而問題發生在錢上。那使我一生也忘不了的一天!落著小雨,我們撿點了幾件衣服,到街上換錢。那該多麼難為情!自己覺得臉上發燒,把慈母的手綴注轉讓給別人。我們低著頭,把衣服的面積折成最小,怕的是遇見熟人。秦瓊賣過他的黃驃馬,我們現在賣衣服。我們裝作買東西,走進店鋪里,怯生生地把衣服拿出來,(好像偷來的一樣)低聲地問他們:「買衣服麼?」那聲音模糊得幾乎連自己也聽不清楚。真想一轉身,收起衣服跑回去。然而沒有,我們忍住了。一家不成,又走一家,為的是多爭幾毛或幾分。那條二里長的小街被我們走到盡頭。眼巴巴地瞧著自己的衣服換了主人,像離別一位患難中的朋友,接過手中的幾張票子,頭也不回我們走出來了。……外面落著小雨,感覺一陣空虛。一轉身我看見你偷偷用手巾擦眼淚。……我把頭轉到另一方向,我矚望陰沉的天空。天空怎麼那樣暗呢。

你到了長沙。你學習怎樣運用你的「武器」。而現在,你是向北方去了,你所懷念的地方。

我不留戀,也不傷感。我為你歡喜,為你祝福。我們都經歷了太多的憂患,感情脆弱得像一支繃緊的弦。這不成:時代不容許我們。你勸我要堅強,現在我自己勉勵自己。別以為我們的苦難是偏得的不幸,我們不過是苦難的祖國的一個小小章節,放開眼睛,有多少人失掉鄉土,拆散了家,有多少靈魂,為我們的祖國,把血灑在大地上。我們,後死者們,得接替上去,繼續把血液輸送給祖國的土地,滋養她,肥沃她,使自由在這上面生長。

朋友,你放心去吧,祖國正需要你。我們來自北方,北方有我們祖先的墳墓,有我們的家鄉,還有慷慨悲歌的英雄。朋友,你去了,珍重你自己吧,莫忘記時常給我捎幾個字來。我祝福你,願你平安。

(選自1940年2月25、27日《大公報》,有刪改)

[注]手綴:此處指母親親手做的衣服。

1. 文章在開頭直接引用友人來信有何作用?

2. 下列對文章的理解與分析,不恰當的兩項是( )

A. 文章以抗日救國為背景,按照時間的推移、地點的轉換安排內容,記敘了在民族危亡時刻有志青年上下求索的歷程。

B. 作者談今憶往,敘寫友人多次的人生選擇,表達了對友人的思念和關切,流露出濃濃的同鄉情、同胞情。C. 在特殊政治環境下,文章多處用語隱諱,如「×北」「××訓練班」「運用你的『武器』」等,帶有鮮明的時代烙印。

D. 文章以「我」和友人作對比,用友人在求學、工作、流亡、抗戰等經歷中表現出的思想境界,反襯出「我」的慚愧心情。

E. 文章以第一人稱「我」的視角展現友人行蹤,語言華麗工巧,節奏張弛有度,感情含蓄深沉。

3. 結合文本說明畫線部分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表現了怎樣的心情?

4. 在作者筆下,友人L是一個怎樣的人?

5. 李大釗說:「中華自身無所謂運命也,而以青年之運命為運命。」結合文章主題,聯繫實際,談談你對這句話的認識。

二、(2021天津)方齡貴《送一位遠征的友人——給到×北工作的的L》【答案】

1. ①直接交代朋友二次北征、投身抗戰的事情,突出朋友為國出力的毅然決然和必死的決心。

②設置懸念,引起下文的敘述和回憶;奠定文章感情基調,為傾訴友情和抒發報國情懷做了鋪墊。

【解析】內容上,通過「祖國餵養我二十年,是為她出力的時候了」「我決定二次北征」等,直接交代了朋友二次北征、投身抗戰的事情;通過「如果我倒下來,請為我的光榮歡喜,節制你的悲哀,並設法通知我遠在松花江邊的家,告訴他們我躺在祖國的原野上了」,突出朋友為國出力的毅然決然和必死的決心。

結構和效果上,文章一上來就引述朋友的信,讓讀者有一種疑惑,這是誰的信?他和作者是什麼關係?直接引用朋友的信起到了設置懸念的作用;同時通過朋友來信自然地回憶起與他有關的事情,引起下文的敘述和回憶;

情感上,「祖國餵養我二十年,是為她出力的時候了」「如果我倒下來,請為我的光榮歡喜,節制你的悲哀,並設法通知我遠在松花江邊的家,告訴他們我躺在祖國的原野上了」,這些句子飽含深情,寫出朋友對祖國深沉的愛,為全文奠定了情感基調,情感的抒發為傾訴友情和抒發報國情懷做了鋪墊。

2. DE 【解析】 D.「對比」「反襯」錯誤。原文中「我」和這位朋友一樣是熱血青年,他們一起來到北京,又去了南京;為了給朋友籌集去長沙的錢,「我」和朋友一道賣掉自己的衣服等等。可見「我」並未和友人形成「對比」,也不能說「反襯」出「我」的慚愧心情;

E.「語言華麗工巧」錯。文章的語言很樸實真誠,如「那是一雙多麼粗糙有力的手!完全失去了以前的光滑和纖弱。你臉上蒙上一層風塵的顏色,似乎有一點蒼老」「我祝福你,願你平安」等。

3. (1)手法:①動作(細節)描寫:低頭、折衣服、怯生生拿衣服、偷偷擦眼淚等;

②運用典故:秦瓊賣馬;

③比喻:將賣衣服比作離別患難中的朋友;

④心理描寫:「真想一轉身」;

⑤環境描寫(融情於景):「外面落著小雨」;

⑥象徵手法:「天空怎麼那樣暗呢」。

(2)心情:①被迫賣掉母親親手做的衣服的不舍、羞愧但又決絕的心情;

②個人壓抑低沉的情緒和對民族前途的憂慮。

【解析】畫線句有對人物的動作描寫,如「我們低著頭,把衣服的面積折成最小」「我們裝作買東西,走進店鋪里,怯生生地把衣服拿出來,(好像偷來的一樣)低聲地問他們」「一轉身我看見你偷偷用手巾擦眼淚」,「低頭」「折衣服」「怯生生拿衣服」「偷偷擦眼淚」等細節描寫,寫出我們賣掉母親親手做的衣服時的不舍和羞愧;

運用典故,「秦瓊賣過他的黃驃馬,我們現在賣衣服」,以秦瓊賣馬的典故類比我們現在陷入了困境,不得不賣衣服來籌錢;

運用比喻,「眼巴巴地瞧著自己衣服換了主人,像離別一位患難中的朋友」,將賣衣服比作離別患難中的朋友,寫出對衣服的不舍;

還有心理描寫,如「怕的是遇見熟人」「真想一轉身,收起衣服跑回去。然而沒有,我們忍住了」,寫出賣衣服的愧疚和難堪,但更體現出賣衣服籌錢的決絕;

這段文字還運用了環境描寫烘托人物心情,如「外面落著小雨」「陰沉的天空」,用環境的潮濕壓抑烘托人物心情的低沉壓抑;

最後,這段描寫還運用象徵手法,如「天空怎麼那樣暗呢」,以天空的陰暗象徵當時的國家的處境,表現了對民族前途的憂慮。

4. 熱愛祖國,矢志抗日,投身革命,追求光明,隱忍堅毅,不戀安逸,不畏犧牲

【解析】友人L是一個愛國的革命者。從開頭的信中「祖國餵養我二十年,是為她出力的時候了」「我決定二次北征」等,直接交代了朋友二次北征、投身抗戰的事情;通過「如果我倒下來,請為我的光榮歡喜,節制你的悲哀,並設法通知我遠在松花江邊的家,告訴他們我躺在祖國的原野上了」可以看出,他對祖國懷有深厚感情,願意為了祖國犧牲自我;

友人和「我」先是到了北京,後來又到了南京,「你總是惆悵地向遠遙望著,懷念烽煙的北國。江南的山水,你一點也不留戀,你只想呼吸離家較近一點的地方的空氣。你不能安於這種平靜的生活,終於在一個迷霧蒙蒙的早晨,又背起你的小行囊,向北邁開你的步子」「祖國在呼喚你,戰爭呼喚你。你為她的遠景所吸引,控制不住自己的熱情,隨著××訓練班去了」,從中可以看出友人不戀安逸,矢志抗日,投身革命,追求光明;

後來「七七」事變,北平失守,「你被困在裡面了,情形混亂,敵兵到處搜查,拘捕,風聲鶴唳。你呢,家裡的接濟斷了,兩個銅板,到街上換一個燒餅,不是為了果腹,只是為了運動嘴唇,慢到不能再慢地咀嚼著。有時連這也得不到,便只有硬呷兩口白開水」,可以看出友人隱忍堅毅;

後來友人來信,「原來你到離炮火最近的地方找工作。信上充滿了戰鬥的熱情,說從早到晚都可聽到炮火和炸彈爆裂的聲音,並不憚煩瑣地描繪著,描繪著你怎樣在炮火和炸彈的空隙處理你的工作」,從中可以看出友人投身革命,追求光明。不畏犧牲。

5. 李大釗的話:青年的命運和祖國的命運緊密相連

文章主題:歌頌青年對祖國的熱愛,為了祖國不惜犧牲自我,將自己的命運與祖國的命運聯繫在一起

聯繫實際:無論過去還是將來,青年都應該自覺將自己的命運與祖國的命運相連,用青春和熱血建設好自己的國家

【解析】首先理解李大釗的話,「中華自身無所謂運命也,而以青年之運命為運命」,這句話揭示出青年與祖國命運相連的緊密關係。

從文中來看,以友人為代表的熱血青年,把自己的命運同祖國的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當祖國遭受侵略時,他們義無反顧地投身於保衛祖國的時代洪流中去,「祖國餵養我二十年,是為她出力的時候了」「我決定二次北征」;為了祖國,他們放棄安逸舒適的生活,而甘願吃苦,並以此為樂,「你被困在裡面了,情形混亂,敵兵到處搜查,拘捕,風聲鶴唳。你呢,家裡的接濟斷了,兩個銅板,到街上換一個燒餅,不是為了果腹,只是為了運動嘴唇,慢到不能再慢地咀嚼著。有時連這也得不到,便只有硬呷兩口白開水」;他們深深懂得,「別以為我們的苦難是偏得的不幸,我們不過是苦難的祖國的一個小小章節,放開眼睛,有多少人失掉鄉土,拆散了家,有多少靈魂,為我們的祖國,把血灑在大地上。我們,後死者們,得接替上去,繼續把血液輸送給祖國的土地,滋養她,肥沃她,使自由在這上面生長」。文章歌頌了像友人這樣的愛國青年,他們熱愛祖國,為了國家不惜犧牲自我,正是有了這樣的青年,祖國才能從苦難中掙扎出來,獲得新生。

任何時代,青年的命運都和祖國的命運聯繫在一起。戰爭年代,青年用他們的熱血拯救祖國;如今的建設時代,青年用他們的創新和奮鬥精神讓祖國更加繁榮昌盛;今後,青年還將用他們的激情和拼搏帶領祖國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三、劉白羽《紅瑪瑙》——從選材方面分析革命浪漫主義特色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紅瑪瑙

劉白羽

汽車輕快的奔駛著,駛過甘泉,駛過勞山,駛近延安。忽然,車窗外,牆壁上閃現一行朱紅大字:地球是顆紅瑪瑙,我愛怎雕就怎雕。

這詩句像通明的火光,一下照亮了我的眼睛。急忙往下看時,牆壁卻一陣風一樣閃過。車子又輕快地歌唱著向前飛駛了。「杜甫川!「七里舖!」就像當年每一次從前方回來,走到這裡,聞到撲鼻的炊煙一樣,這是一些多麼響亮而又親切的名字呀!我們已經到了延安了。

我還記得當我還是20歲剛出頭的青年時,帶著兩肩塵土、一顆真心,踏破黃河兩岸的冰雪,在這崎嶇的小路上,第一眼看到延安,那一剎那間,我的眼睛充滿了淚水。那是從黑暗中,第一次看到黎明的幸福的眼淚呀!是的,我們的莊嚴的、戰鬥的道路從這兒開始了。眼前,一片明光閃爍,仔細看時,原來是電燈熠熠放明。我從汽車裡面跳出來,是多麼急於想看一眼延安的新面貌呀!

但,這深秋之夜,卻像一道幕布一樣把延安遮住。我想它是想找尋另一時機,在突然之間,給我一個嶄新的印象吧!

早晨,我爬上山頂。這時,朝陽有如萬道霞光,把眼前的一切染上一層淡淡的紅色。看,延河!那亮晶晶的蜿蜒的延河。看,那不是清涼山!而高聳空中的寶塔,依然像一個守衛者,欣然看著這一個明朗的早晨。這時,各種嘹亮的聲音,從我記憶深處升起,千千萬萬人的腳步,從全國各地聚集,從這古城中的石板路上響過去,從城門外那塵土飛揚的道路上響過去。我記得,一個黃昏,北門外路邊上,一圈人影,一盞馬燈,毛主席在跟青年人講話呢。我記得,當時青年人的臉,都像早霞一樣明亮,在讀著關於革命真理的新書。我記得,人們高唱,那歌聲從這兒衝破滾滾塵砂,飛過黃河,飛過長江。現在,陽光把一個新延安照得如此光明溫暖,讓我帶著這記憶之最最優美的歌聲,進入這瞻仰革命聖地的旅程。

深秋季節,早晨地面上已敷了一層薄霜,晌午太陽卻又那樣熱烘烘的,當我在鳳凰山、楊家嶺、王家坪和棗園走著、看著、想著的時候,那一個莊嚴而壯麗的大時代便又回到我的眼前來了。是的,我們在這兒過過最美好的生活。在這些紀念館裡,我看到了陝北工農紅軍戰鬥的長矛和南泥灣開荒用的鋤頭,有紡車,有鐮刀,有扁擔,有白色原木釘制的辦公桌椅,有馬蘭紙印的報刊文件,我像看到了最親的親人,這一切都在散發著當年生活的芬芳。

今天,當我在延安——這溫暖的土地上走著時,眼淚又第二次溢滿我的眼眶。這一草一木,哪怕是一朵金黃的野花,都縈迴著多少革命的、戰鬥的情懷呀!那是1942年大生產運動的春天。我記得,延河裡還漂著冰凌,可是你站在延河岸上向四處望一望吧!各處山巔上都在放荒火,白天青煙瀰漫,夜晚紅影憧憧,到處一片緊張、忙碌。丈量了荒地,運來了工具,選好了籽種。到深夜,窯洞前的山徑上,人們還提著馬燈,走來走去。像我這樣生長在城市的知識分子,手掌磨粗繭,汗水透衣衫,但我第一次嘗受到勞動的光榮、勞動的喜悅。而後,碧綠的田野代替了荒山,多美麗呀,那是我們親手織出的大地的花毯呀!我走著,沉思著:今天我們社會主義的每一點光明,不是從那時開闢出來的嗎?

這是一個響晴天,我們從山昴上看了托兒所下來,轉過小河那邊。生產隊的牲口棚里靜悄悄的,牲口都放出去吃草了。前面那大場院上,卻一片馬嘶人叫,隊員們正趕著打場呢!坪場裡面這堆金黃的小山,是穀子;那堆焦黑的丘嶺,是蕎麥,紅的高粱,白馬牙玉茭。揚著風,一陣陣煙霧騰騰,馬蹄答答響,石碾子咕嚕嚕轉著跑,人臉曬紅了,汗珠在眉峰上閃光,灰塵披滿衣衫,聲音卻分外歡暢、洪亮。給暖洋洋的日光一蒸發,空氣中瀰漫著新糧食的香味。正在這時,我轉過身,真使我驚喜萬分,就在場院一邊的土牆上,我又看見那火熱的詩句,而且這一回,我看到了整首詩:

地球是顆紅瑪瑙,

我愛怎雕就怎雕,

按著毛主席的好圖樣,

馴服山河建天堂。

這時,就像電炬一下照明了面前的大道,突然,像浮雕一樣把我重來延安的全部思想、感情都刻畫出來了。

就在這天夜晚,我正對秋高氣爽的夜空凝視,忽然,寶塔山上的寶塔,像一串珍珠、一簇纓絡一樣亮了起來,這簡直是夢幻世界啊。當年,我看夕照,看曙色,看月光映出這寶塔,現在電燈卻把它裝扮得如此美麗。

就在這個黎明之前,延安山城還沉在寧靜的安眠之中,我又坐在汽車上登程了。又一次向延安敬禮告別。我心中自言自語的勉勵著自己:「讓延安這個燈塔永遠在我記憶中閃光吧!要創造一個紅瑪瑙一樣鮮紅、通明的新世界,那就先努力把自己鍛鍊成為永遠鮮紅、通明的在瑪瑙一樣的人吧!」這時嚴霜在地,晨寒襲人。高原、山峁、河川、樹林都還朦朦朧朧。這時我兩眼注視著前方,前方無限遼遠的地平線上,突然出現了小小一點光亮,開始像一枚紅色小片,但隨即擴大了,展開了,像火一樣燃燒起來。新的一天就這樣誕生、開始了。

(有刪改)

1.本文具有鮮明的革命浪漫主義特色,請從選材、藝術手法、主題三個方面做簡要分析。

2.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開頭寫由於車速過快我未看清詩歌后面的詩句,這與後文整首詩的出現巧妙地形成了前後照應。

B.對1942年大生產運動的描寫,再現了大家齊心協力、自力更生、艱苦奮鬥以渡難關的火熱生活。

C.看著紀念館裡的長矛、鋤頭、紡車等物品,作者睹物思人,表達了對過去艱苦生活的深深眷戀。

D.文章以「紅瑪瑙」為題,意味深長,富有象徵意義,凝聚了作者對新生活、新世界的讚美之情。

3.文章將延安的昨天和今天穿插交織,這種結構安排方式有哪些好處?請結合作品簡要分析。

三、劉白羽《紅瑪瑙》【答案】

1.①選材上,不取反映延安生活艱苦的內容,而是有意選取那些能振奮人心、鼓舞鬥志的場景,如青年讀新書的場景、熱火朝天開展大生產運動的場景等(或:有意選擇明快、絢麗的景物,如明亮的燈光、蓬勃的朝陽、金黃的野花、夢幻的寶塔、亮晶晶的延河等,使文章景物色彩明快、激情充沛,具有詩一般的意境和浪漫主義的色彩。)

②藝術手法上,抒情述理結合,飽含革命深情,巧用排比、誇張等手法,增強語勢和美感,使普通的生產、生活在作者筆下變得富有詩意,充滿激情,呈現出浪漫主義特色

③主題上,抒發了對革命聖地延安的熾熱感情,熱烈謳歌了新延安新生活,體現了積極樂觀戰勝困難、永不止步開創新世界的革命精神和戰鬥豪情,富有革命浪漫主義特色。

【解析】本道題考查的目的,一是引導考生要準確理解「革命浪漫主義」的涵義,二是要把握答題的指向,即要從題材選取和藝術手法兩個方面進行分析。革命浪漫主義,是一種無產階級的文藝創作方法,特點是在寫實的基礎上利用誇張等手法,以此來鼓舞人民的鬥志。所以,答題應該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如何鼓舞人民的鬥志,二是使用哪些浪漫主義藝術手法。前者涉及到作品主題和選材的問題,後者涉及手法的問題。

主題上,白羽的散文被稱為具有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紅瑪瑙》較好地體現了劉白羽散文創作的藝術特色。「第一眼看到延安,那一剎那間,我的眼睛充滿了淚水。那是從黑暗中,第一次看到黎明的幸福的眼淚呀!是的,我們的莊嚴的、戰鬥的道路從這兒開始了」「陽光把一個新延安照得如此光明溫暖,讓我帶著這記憶之最最優美的歌聲,進入這瞻仰革命聖地的旅程」「讓延安這個燈塔永遠在我記憶中閃光吧!要創造一個紅瑪瑙一樣鮮紅、通明的新世界,那就先努力把自己鍛鍊成為永遠鮮紅、通明的在瑪瑙一樣的人吧!」字裡行間洋溢著對革命聖地延安的熾熱感情,熱烈謳歌了新延安新生活,體現了積極樂觀開創新世界的革命精神和戰鬥豪情,富有革命浪漫主義特色。

選材上,劉白羽鍾情於激越、壯美、宏大的題材,喜歡剪取能振奮人心、鼓舞鬥志的場景,讓讀者從中能聽到時代的濤聲,反映出時代的光影。由於作者的生活道路與延安有著血肉的聯繫,因此當他一踏上延安的土地,就心潮滾滾,思緒萬千。登上山頂,遙想到戰火紛飛年代裡「令人心醉的歌聲」,看到紀念館陳列的展品,勾起了在延安生活的情景;從眼前的一草一木追思起當年大生產運動的動人畫面;從隊員們激情飛揚不辭辛苦趕著打場的場景到豐收的畫面,使人們看到永葆青春的「延安風格」和新風貌。通過這些題材的選擇,文中把眼前景象和歷史回顧交織一起,把現實和理想融合成一片,傾注著對延安聖地的無限深情。除此之外,作者還大量描寫色彩絢麗的景物,比如明亮的燈光、蓬勃的朝陽、金黃的野花、夢幻的寶塔、亮晶晶的延河等,全篇描繪景物,色彩明麗,激情充沛,具有詩一般的意境和浪漫主義的色彩,作者通過這些構成其形象世界的主要元素,來抒發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表達自己滿腔的激情與豪情,表現革命的艱苦卓絕、勝利的萬分珍貴和時代的雄渾厚重。

藝術手法上,一是抒情述理結合,飽含革命深情。作者具有戰士情懷,豪放而酒脫,其作品因感情流注其中,常常熱情洋溢,豪邁奔放。對延安,作者感情深厚,寶塔山、延河水、紅高粱、白玉菱,這養育了人民養育了革命的山山水水,不僅勾起作者溫馨而親切的回憶,還蘊含他對延安熾熱之情。他熱烈謳歌了新延安新生活,富有理想和激情。二是作者善於採用粗獷豪邁激情燃燒的手筆,大開大闔,注重用自己心中的「聖火」點燃手中的筆,用發熱的文字去點燃讀者,特別擅用排比、誇張、誇張等手法,形成磅礴的氣勢。

2.C【解析】C.「睹物思人」「表達了對過去艱苦生活的深深眷戀」錯。作者重遊故地參觀紀念館裡,他看到了陝北工農紅軍戰鬥的長矛和南泥灣開荒用的鋤頭、紡車、鐮刀、扁擔、辦公桌椅、報刊文件,他說像看到最親的人,可謂睹物思人。但他又說這些東西散發著當年的芬芳,結合上下文可以分析得出,這芬芳應喻指當年延安激情飛揚、催人奮進的戰鬥生活,而不局限於艱苦生活,下文還講到豐收的打場場景,這是對物質充裕的新生活的讚美,因此說成「睹物思人」「表達了對過去艱苦生活的深深眷戀」有失偏頗。

3.①歷史與現實穿插交織的安排,能將延安過去激情燃燒、艱苦奮鬥的歲月和新時代突飛猛進的變化融合起來,更好展現延安的舊貌新顏,傾注對延安的無限深情,歌頌新時代、新生活。

②能更好呈現我的精神成長足跡,突出延安給我的滋養,凸顯重回延安的意義。過去,我在這裡走上革命道路,今天,重回延安得到的啟悟成為我繼續奮鬥、開創新世界的動力。

③歷史與現實穿插,便於時空轉換,增加了文章的歷史厚重感,讓我們深刻意識到今天的美好生活是在過去的艱難中一點點開闢出來的,讚美了始終不變的樂觀向上、積極進取、永不止步的革命精神,使主題內蘊更豐富。

【解析】本文是作者通過重訪延安的一路觀感和聯想回憶,將革命歲月和眼前建設巧妙地聯繫起來,熱烈地歌領了延安人民奮發圖強、永不止步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熱情地讚美了新時代、新生活。這篇文章的謀篇布局獨具匠心,文章並不圍繞一個人、一件事來層層展開,而是以「意」為「帥」,以抒情為牽引線,人事、景、物、情、理隨感情變化而鋪陳。這就形成了結構上的瀟灑跳脫、搖曳多姿的特點。

作品開頭,作者寫自己重訪延安,將引起多少回憶。忽然被車窗外的紅瑪瑙詩吸引。正為詩生發想像之際,又被「杜甫川」「七里舖」的喊聲打斷。接下去,就是延安實景與往昔回憶的不斷變換,到最後才回到紅瑪瑙詩上來,構成作品結構的整體性。所以,結構上的瀟灑跳脫是十分明顯的。

延安的昨天和今天穿插交織、次第呈現的結構安排的好處有三:一是將延安歷史激情延燒、艱苦奮鬥的歲月和新時代的延安發生突飛猛進的變化融合起來,從而傾注對延安的無限深情。二是昨天和今天穿插交織,能起到轉換時空的效果,使文章結構更加緊湊和有條理。三是能更好呈現我的精神成長足跡,突出延安給我的滋養。延安經歷了人世間曠有的艱難困苦之後,開創了何等輝煌的業績。在嶄新的建設年代裡,延安在繼承革命傳統和艱苦奮鬥精神的基礎上,正重新安排河山,開闢新的天地,強化永不止步的革命精神,歌頌了新時代、新生活,使主題內蘊更豐富。

關鍵字: